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迷茫(續)

第六個習慣——統合綜效中,作者寫道:統合綜效(synergy)是人類最了不起的能耐,也是前五個習慣的整體表現與真正考驗。唯有兼具人類四種特有天賦、以雙贏的動機及同理心交流的溝通技巧,才能達到統合綜效的最高境界。

統合綜效的觀念源自一種自然現象:全體大於部分的總和。統合綜效,也就是集體創新。令人不安的是,創造的結果吉凶難卜。冒險,探索與創新的精神必須以高度安全感為後盾。唯有肯放棄眼前安適環境的勇者,才能開疆擴土,邁向新境界。

綜合統效的溝通,是指敞開胸懷,接納一切稀奇古怪的想法,同時也貢獻一己的淺見。一般人或多或少有過「眾志成城」的經驗,但前提必須勇於冒險,肯博採眾議。凡是創新就得承擔,不怕失敗,不斷嘗試錯誤。只願穩紮穩打的人,經不起此種煎熬。

只要鼓起勇氣,誠懇地言人所不敢言,總會獲得相對的回饋,綜合統效的溝通由此開始。在熱切的交流中,縱使話不成句,思路不連貫,也不會構成溝通障礙。由此得到的結論,雖然有些會不了了之,但多半能發揮不容忽視的力量。

一旦體會過統合綜效、眾志成城的箇中滋味,眼前便會呈現一片嶄新的天地,人也彷彿脫胎換骨。而且更加確信,未來還會有更多這類擴展視野的機會。

溝通有三個層次:

1、自我防衛:損人利己或損己利人。低層次的溝通由於信任度低,遣詞用句多重防衛自己或在法律上站得住腳,力求無懈可擊。這不是有效的溝通,只會讓雙方更堅持自己的立場。

2、彼此尊重:妥協。為了避免衝突,雙方都保持禮貌卻不一定為對方設想,即使掌握了對方的意向,卻不能了解背後的真正原因,也不可能開誠布公,探討其餘的選擇途徑。這種溝通通常以妥協折中收尾。

3、綜合綜效:利人利己。

溝通層次可以左右互賴關係的融洽程度。兩人互相商量,直到找出共同認可的方式,開闢第三變通方案,不僅滿足了雙方的需要,也使彼此感情更上一層樓。

只可惜,一般人討論問題時,浪費太多的精力在打擊批評,玩弄手段,文過飾非或是曲解他人。分歧發生時本應當即使在分歧處停止,尋求解決方案,但許多人反而施加更大壓力,為自己找更多理由來自圓其說,這都是不夠獨立的表現。不論是仗勢欺人,損人利己,或者是企圖討好別人而損己利人,都不可能產生創造性合作。

缺少安全感的人往往堅持己見,一意孤行,處處要別人順從與附和。然而,人際關係最可貴的正是接觸不同的觀點。一致並不代表團結,相同也不意謂齊心,團結互助才能互補,合作應該尊重差異。

創造性合作不僅對人際關係非常重要,對個人也十分重要。凡擅長語言、邏輯,即左腦較為發達的人終會發現,有些需要創造力來解決的問題,理性是無能為力的。唯有運用閑置已久的右腦,使右腦主司的直覺與創造力與左腦相配合,共同運作,才能解決更多的難題。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自以為是的人總以為自己最客觀,別人都失之偏頗,其實這才是畫地為牢。反之,虛懷若谷的人承認自己有不足之處,而樂於在與人交往之中汲取豐富的知識見解,重視不同的意見,因而增廣見聞。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有些矛盾確實可以並存,同一景象會引起互相矛盾的詮釋,而且都言之成理。

假如兩人意見相同,其中一人必屬多餘。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毫無益處,要有分歧才有收穫。

在互賴關係中,綜合統效是對付阻撓成長與改變的最有力途徑。社會學家萊溫(Kurt Lewin)提出了「力場分析(Force Field Analysis)」模型:

根據萊溫的研究,任何事物都處在一對相反作用力之下,且處於平衡狀態。 其中推動事物發生變革的力量是驅動力。試圖保持原狀的力量是制約力。

盧因視組織為一動態系統(而非靜止), 這一系統處同樣處在二力作用的動態平衡之中。 為了發生變革,驅動力必須超過制約力,從而打破平衡。

步驟流程:

1. 描述當前狀態。

2. 描述期望狀態。

3. 辨認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的後果。

4. 列出朝向期望狀態發展的所有驅動力。

5. 列出朝向期望狀態發展的所有制約力。

6. 對所有力量進行逐一討論與研究: 它們是否真實有效? 它們能否被改變? 它們中的哪一些又是最為關鍵的?

