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號知識發布會觀後感

上下班大約兩個小時的地鐵路程,我聽完了001號知識發布會

關了朋友圈,卸載了騰訊新聞和UC(從來沒裝過頭條),生活似乎就平淡了許多,很少有什麼話題能夠在我的生活中進行長時間的刷屏式的存在,包括前一段時間的法國總統大選,結果根本就是註定的,比起一位情深義重剛至中年的帥哥,誰會喜歡一個更年期的老太太呢?

但是羅振宇就做到了,可能是出於公眾號推送,可能是出於職業習慣中對「知識」二字的敏感性,也可能是出於「向終身學習者致敬」這句話的仰慕,反正我就是知道了這件事,然後念念不忘好多天,最終還是下載了這個APP然後聽了這個發布會(其實後來想想大約是因為小米應用商店的推送)

發布會分為14段,聽前兩段的時候我覺得這個發布會簡直可以用「矯揉造作」來形容,五十來歲的大爺說著四十來歲的梗我這個三十來歲的人真的很難get到笑點,不過聽到現場也挺安靜的我就放心了。隨後聽到產品的時候我不禁心頭一跳,「知識還能這麼玩?」。聽完整場發布會之後我不禁問自己,他們會成功嗎?答案是:會的。因為有需求。

但是,摘下「終身學習者」這頂高帽子,挪開「大咖」這頂光環,撕碎無數堆砌在一起的形容詞,我不禁對這場發布會產生了一些疑問

(下面是重點)

一問得羅,用戶真的能夠得到嗎?

無論是大咖加盟還是精心準備,無論是完整體系還是高端內容,所有的這些你宣傳的內容總結起來,無非就是「優質的知識資源」。我沒有付費訂閱,資源質量不好多做評判,姑且算你是全宇宙最好的知識資源,而且你又做了一個全宇宙最好的平台進行知識輸出。但是對於用戶來說呢?只有輸入的知識算是「得到」嗎?只能算是「聽過」吧。

有個學生曾經問我說「老楊啊,你說我多多少少學了十年的英語了,怎麼現在跟老外打個招呼都費勁呢?」我就笑,我說「別往自己臉上貼金了,你那哪是學了十年的英語,你就是上了十年的英語課而已~」

學校的體系不完備嗎?學校的教材不科學嗎?學校的時間不充足嗎?學生得到了多少呢?完整時間深度學習做不到的事情,碎片化的學習時間能夠做到多少呢?你們如何保障用戶能夠「得到」呢?

二問得羅,你是知識的生產者嗎?

當初聽這場發布會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看到了「知識生產者」這個稱謂,第一反應,嚯!好大的口氣,我可得學習學習。說到這裡有個梗,前段時間我出家教的時候還跟學生開玩笑說「我不生產知識,我只是知識的搬運工」 :-)

不管你是什麼學科的研究者或者是什麼行業的從業者,只要你提出了一些東西,然後這些東西被傳承下去,你就可以算是知識的生產者,但是你把別人的知識分類,整理,打包,加料,然後粉飾一新,這個不算。

就好比一個農民,他將種子種進土地,長出了糧食,他是糧食的生產者。但是農民自己不餓,而餓的人手裡又沒有糧食,於是出現了一個人,他從農民手裡購買糧食,洗凈,打包,分裝,賣給需要的人,他是糧食的生產者嗎?不,商人而已。

三問得羅,這真的不是生意嗎?

發布會中反覆提到,這不是一盤生意,這是一項教育工程,一項千秋大業。關注了你四年,終於做出了一款像樣的產品,可喜可賀,這是你的事業,但它既不是教育工程,也不是千秋大業。

一切教育的初心,也就是目的,是為了讓受教育者擁有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但是「得到」做不到,200塊錢的每天十分鐘做不到,365元讀365本書做不到。話又說回來3650分鐘真的能讀365本書嗎?也許可以,那隻能說明這些書真的不太值得讀。

就像看電影一樣,你讀了一篇影評就是看了一部電影嗎?影評再精彩,能有整部電影精彩嗎?影評再有趣,能有電影有趣嗎?365元買了3650分鐘的課程看起來好超值,但是換個思路,你花了365買了365個書評,是不是就不是那麼美好了?

能把鮑魚炒的飯賣到鮑魚的炒飯的價格,還那麼理直氣壯,還說不是生意?

後記:

真正的終身學習者可能是不屑於訂閱得到的,相比於知識本身他們更享受學習的過程,而訂閱了得到的人你們也成不了終身學習者,更多的人知識收穫了一堆茶餘飯後可以用來吹牛逼的談資而已。商品就是商品,你給他加持再多的光環他仍然是商品。

羅振宇是一個善於創造概念的人,小米做產品賣產品附贈情懷,錘羅做產品賣情懷附贈產品,得羅最厲害,創造包裝賣概念然後附贈情懷。

這個產品會火嗎?我覺得會的,因為有需求嘛,誰還沒有個需要吹牛的場合了?我正打算訂幾個看。

這個產品會一直火嗎?我想是不會的,當那些抱著很高期望的人發現這不是什麼靈丹妙藥,而是被人重新炒熱的冷飯的時候,就會歸於冷靜。

最後的最後,姓羅的都那麼能吹嗎?/手動滑稽


推薦閱讀:

羅振宇:從販賣知識焦慮到製造教育恐懼
羅振宇們的騙局 ---對知識付費的反思
得到訂閱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第八篇:從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
取關羅胖保智商
如何評價邏輯思維2017跨年演講?

TAG:羅振宇 | 得到App | 邏輯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