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像魯迅那樣「吶喊」生活

昨天,是永恆的象徵,一切都已變成了足跡,或大或小,或深或淺,或筆直或彎曲,都已成為遙遠

——題記

這幾日,一直在看魯迅的短篇小說《吶喊》,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每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無一不在表達對民族生存的憂患意識和期盼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這大概也是魯迅棄醫從文的目的其一吧。

魯迅的白話文小說讀起來有點拗口,似懂非懂,在近代文學的道路上有些學者,或說魯迅雜文不好,或說魯迅不如胡適,台灣的大作家李敖先生也曾數次指出魯迅中文頗爛,放言魯迅能混得出名堂,全靠欺世人盜名。這位五百年來白話第一的大作家,通過貶低魯迅達到了抬高自己的目的。算了,我也不是多有文學色彩的人,噗哈哈哈······

接著說魯迅,想必是大家在初中、高中語文課上最「痛恨」的人吧,依稀記得「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的壽鏡吾老先生,「孔乙己」的悲慘人生這些充斥在回憶里,還有那個「少年閏土」的故事。每次試卷上的閱讀理解都會寫上這麼一句「這篇文章表達了魯迅怎樣的思想感情」,然後囫圇吞棗似的寫滿了整段,最後老師只給了三分,說:「辛苦分」。有次課上,老師問:「魯迅姓什麼」,全班異口同聲的說「魯」,老師無奈的把文末注釋讀了一遍說:「明天檢查!!!」

好了,前面說了那麼多也是對周樹人先生的敬佩吧,想像魯迅那樣「棄醫從文」。對於生活,我希望同理想那樣『簡單、平淡』就好,但覺得「孔乙己」那樣醉的不省人事的人生倒也挺好,又發現如孩童般天真無邪、在呵護下成長更好。因為不願面對正在經歷的現實,而覺得後兩者的生活方式很鬆弛,因為他們什麼都不知道,說了或多或少也明白不了什麼,也許會回答一句「哦」。讀讀魯迅的《吶喊》突然覺得自己很憤青,何止不滿現狀,對於親情恨得咬牙切齒,也是無奈之舉。算是打抱不平吧,想寫一篇同名文章,「吶喊」一下生活吧!

記得小學時,老師會問:「你們有什麼理想嗎?」

「教師」

「科學家」

「航天員」

······

現在想起來覺得蠻可笑的,以為那些理想在當時覺得很近,甚至觸手可及的。現在,理想可真是夢想了,我也有一個理想,以至於現在也是,醫生。操著精緻的手術器械,像趙醫生那樣,有一雙細緻而優雅的手,在手術台上救死扶傷彰顯偉大。與其說是彰顯偉大,不如說為了安定的生活著,因為那樣比較穩定,起碼工資穩定。每年寒暑假都會跟家裡的弟弟說上這麼一句:「當醫生蠻好的」。嗯,蠻好的。於是,覺得自己很懂事兒的樣子,便跟他叨絮了一番,結果他並沒有聽。

我是的一個學渣,一個考試會做小抄的學渣,沒有考上理想的中學,沒有參加過真正意義上的高考。於是乎,我也上了某所高校。親戚朋友很驚訝,甚至於不可思議。在大學,我沒有正經的學習過什麼,當然除了動手操作。身邊的同學都說不掛科的大學是不完整的,我也沒有掛科,就是這樣,我拿到了畢業證,沒有之前想像的那樣欣喜若狂,倒是寫論文做設計很費心。

大學裡加入了學生會,從學生會到新媒體,我會發現我喜歡新媒體,我也一直發現我喜歡寫東西,自己一個人沉默在文字的空間里,很享受。當然,我會說,沒有新媒體都不知道畢業後要做什麼工作,我知道「新媒體」這個詞兒很廣泛,我所理解的,它是和文字結合的產物。還要感謝一位老師,幫助過我很多,雖然她會說我滿身負能量,我覺得她說的很正確,但是我並沒有散發出這些負能量。嗯,蠻好的!

我知道自己一個人孤身來這兒工作的目的什麼,因為大家都一樣,永遠不安於現狀,浩浩蕩蕩也要自己闖一闖,說得玩笑一點,長見識算是吧!