7. 用1-10的數字對每一力量的強度進行判分,其中1代表力量最弱,10代表力量最強。

8. 在圖表上按比例標出力量箭頭, 其中驅動力位於左側, 制約力位於右側。

9. 通過力量分析,對變革的可能及其過程進行判斷。

10. 分析討論如果減弱制約力或加強驅動力,對變革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11. 需要注意的是,當改變某一驅動力或制約力的時候,有可能對其他力量產生關聯影響,甚至於產生新的力量。

該模型可以描述鼓勵向上的助力(驅動力)與阻撓上進的阻力(制約力),如何呈互動或者平衡的狀態。

助力通常是積極、合理、自覺、符合經濟效益的力量;相反地,阻力多半為消極、負面、不合邏輯、情緒化、不自覺、具社會性與心理性因素。

不設法削減阻力,只一味地增加推力,就彷彿施力於彈簧上,終有一天會引起反彈。幾經努力失敗後,就會引起改進不易的感慨。如果能配合雙贏的動機、同理心的溝通技巧與綜合統效的整合功夫,不僅可以破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為動力。

自然界是一個唇齒相依的大家庭,宇宙萬物彼此關聯,團結可以發揮最大的力量。動物如此,人類也是如此。本書的七個習慣若能綜合運用,效果最為宏大。個人的參與左右著集體的成敗。愈是真誠地投入,鍥而不捨地參與解決問題,愈能發揮個人創造力,所獲成就也能得到認同。

綜合統效是正確有效的原則,也是前面所有習慣的集大成者。他人的觀念或統合綜效的過程,固然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但仍有許多個人影響圈所能企及的。就自身而言,我們可以整合左右腦各自擅長的分析與創造能力,並憑藉其間的差異來刺激創新。

即使在最不利的環境中,依然可進行內心的整合。不必太在意旁人的詆毀,應該化解負面的阻力,發掘別人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在僵持不下的局面中,尋找第三種可能性。

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的主旨就是磨練自己,從身體、精神、心智與社會情感等四個方面,增進個人產能,積累其他修養的本錢。

偉大的成就往往源自微不足道的小事。每念及此,我總認為世上沒有小事。——巴登(Bruce Barton)

磨練自己是指以均衡明智的方式,經常從上述四個方面鍛煉自我。這種修養功夫只能靠自己,它屬於前文提到的第二類事務(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事)。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練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

1、身體方面:鍛煉身體也就是維持健康——吃營養的食物,充分休息以及定期運動。隨著體力的增進,對日常生活更可以應付自如,再也不會一到下午就精神不濟。運動還能培養毅力,增加自信。

2、精神方面:陶冶精神可培養我們掌握人生方向的能力,與習慣二——以終為始密切相關。精神是人的核心,代表價值體系,極為隱私又極端重要。每個人提升精神層次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些人受到文學作品或音樂所感動;有些人則選擇親近大自然。蕩滌心靈的額塵埃需要投注時間。我們只需要花費一點時間,只要把人生的意義與方向想個透徹,它就會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積極進取。憑藉修正使命宣言,我們可以經常檢討人生目標與重心,並強化信念。

3、心智方面:通常心智發展與學習活動都在正規教育中進行。教育才是砥礪心智的正途。借重外來的教育與訓練,不失為繼續求知的良策,但主動積極的人更懂得如何把握機會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最佳方式,莫過於養成閱讀文學名著的習慣,進而師法偉人;寫作是砥礪自我的另一有效途徑。記下個人的心得、經歷、思想,可藉以理清思路,增進思考能力;撰寫思想深刻的信函也同樣有益。

