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寫一封信

記得在廈門鼓浪嶼島上,有一家賣明信片的小店。進去一看,才發現他們賣的也不僅僅是明星片。店家邀請顧客給未來的自己寫一些話在明星片的背面,並標上何時寄出,比如一年後,五年後,甚至十年後,到時間後,他們就會負責發出這張明星片。

我很喜歡這個創意,因為這也是種整合人生的方式之一。你一定奇怪,幹嘛要搞整合呢?我們不都看著挺完整的嗎?是啊,我以前也這麼想,但成為心理諮詢師之後,才知道我們的人生就好像好多個套娃,層層疊疊,一路走來,傷在哪裡,心理年齡就會停滯在哪裡,在我們的身體中不止有目前年齡的自己,還有其他年齡的自己。整合的體驗是什麼呢?就像我們運動過一段時間的身體,感覺全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緊緻有彈性,利落而自由,和大腦的配合也相當默契;而從不運動的身體則顯得不那麼協調,容易失衡,且有些動作是無法做到的。

那麼沒有整合的人生,在心理上會有怎樣的體驗呢?比如,一個四十歲的男人,他的身體中,有18歲初戀受挫的自己,有15歲被老師當眾辱罵的自己,有7歲父母離婚時絕望的自己,有5歲時看見父母打架驚恐的自己,有1歲時被送往鄉下感覺被遺棄的自己。這些「小套娃」們就層層疊疊地同時存在於那個40歲事業有成的自己體內。

他們有時會在某些特別的場景中冒出來,暫時接管我們的理性。依然以這個男人為例,他雖然看起來總是很溫和,彬彬有禮,但有時家人一句不經意的玩笑,就會令他的自尊過敏,發很大的火,那時的他或許不是40歲他,而是15歲時叛逆的他;當妻子決意離婚時,他體內7歲的孩子再次感受到絕望;當父母因病過世後,他久久走不出哀傷,因為他身體里那個1歲的孩子又一次感到被遺棄,內心充斥著無助和憤怒,這些情緒干擾著正常哀傷的過程,因此要花好大的力氣先去處理這些之前沒有被看見的情緒。總之,他會發現有些情緒是不受控的。

如果沒有太多的心理學知識和敏感性,我們大多不會留意,出狀況時,是哪個年齡段的我們冒了出來,但是身心從來就不分家。身體信息加工的過程是頭腦信息加工過程的基礎。有過育兒經驗的你會了解,小嬰兒的頭部如果沒有母親手臂的支持,嬌嫩的頸部是無法自己支撐的。寶寶那時四肢的肌肉尚未發展完全,只能靠緊縮自己的頸部來控制自己的頭部,日積月累,積澱了很多的緊張在那個部位。

三十年後,哪怕經常去按摩這個部位,但總感覺無法完全緩解。當年的小嬰兒成年之後,最可能出現的狀況是:常常覺得得不到旁人有效的支持,無法完全信任他人,在表達憤怒時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他不一定能去理解其中深層的原因,但是肩頸的不適是來自身體的信號。因此,當我們給自己這些不舒服的部位寫一封信,就相當於試著去靠近我們體內的「小套娃」們,和當年孤單的「他們」建立一種聯結。讓現在有了不少閱歷的你迴轉身,溫柔地凝視和陪伴當年的你。

給自己寫一封信,無論是寫給某個年齡段的自己,還是寫給身體的某個部位,或者是寫給自己的某種情緒,再或是寫給自己一個總改不掉的毛病……給自己寫一封信,將自己那些被忽視掉的感受整合進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生命體驗變得更加豐富,也更為自由。

(本文為10/9live的補充)


推薦閱讀:

九型人格之完美主義者篇——為嘛我要這麼挑?
公司都不手軟,我們何必心慈
成長是一個不斷歸零的過程
哈佛教授:沒有危機感,就是你最大的危機
做事的速度,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TAG:自我成長 | 日常心理分析 | 個人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