富士GFX50S影展體驗

上次去伯明翰影展之前臨時抱佛腳在這裡總結了下攝影及器材相關辭彙的英文表達形式,沒想到會有這麼多朋友看到,頗有一種在暗處打小抄被發現的感覺哈哈。去了影展才發現沒想到這麼沒名氣的影展出手倒是頗為大方,既沒有雪藏某些機型,也沒有隻能看不能碰的機器,GFX50S也是如此,還可以插自己卡,於是抓緊機會拍了幾張照片,回家整理了下和大家分享

除拍立得以外一半的展示機都是GFX

外觀上相機手感不錯,做工細節很規整沒有發現什麼問題,按鍵布置挺舒服,本人雖為偏向尼康的尼康+索尼用戶,但是一直對尼康的雙手操控和索尼Fn鍵略有不爽,富士相比之下第一感覺比較有親和力,但是短時間使用體驗是絕對不能給一台相機下定義的

做工細節很平整

整體看上去大小平衡,沒有頭重腳輕和沒有大機身+小鏡頭

按鍵布置右手為主,常用鍵位合理。有幾個按鍵上面沒有印刷任何圖案讓人感覺有點怪怪的...這並不是工程機

以上圖片為了體現相機細節經過特地暗處拉亮

黑底白字肩屏好評,成本沒區別但是科技感卻得到了大大提升。要說缺點就是ISO和快門速度撥盤,完全是歷史遺留產物,當年機械相機沒有顯示屏要依靠撥盤上的數字指示,如今有肩屏有取景器完全就不需要這種玩意兒,而且更大的問題是這些個撥盤手感不能說差,但是個人認為很沒有意義,既然帶了撥盤鎖,那麼解鎖後應該很好旋轉才是,解鎖了還旋轉阻力這麼大還需要哪門子防誤觸??

不過這兩個情懷撥輪也沒有影響到其他設計,外觀上倒是加分,留著就留著吧

既然有幸可以插卡,那麼就抓緊時間拍了幾張,這裡要吐槽下富士這個又綠又黑的展台,不難看,但是感光度不上1250是別想拍成照片的,所以富士展台是一個誠實到自黑的展台,隔壁尼康家站台亮堂無比,D5這個高感怪獸100和十萬的感光度試拍照片沒啥區別(D5都是XQD版本的而本人只有SD和CF所以沒有樣片)...

經驗總結:找個亮堂的地方秀相機

另外還有個細節,這次算學習了,總共拍14張照片,JPG+RAF體積是1.90GB,SD卡拔出來是燙手的(側面反映GFX50S相機到卡速度很快,有些相機很慢用了高端卡也沒用),本人用卡不算頂級但是超越平均水平,為東芝EXCERIA的銀卡,寫60讀95,可以持續保持滿速,體驗很好價格便宜質量優異,別說我打廣告,反正停產了買不到了,以前還用過東芝的Type I,寫90讀95,在D810上二者沒區別,但是到了GFX50S上就感覺這個卡壓力山大了,Type I沒帶,估計也夠嗆,至於為什麼用慢的不用快的呢,因為我的CF也是東芝銀卡就是1000X那個,兩張卡塗裝一個theme感覺帥帥的

好基友一輩子,專門服務D810,雖然不是本人最快的組合,但是帥啊!新款那長得那個叫丑啊...

經驗總結:高端卡不是用來騙土豪的,不過的確是用來賣給土豪的

接下來就是畫質部分,這時候Adobe CC正版用戶的優越性就體現出來了~(~▽~)~,新版LR早已支持GFX50S

GFX50S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呢,是暗部細節:

可以看到的是雖然照片中暗處有很多(比如樹葉間,黑皮鞋)但是通過軟體分析,是沒有死黑的地方的,死白的表現和全畫幅相機區別不大

這兩張照片的感光度都是1250,眼尖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噪點是不少的,因為我Lr噪點消除默認是0

上圖即為之前第二張ISO1250的圖

作為D810用戶沒感覺GFX50S高感好,而作為D600用戶感覺GFX50S不如

不過GFX50S也沒理由高感優異,超過5000W像素使得像素密度是高於2400W像素全畫幅的(像素密度比3.6:2.8,中畫幅高),而5000W像素需要處理的信息量卻遠大於2400W像素的相機,所以當年C幅到全畫幅的高感大跨度提升的體驗很難在目前為止出現的「廉價」中畫幅無反相機上找到,希望憑中畫幅提升高感的用戶還需等待