4、社會情感方面:社會與情感生活互為表裡,情感主要來自人際關係,也多半反映在人際關係上。因此不必多費心,只要在日常交往中多加練習即可。化解分歧的第一步是實踐習慣四,向對方提議繼續溝通,直至雙方滿意,通常一般人都會接受這種建議。其次運用習慣五,先聆聽對方的意見,更深入的了解對方,直至可以正確複述對方的觀念。接著準確地表達自己,最後再綜合統效,尋找第三條路。習慣四五六的成功關鍵不在於理智,而在於感情,在於厚實的安全感。而安全感來自內在,不假外求,外界權勢榮譽都不足以為靠。至於增進內在安全感的方式,包括:堅守原則,肯定自我;與人為善,相信人生不止輸贏兩種選擇,還有共贏的第三可能性;樂於奉獻,服務人群;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如果把工作當作一種奉獻,再平凡的職業也會顯得不同凡響。

這便是真正的快樂,即被用於一個你自認為是有力的目標。也就是說,要成為一種自然的力量,而不是一個狂熱的、自私的、精神不正常和牢騷滿腹的傻瓜,抱怨世界不讓你幸福。我的看法是:我的生命屬於整個社會,只要我活著,我就要為它奉獻我所能做的一切,這是我的榮幸。希望在我去世時,我能為社會耗盡自己的一切,因為我越努力工作,就會活的越久,我為生活本身而越感到快樂。在我看來,生活並不是短暫的燭光。它是一支輝煌的火炬,我不僅現在舉著它,而且要在傳給後人之前,讓它儘可能燃燒得更明亮些。——蕭伯納(George Bernard)

服務是我們向允許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特權交納的租金——坦納(N.Eldon Tanner)

在身體、心智、精神三個方面的磨練是個人求勝之門,而社會服務,則會讓我們的個人價值最大化。服務的途徑有很多種,不論是屬於教會還是服務組織,每度過一天,我們都應以無條件的愛,至少為另一個人服務。

一般人都生活在社會制約下,受別人好惡所左右,在互賴關係中,你我都是社會制約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可以如實反映他人的個人形象,把他人當成有責任感的人看待,以鼓勵其培養積極主動的態度,成為以原則為中心、重視價值觀且不失本色的獨立個體。我們應盡量發掘他人的潛能,少用記憶力而多用想像力去看待配偶、子女、同事或僱主。不要為成見所局限,試著改用全新的觀點去認識他們,協助他們成為成熟獨立的個體。

以一個人的現有表現期許之,他不會有所長進。以潛能與應有的成就期許之,它就會不負所望。——歌德

自我磨練應當從身體、精神、感情、社會情感四方面齊頭並進,不可偏廢,否則就難以達到目標。企業力爭上遊的道理也是這樣。

企業的體制就是財務狀況;心智涉及人力資源的開發、培養與運用;社會情感指公關與員工待遇;精神則反映出目標宗旨與原則。

企業健全與否繫於這四方面的平衡發展,穩定平衡的成長。

身體健全有助於心智發展,精神提升有益於人際關係的圓滿。因此,平衡才能產生最佳的整體效果。本書的七個習慣也唯有在身心平衡的狀態下效果最佳,每個習慣之間,也都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愈是積極主動(習慣一),就愈能掌握人生方向(習慣二),有效管理人生(習慣三)。能夠不斷砥礪自己(習慣七)的人,方懂得如何了解別人(習慣五),尋求圓滿的解決之道(習慣四、六)。同理,一個人愈獨立(習慣一二三),就愈善於與人相處(習慣四五六)。磨練自己(習慣七),則可以提升前六個習慣的境界。

此外,增進體能可以加強定力(習慣一),這算得上是運動除了健身之外的最大益處。鍛煉意志力有助於掌握人生(習慣二),實現自我的力量。另外,不違背良知,不為外力所動搖,安全感也由此而生。發展心智可以強化管理能力,在規劃人生時,強制自己以要務為重,不受急事所牽絆,以使時間精力做到最有效的運用。而活到老學到老則可擴大知識領域,增加選擇空間。

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也就是產能,再能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每天抽出至少一個小時鍛煉自己,不但是個人勝利之論,也是群體成功的基礎。

不斷地自我更新是改變與成長的關鍵,但在這個日新月異的過程中,良知的指引不可或缺。

良知是人類與生俱來、明辨是非的本能。成功圓滿的人生也需要激發良知。所以,我們應該經常閱讀發人深省的著作,懷抱崇高的理想,奉行自己的信念。全神貫注,持之以恆。淫穢邪僻的書籍會助長人性黑暗面,使人是非不分,只關心是否會被人揭發。事實上,玩火者終有自焚的一天。