找工作並不是一件難事,也算是一件難事。找到一份合適自己時間、地點的工作,那顯然不可能。我被拒絕很多次,不言而喻,一身書生氣,像個孩子,可不像孩子又像什麼?稚嫩吧!我也會有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心態,只是想著自己要多少多少薪酬,並沒有想著能為公司帶來什麼,或者說自己的職業規劃是什麼,很實際的問題。身邊的學弟學妹不少有問我,薪酬之類的問題。剛出來的大學生都一樣,覺得自己厲害的不行,什麼都可以做,覺得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結果自己上手一臉懵逼,我也是這樣。其實我想說,實際一點,一沒工作經驗,二不知道目標,三不帶技能。嫌棄自己拿的工資不夠幹啥幹啥的,在公司人事眼中,你就是一個小白,透明的像白紙,給你開多少薪水,也是人事在你能力範圍之內考慮的決定。說的好聽一點是學習,實際就是掙錢。被拒絕的次數多了,心氣也就沒了,總有磨平的時候。才20多歲,著急什麼!

幾個朋友在一起聊天,有的沒的說著幾句。一個人說:「如果回到以前我會好好讀書的」。我回答:「那當然不可能」。的確,如果回到以前,還是會那樣,那時的處境並不和現在一樣,還是會玩,想著玩,去哪兒玩。沒有人知道以後是什麼樣子,覺得學習可以改變未來是假的。那時的環境,那時的心態,三個字「學不下」。家裡的哥哥姐姐時長會說:「還是上學好」,直到現在也終可明白「還是上學好」的真正意義,沒有過多的壓力,過分的追求,課餘時間肆意玩耍,更沒有負擔。

說到感情這一詞,微博上、朋友圈等會看到有人寫上「某某某你是我生命在的什麼什麼」之類的話,很幼稚,在耳邊也聽到這樣的話,我想說『去你*的』。生命是什麼,脆弱的像一株草,你想抓住的時候,會給你留機會嗎?我覺得感情可以寄託,可以美好,七分就好,剩下的三分留給自己。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兒呢!哈哈哈!

說是「吶喊」生活,其實就是吐槽自己,自黑么,不算是。對生活總會拿捏不定,以至於沒有主見。譬如,跟女朋友出去逛街,她問:「這件衣服好看嗎?」「粉色的呢?」「還有這個呢?」你回答:「好看,都好看!」她說,「你每次都這樣說。」可是一想啊,不說好看,她會覺得你在嫌棄她不好看,說好看了,她又覺得你在敷衍她。所以很費解······

寒暑假回到家,爸媽熱情的從車站接回家。第一天,吃什麼做給你吃啊;第二天,我給你買了你喜歡吃的東西;第三天,「媽,吃什麼」,「你自己吃點吧,我有事兒」。在家待了一個星期後,爸媽趕著出去找朋友玩,回家之後已然是接近凌晨,又說:「熊孩子,玩那麼晚才回來,明天不要出去了。」合著您折磨我呢?

身邊的朋友再多也會忘記彼此,斷了聯繫,能想到的只有一事相求的時候,反而你幫助了人家,他會覺得天經地義,直到你下次有求於他時,便置之不理,很搞笑,也實在無奈。什麼時候感覺離朋友最遠,看到他穿著沒見過的衣服,在沒有陌生的地方拍了照片,標註著不知道的事兒,評論的都不是認識的人的時候,是嗎?那都不是,是照片里的人你都認識,但你卻從未知道他們做了這件事情。想必大家都有這種感受會,會說一句「呵呵」!

《莊子》里有句話叫做夏蟲不可以語於冰,是說對於夏天的蟲子無論你怎樣與它談論冬天的冰雪,它也不會明白。同理,當我們總是責怪別人無法理解自己的時候,靜下心,各人有各人的思維限制,思維不同,很難一致,所以我們都是互相眼裡的的夏蟲。對生活多一點耐心,信心與堅持。不要總是半途而廢。

一個人奮鬥的五大階段:1、為了生存下來,立足社會;2、改善生活,提高品質。3、有點成就,需要炫耀,讓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成功;4、閱歷多了,開始追求感覺的東西;5、返璞歸真,上升到精神的境界。

我沒有返璞歸真的精神境界,也沒有海子那般寬大的心臟,可是何嘗不是這樣,怎得會有如此順利的人生。

對了,活著比什麼都重要,才20多歲,著急什麼!


推薦閱讀:

好習慣:讓孩子學會關照老人
好習慣:父母眼中的行為問題
不要跟消耗你的人在一起,他們會偷走你的夢想
如何面對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後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女友提出要45萬彩禮,男友要分手。網友痛罵男的傻逼,為何?

TAG:生活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