像我這種對噪點並不是很敏感,降噪靠後期的人來說,我個人察覺到了一個問題:GFX50S的噪點讓人感覺很粗,這個問題會造成什麼後果呢,見下圖:

1250的感光度,當降噪為0時,人臉與背景都有明顯噪點

而提高了降噪力度後,人臉已經完全沒有問題,但是背景部分噪點依舊明顯

問題就在於,再提高降噪力度,就要犧牲人臉了

最後終於找了個機會拍了張ISO400的,回家放大看問題同上

經過降噪,焦內的襯衫長者已經符合要求,但是焦外無論是物體還是人臉上噪點依舊明顯,可見白皙的皮膚並不是掩蓋噪點的理由

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噪點並非不能處理,但是的確相對增加了後期處理的工作量

順便滿足下可能某些讀者的好奇心,暗處表現好,那麼拉亮之後是什麼樣的呢?

拉亮前

拉亮後

這麼極限拉亮實在這裡是沒有意義的,但是這就好比極速130和極速200的車在120的情況下的表現,雖然200的極速一輩子也用不上,但是日常使用是著實可以體驗到的

小細節:

1. 富士色彩模式真的是多,14個裡面8個是黑白模式...(第一個不算)

2. EVF裡面的顯示個人認為有待改進,各種數據調整有些顯示在上面有些在下面,眼睛需要不斷上下看有點累...

3. 相機中的瑜伽之王...此圖來自網路,侵刪

4. 文件夾名字,有多台相機的用戶都知道,相機廠之間都有默契,DCIM文件夾裡面文件夾不同相機都是100,101,102連下去的,先來後到,而富士給自己的代號卻是997,頗為奇怪...

最後上一張價格(英鎊價格不具有參考性)

這次試驗也只能體驗到這些,可以說GFX50S是標準的風光機器,大家從C幅升級到全畫幅時無論是換了D5還是D810,A7s還是A7R,相比之前的C幅機器都會感覺各方面會有提升,但是在目前,從全畫幅升級到中畫幅,未必會感覺到全方位的提升,但是並不是說中畫幅就弱了,個人認為中畫幅真正帶來的改變是鏡頭感空間感的提升,這個體會我在用GF670時就感覺到了(現在你們知道為啥叫GFX了吧...),中畫幅有些東西是全畫幅帶不來又是可以真切地感覺到的,中畫幅無反的關鍵在於這裡,而不是依靠底大在畫質上壓死人,無反結構的優越性在中畫幅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雖然我一直是不認為無反會淘汰單反的,二者本質上是同類相機,並不具備互相淘汰的基礎,但是普及向的中畫幅市場絕對是無反的天下,兩種結構上的差距真的是太大了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這台相機的,它具備挺高的可買性和非常高的實用性,對焦什麼的都令人滿意,滿足日常需求(對焦不僅看機身更多是鏡頭的事情,所以這裡不多評價),我自己是要觀mei望you下qian,一方面雖然之前說這類中畫幅不追求像全畫幅一樣碾壓C幅的畫質提升,但是我個人還是很期待3000W左右像素的中畫幅的,另外一樣的價格我其實更喜歡這個:

我的手竟然上鏡了 (′~`;)

雖然X1D可以陪你任意玩耍,但是一旦插入新的SD卡就一定要格式化

經驗總結:去影展要帶上一張可以隨便格式化的SD卡

備註:本文中GFX50S搭配的是63mm的鏡頭,本人是定焦黨,肯定選定焦體驗啦

本文圖片除了那一張註明侵刪的,其餘為本人自己所拍

若想轉載本文請事先私信告知,我會讓你轉的,也不要報酬,但是請事先說下而且註明出處,謝謝合作

假如這次讀者還是這麼多,那麼接下來會送上影展其他所見所聞,尤其是有一台被你們遺忘在角落的新相機,表現出乎意料。

感謝閱讀!


推薦閱讀:

相機真假如何辨別?
富士X-H1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26日索尼或有新品發布?
索尼專訪:我們希望打造擁有5000萬像素和A9速度的機器

TAG:相機 | 攝影 | 攝影器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