你不可能玩弄自身的獸性而不會成為地地道道的野獸;弄虛作假而不喪失獲得真理的權利;性情殘忍而不失去頭腦的敏銳。想保持花園整潔的人不會留下一塊荒草地。——哈馬希爾德

人貴自覺,人生應有目標與原則,否則便無異於禽獸,僅為生存與繁殖而活。墮入這種層次的人不是享受生命,而是「受制於」生命,白白糟蹋萬物之靈的天賦。

修身勵志沒有捷徑,必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而正直與成功不可分,做人愈是端正,愈能夠正確判斷客觀世界,心中的觀念地圖也愈精確。這種良性循環能夠使人成長,但必須靠不斷的學習、堅持與實踐良知所認定的正確原則來維繫。

最終章中寫道:有人說過:「我們傳給孩子的永久性的遺產只有兩件:一件是根,另一件是翅膀。」

變革——真正的變革——產生於由內而外的過程。真正的變革從我們的思維模式著手,從根基解決問題。

與我們所愛的人、朋友、我們的同事和諧一致,或曰統一,是七個習慣習慣最高的,最美好成果。相信大多數人都曾嘗過和諧一致的果實的美味,也同樣嘗到過不一致的苦果。所以我們都懂得,一致是多麼寶貴,又是多麼脆弱。我們也會犯錯,為此難過,然而,若我們每日堅持由內而外的修身功夫,就一定會帶來成果。

只要我們堅持干,事情就變得容易了。這並未因為任務的性質變了,而是因為我們辦事的能力增強了——愛默生

通過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正確的原則上,在辦事和增強辦事能力之間平衡,我們就能獲得能力,創造圓滿平靜的生活……,為我們自己,也為我們的後代。

4、實踐

在通覽了一遍此書之後,我馬上迫不及待的開始按照書上說的,以一個陌生人的視角來審視和分析自己。

我之前,一直都是以個人魅力成功論的社會思維為主的,甚至比一般的個人魅力成功論更為膚淺。誰有錢,有房有車,家庭和睦,名聲在外,誰就是成功的。然而,這種成功是有捷徑的,比如家庭背景好的富二代,天生就具備了個人魅力論成功的一些關鍵要素,所以這種成功論對於家庭背景並不好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而品德上的成功則不同,任何人都需要經過自我約束,自我修養來獲得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我決定使用思維轉換(paradigm shift),由個人魅力成功論,轉換為品格成功論。要建立全新的思維,控制身上的動物天性,也就是在剋制和縱容自己的情緒和慾望之間找到一個平衡。轉而發展自己的人性,利用人生而獲得的天賦,追求卓越。

首先,我之前的一切來自於工作和生活的苦惱,幾乎都來源於我並不具備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我關注的領域很多,在計算機專業上,關注Web開發、網路工程、人工智慧三個專業。還關注著政治、創業、歷史、生物科技、物理、數學、生物、文學、音樂、舞蹈、影視等多個領域。我的愛好過於廣泛,關注圈很大。而我的影響圈呢,卻只有家庭和我工作職責分內的公司事物。之前的很多腦中自以為是的「創業計劃」都不過是在給自己畫餅罷了,雖然在剛畫出餅的時候很開心,可一旦發現畫出的餅並不能吃,就再度陷入了抑鬱症。上班的時候,一些網路相關知識還沒有學好,就盡量擠出時間來學習前端知識,希望能學成之後公司內部調崗去研發或者跳槽,想著借公司的雞生我自己的蛋。每當學習進度受到影響或者工作壓力增加,我就會非常焦慮和煩躁,認為多出來的工作會影響我的人生軌跡。這種行為就是把精力放到了關注圈而不是影響圈。導致我的影響圈越來越小,事業生活不順,鬱鬱寡歡。

想明白了這些,接下來就好辦了。首先,對於工作要積極主動,比如馬上的搬遷工作,可以針對防火、機房散熱、伺服器安全啟閉、電力管理等每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都提出一到三個解決方案備用。轉變為積極主動的態度後,本來以為不可能解決的事情還真的找到了方案。我迅速整理方案並向領導彙報,領導決定按照我的方案進行,最終非常困難的搬遷任務圓滿完成,領導對我的表現也表示滿意。我的工作熱情迅速升溫,以前每天上班感覺如同上墳,現在卻每天都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工位了。

從今以後,我應該把精力放到我的影響圈,首先要把本職工作做好,成為一個優秀的網路管理員。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從緊急事務中擺脫出來,在工作和生活中安排時間學習,做一些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事務:

第一步是學習之前比較模糊的網路安全方向和網路工程方向的知識,比如學習防火牆知識,對公司目前的幾種品牌的防火牆都要能讀懂上面的配置,並優化配置。在網路工程方向,首先統計公司所有網路相關資料和數據,自己做一個公司網路重構預備方案,然後用類似eNSP的模擬軟體模擬出配置和架構,最後將優化的方案提交給領導審批。

第二步是通過學習bash shell、批處理、Python等腳本程序編寫和一些運維工具軟體,優化網路和伺服器運維的工作流程,將之前手動查看網路和伺服器相關信息改成自動化獲取,從而解放個人生產力,將自己從重要且緊急的事務中解放出來,騰出更多的時間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第三步,繼續自我充電,學習Web開發知識,從前端入手,轉向全棧,然後爭取自己寫出一個能為公司提供網路管理服務的網站。這樣,既不有悖於我的學習和發展道路,又不會和現實所矛盾。

以上三步工作目標規劃使用的方法就是書中提到的,通過把精力放到影響圈,從而擴大影響圈,直至影響圈和關注圈不相上下,跟著目標制定好計劃,一步一步的走下去,直至完成目標,那時我的IT技術系統就打通了任督二脈,在IT圈子就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了,不用費心去找工作,而是專心做解決方案就可以了。

第二個習慣——以始為終,要求我撰寫個人使命宣言,我的使命宣言如下:

1、平等正義;誠實守信;自尊自愛

2、回饋和傳遞無私之愛

3、熱愛生活,追求快樂和健康

4、高效學習,終生學習,不斷發掘潛力,提高個人產能

5、樂於社會交際與雙贏合作

6、樂於分享、有無償教育精神

7、致力於提高社會生產力

8、致力於構建以共產主義為核心的社會

9、捍衛文明的火種

這9條宣言即為我理想中的成功,即為我生存的意義。如果我這一生都在切實的貫徹落實這9條宣言,那麼在我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那一刻,我這一生就可以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相反,如果我背棄了自己的諾言,我就徹徹底底的失敗,愧為萬物之靈,白白浪費了只有一次的寶貴的生命。

至於家庭宣言要等到和妻子商量之後,如果她認同我的想法,我們未來會一起制定。目前我還沒有自己的組織,所以還沒辦法做組織宣言,如果有一天我成立了一個組織,那一定要和組織里的同事一起制定組織宣言,並相互監督共同遵守宣言,共同進步。

指定了我個人的核心目標與價值觀之後,接下來就要結合實際分析自己的角色,在生活中,我扮演者以下幾種角色:

一、丈夫

二、子女

三、網路管理員

四、初級前端開發工程師

五、自己產品的產品經理

六、享有選舉和被選舉權的中國公民

作為丈夫,我之前沒能給妻子創造她想要的生活條件。首先沒有滿足最基本的物質條件——相對穩定的自有住所。其次更高水平的物質條件——車子和她喜歡的寵物更是遠遠達不到。在精神上疏於溝通,心裡有什麼想法沒有誠實的告知她,也很少傾聽她的真實的想法。

作為子女,沒能給老人們物質上的幫助,精神生活上,也經常因為自卑與怯懦沒有經常打電話回家,和家人溝通情感。

作為網路管理員,我在沒有把本職工作干好的情況下,網路工程知識還沒有學到可以解決所有可能會出現的技術問題的程度,就把精力投入到學習前端開發上了,對待工作不夠負責。

作為初級前端開發工程師,之前的學習只求速成,過於浮躁,沒有閱讀過W3C上HTML5.2和CSS2.2、CSS3的相關文檔、沒用過CSS預處理器,就狂妄自大的以為自己的HTML和CSS水平已經達到了熟練程度。對於JavaScript,沒有閱讀過DOM的標準,ECMAScript 2015的標準和BOM的相關標準,就想著學習前端框架,找工作,然後直接進入項目,更是過於浮躁。

作為自己產品的產品經理,沒有把自己的產品使用專業的產品設計文檔描述出來,實在稱不上算是產品經理,充其量是一個蹩腳的初級前端開發工程師。並且我現在不具備財務管理知識,人力管理知識水平也比較薄弱,離能夠組建自己的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為一個中國公民,從來不關心政治、科技等國家大事的動向、沒有做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通過確立重要的人生角色,並檢討自己之前的行為,我找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再結合個人宣言,很快我就知道了該如何做好上面的角色和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活。

我之前的生活重心,是以自我、配偶、家庭、金錢、名利、工作、享樂為重心等幾種形態的混合體,隨外在情勢不同而有所調整。我的生活重心一直漂浮不定,自然會導致情緒上的起起落落,最終得了狂躁症和抑鬱症。以下為我之前生活採取的幾種重心,以及以其為生活重心導致的後果與現象:

1、以自我為重心:

a、把配偶和家庭視為個人財產,可滿足個人需要的存在

b、視金錢為滿足個人需要的來源

c、工作是自行其是的機會

d、名利可以肯定、保護與強化自我

e、視享樂為個人應得的感官滿足、是個人的權利與需要

f、朋友是支持、資助自己的人

g、視敵人為自我肯定、自圓其說的依據

h、視宗教為滿足私利的工具

i、認為自我視聰明過人、高人一等,永遠沒有錯的,所有資源均應滿足個人

j、視原則為自圓其說的依據、最能滿足私慾及符合自身需要的觀念

2、以配偶為重心:

a、視配偶為滿足個人需要的主要來源,家庭則為次要,維持即可,是夫妻的共同目標

b、視金錢為照顧配偶所必要的

c、為賺錢養活配偶、必須工作

d、名利為使配偶幸福、討好或操縱配偶的手段

e、視享樂為增進感情的共同活動

f、夫婦所共有的朋友才算朋友,視配偶為最好或唯一的朋友

g、對於敵人、配偶與我一致對外,維持婚姻於不墜

h、視宗教為共同樂於參與的活動,重要性僅次於婚姻關係

i、自我價值觀決定於配偶,極易受配偶行為態度影響

j、原則即為建立與維繫婚姻關係的觀念

3、以家庭為重心:

a、視配偶為家庭的一部分、家庭第一優先

b、金錢是家庭的經濟支柱

c、工作是未達到目的的手段

d、名利會給家庭舒適與機會

e、對於享樂活動,全家必須集體參與,否則不值得重視

f、朋友必須是全家的朋友,否則引起爭執,並成為家庭生活的一大威脅

g、家庭的敵人由家庭認定,敵人是家庭壯大的原因,可能威脅整個家庭

h、宗教是家庭求援的對象

i、自我很重要但次於家庭

j、原則即為維繫家庭團結壯大的規範、受家庭所左右

4、以金錢為重心:

a、配偶是賺取金錢的資產或負擔

b、家庭促使財源只出不進

c、金錢是安全感與成就感的來源

d、為賺錢不得不工作

e、名利是財力雄厚的明證

f、享樂是浪費金錢或經濟窘迫的表徵

g、交朋友有選擇性,因為經濟地位或影響力而定

h、敵人是經濟上的競爭對手,對經濟安全的威脅

i、宗教是省稅的途徑,信仰是自己財富的分享者

j、自我價值由財產凈值決定

k、視原則為賺錢和理財的原則

5、以名利為重心:

a、配偶是自己的主要財產,是賺取財富的幫手,家庭也是可供支配的財產,可藉以炫耀財富

b、金錢是不可或缺的,是可控制的財產

c、工作提供了獲取權勢、地位與肯定的機會

d、名利是地位的象徵

e、享樂一般為逛街、購物、加入社團

f、朋友是個人所有物,有利用價值

g、敵人是掠奪者、盜賊,財富名氣超過自己的人

h、宗教是地位象徵

i、自我價值視個人擁有的財富和社會地位與名氣而決定

j、原則是能使人獲得或增加財富的主張

6、以工作為重心:

a、配偶是工作的助力或阻力,家庭的意義是協助或打算工作,認為應該教導家人有敬業精神

b、金錢次於工作,是辛勤工作的證據

c、工作是成就感與滿足感的主要來源,是人生的第一要務

d、名利是提高工作效能的工具,是工作成果的代表

e、享樂浪費時間,影響工作

f、朋友是因工作環境或同好才結交的,基本上並非必要

g、敵人是影響工作成效的障礙

h、宗教有益於樹立企業形象,是建立職業關係的機會

i、自我由工作角色決定

j、原則是促使事業成功的觀念,應配合工作環境的需要

7、以享樂為重心:

a、配偶是追求享樂的同好或阻力,家庭是可利用的工具或受到干預的原因

b、金錢可提供更多的享樂

c、工作室達到目的的手段、有趣的工作可以接受

d、名利是享樂的對象與手段

e、享樂是人生的首要目標,滿足感的主要來源

f、追求享樂的同伴

g、敵人是對生命太認真,或帶來罪惡感、破壞好事的人

h、宗教妨礙了享樂,令人有罪惡感

i、自我即為取樂的工具

j、原則是應予以滿足的本能及自然衝動

今後,應該把生活的重心放到原則上,以達到以下的生活狀態:

a、配偶是在互利互賴關係中地位平等的夥伴。家庭成員是朋友,家庭是奉獻服務與成就自我的場所,家庭是修正與傳遞正確觀念的場所

b、金錢有助於達成重要目標,是完成要務的資源

c、工作提供有意義的運用聰明才智的機會,是積累經濟能力的機會,投入的時間應恰到好處,不違反人生目標與個人價值實現

d、名利是可運用之資源,應小心維護,榮譽是人的第二生命

e、有重心的生活中,幾乎一切活動都能給你帶來喜樂。享樂是真正的再創造,是多姿多彩且均衡的生活方式中所不可或缺的

f、朋友則是互賴的生活中的同伴,是分享喜怒哀樂,互助互賴的知己

g、心中沒有真正的敵人,只是觀念不同,應加以了解關注

h、宗教是正直原則的來源,是提供奉獻服務的機會

i、自我視獨一無二、才華橫溢的獨立個體,與其他的獨立個體互助合作,可創造不凡成就。

j、原則是亘古不變的自然法則,違者將自食其果,尊重原則,個人尊嚴才得以維護,並獲得成長與幸福

前兩個習慣,幫我確立了大方向、完成了自我領導,第三個習慣——要事第一則腳踏實地,真真切切的提出了一些非常寶貴的自我管理技巧。

依照作者推薦的個人管理辦法和表格,我製作了一個EXCEL表格,並列印出來,隨身攜帶,包里放一根筆,有什麼問題則隨時記錄和解決。堅持每周一表,將使用過的表格當做日記留存起來,供日後分析用,通過分析,不斷改進表格,時刻注意我的周個人管理、長期目標與我的使命宣言是否相符合。也就是列表、實踐、評估三步驟。

授權可以最大程度的解放個人生產力,目前我作為公司的底層工作人員,沒有可授權的人,等學習階段結束了我想自己組織一個工作室,然後接項目,利用業餘時間做項目,將工作模塊化分離,分別授權給相關工作室成員,大家共同成長;在家庭生活中,我可以將一些工作授權給妻子,夫妻一起勞作正可以加強夫妻感情。

第四個習慣——雙贏思維教會了我,如何以個人獨立為基礎,建立利人利己的雙贏關係,要實現雙贏,我需要具備五個要素:

1、雙贏品格:誠實正直、成熟(既有勇氣又有體諒之心)、富足心態

2、雙贏人際關係

3、雙贏協議

4、雙贏制度

5、雙贏流程:以原則為中心的流程

對待家人,回饋和給予無私之愛;對待朋友,努力建立互賴關係;對待陌生人要善待,積極建立新的雙贏人際關係。

第五個習慣——知彼解己首先教會了我同理心傾聽的技巧,我決定從複述語句開始,逐漸增強傾聽能力,進入加入解釋、滲入個人感覺、最終達到既加以解釋,又帶有感情的同理心傾聽境界,同事銘記自己的使命宣言,守住本心。從家人直到朋友,成為他們的心理空氣站,為他們提供同理心傾聽從而達成心理治癒。

其次是同理心表達的技巧,我在表達的時候,要根據對他人的了解來訴說自己的意見,根據溝通的程度和了解的程度隨時斟酌自己的措辭,而不是使用自傳式回應與表達,不把自己的意志和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從而追求共贏的合作,增加情感賬戶的存款。

第六個習慣——綜合統效說明了唯有兼具人類四種特有天賦、以雙贏的動機及同理心交流的溝通技巧,才能達到統合綜效的最高境界。首先,以整合我個人左右腦分析和創造力為先,從身邊可以影響到的人際關係開始,以該綜合統效的方式發揮影響力。

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教會了我如何把前六個相輔相成的習慣結合起來並不斷優化習慣。我將要每天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鍛煉身體。在心智方面,把書籍分為專業書籍和文學名著,做出書單,上面寫著讀過的書和要讀的書,從每月一書開始定下目標,不斷學習知識,磨練心智。在精神方面,在忙碌的生活之餘,不妨偷得浮生半日閑,什麼也不做,靜下心來思考與回味,讓自己的精神層次更上一層樓,對於可以達到這種效果的活動也需要列一張清單。在社會情感方面,首先對待妻子和未來可能會有的孩子,要提供基本的忠誠和無條件之愛,然後是成為她可以依靠的肩膀,再次則是要幫助她成長,最終達到互賴的境界並不斷提升兩人的關係。要多給家人打電話,溝通情感,並盡量想辦法幫助陷入困境的家人。其次要發展人際關係,步入社會,以自己的使命為中心構建組織,為達成社會使命而奮鬥。

讀完全書,根據書中的指引完成了我的人生規劃之後,我真正的走出了迷茫,我的腳步從未如此堅定,我的內心從未如此平和。與朱元思書中有這樣一句名言:「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就是看完這本書的感覺。作者柯維博士(本文章封面圖)通過文字,傳達了給了我珍貴的做人至理,感謝作者的貢獻。

我們上學的時候,總聽人說,先學會做人,在學會知識/做事。可究竟如何做人?好像誰也沒能給出一個圓滿的答案。我覺得,柯維博士做到了,在他離世的6年後,我依然被他的文字所震撼,被他的思想所影響,真不愧為「人類潛能的導師」。

這本書的封面上寫著全球銷量超億冊,美國公司員工、政府機關公務員、軍隊官兵人手一冊的書。我想,如果這本書能夠在中國也這樣火爆,該有多好,中國的發展一定能更穩更快。事實上,書中的有些思想和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尤其是儒家的一些思想和儒家提倡的修身技巧是不謀而合的。我寫這篇讀後感,也是希望能幫助一些和我一樣陷入迷茫的年輕人。

本文章可以隨意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作者,我希望能獲得大家的幫助不斷修改文章疏漏錯誤之處,如果不註明,也沒有關係,我並不會追究任何的責任。我認為,知識本不該有產權,教育本應該是無償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知識產權,等於給這進步的階梯加了路障。我相信即使柯維博士在世,我像這樣將他著作的梗概發布給中國的朋友,以幫助更多的人成長,他也不會因為可笑的知識產權追究我的責任的。

我今年24歲,已經成家,還沒有小孩,是一個網路管理員,此時此刻,在物質條件上,我沒有房子也沒有車子,薪水也比較低,品德也不圓滿。我決心改變自己,按照書中傳授的做人方法自我磨練。今天是2018年4月20日,我出發了兩周了,目前感覺良好。今後每年的四月份。我都會重新看一遍我的這篇讀後感,並在最後加入自己的近況和感想。我將作為七個習慣的中國區北京試點的一個實驗品。如果我按照書中所傳授的方式真的修養了自己,能做到我想做的,得到我想要的,那麼,就證明這本書是正確且有價值的,各位同胞便可以和我一樣依照其他習慣修正自己,找回真我。如果有和我一樣的國人認同我的做法,歡迎和我交朋友,我們可以互相監督並互相鼓勵,共同成長,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家庭,更好的社會,更好的國家,更好的世界,更好的宇宙而奮鬥!

本篇讀後感最後,拿出書中的一條名言與大家共勉:

金科玉律以深植我們腦海,現在則是奉行不渝的時刻——馬克姆(Edwin Markham)

推薦閱讀:

面對迷茫的未來,我該怎麼選擇?
孫正義:我的人生一直是按我的計劃在走(薦讀和點評)
這3個習慣,足以影響你的一生
那些厲害的人,都是一個猛子扎進去砥礪前行誓死不回
如何設計你的人生?斯坦福告訴你答案

TAG:人生規劃 | 人生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