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就是這樣崩潰的!

現在中國經濟有個怪圈,就是全民都在爭當房奴,他們一方面在苦兮兮的還貸每月手頭的錢交了銀行就不剩下什麼,另一方面房奴又有一種奇異的自豪感,他們望向沒房的人,得意的說:我們家房子又漲了!

1、深圳老闆的無奈與絕望

因為債務問題,這些天我一直在催促王老闆還款。王還算是有教養的老闆,對於我這樣的一個年輕人天天電話催促,每次都笑臉面對,從不顯露半點不滿。他是深圳的大老闆,而我只是深圳一家公司的小小職員,身份和地位的落差並沒有造成我們倆溝通的障礙,這得感謝他的大度和一直養成的小心翼翼。

每一個看似成功人士背後的凄苦並非其他人能懂。作為一個有著20多年創業的經驗的王老闆來說,這個曾經號稱中國最開放的城市——深圳,已經讓他覺得越來越力不從心。

他是做實業的,主要的客戶是國企和上市企業,這要是放到過去,這是非常好的業務。但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當下,這個過去看似很好的業務,卻成了他的痛苦來源。

客戶的回款越來越慢,賬期越來越長, 按照正常的財務演算法,原來平均每筆單有36% 的毛利,這是相當不錯的行業和收益,但是現在客戶的款回不來,賬期從原來的一個月一結算,變成現在半年一結算,王老闆自己大額墊資,倍感壓力。

王老闆的公司是生產型企業,有一個近300人的廠子,按照現在深圳的工資水平,加之他的產品技術含量較高,員工待遇自然要好,現在員工的月平均工資5000多元,加上各種保險和公積金,他每個月要承擔每個員工6000多元的成本。就人力成本這一項,他每個月的開支近200萬元。外加廠房、電費、水費、稅費和各種公關費用,每個月的開支超過300萬元。這300萬元的費用是不管颳風下雨都得支付的。

可問題是,產品生產出來了,也賣了,但貨款卻遲遲不得收回。他自己估算了一下,就今年上半年,他已經墊付了三千萬的貨款。而且根據現在的形勢,只有可能越墊越多。這樣下去換了誰都受不了。

原本他認為只要自己堅持過了這段艱難的時期,好日子就會到的。而且政府不是說了嗎?開啟供給側改革,讓資金進入實力。——然而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

日益緊張的資金鏈,讓他自然而然的想到銀行貸款。銀行貸款並不簡單,當他去銀行諮詢貸款的時候,銀行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有房產嗎?在當下的深圳,相對於房產而言,公司的經營狀況和項目本身根本算不了什麼,就算你是喬布斯,擁有最好的手機產品,如果他在中國,依然是一毛錢也貸不到。劉只好把自己住的房子抵押到銀行,花了很長時間,終於貸到了八百萬,這樣才使得公司業務正常運轉。

王老闆跟我說,他累了。他說:自己為了這個國家的就業做貢獻,但作為第三等公民的民營經濟,負擔最重的稅負,解決最大的就業崗位,卻沒有應有的地位,當下如果還要堅持做實業無非是找死。王老闆還說,錢已經足夠兩輩子花了,沒有必要為了所謂的理想,去受無謂的罪,畢竟,當下已經不是一個有「夢」的時代。

王老闆說:憑什麼讓他辛辛苦苦的為這個國家養活300多人,卻得不到國家任何一點支持,反而成為盤剝和打壓的對象?等他今年把所有的款項收回,不再擴大生產,慢慢把原來工廠里的員工分流,最後還是打算把工廠關了。

看到現在做金融的人,甚至做高利貸的人都能瀟洒的過日子。他選定了自己未來的兩條出路:1、退出實業,把實業交給國家去做,自己也從事投機投資,做輕資產的買賣;2、變賣家產移民。王老闆選擇第二項的可能非常大,畢竟自己的孩子已經在美國留學。

兩三年以後,深圳又少了一個踏踏實實做實業的老闆,多了一個炒房的炒客;或者中國又少了一個優秀的國民,西方多了一個消費的富翁。

王老闆只是過去和現在千千萬萬在深圳苦苦拼搏的創業者中一員,他今日的選擇不是孤立事件,無數個曾經滿懷熱情以實業造福社會的創業者選擇拋棄實業,甚至拋棄中國。

2、老闆關閉工廠買4套大房:不幸的是沒買更多

「忙得焦頭爛額收入還不夠給員工發工資,一句話早上岸早解脫。」東莞某燈飾廠唐老闆說,最好賺錢的還是買房子,他在兩年前將工廠關閉在廣州買了4套房。

7月的金融數據顯示,像他這樣做實業的企業主或許更多在逃離,轉身投入到房地產投資當中。

1)不幸的是沒買更多

唐老闆在東莞的燈飾廠最忙時有100多名工人,燈飾訂單多數都是出口產品,忙碌時車間連續幾個月加班,「後來生產逐漸下滑,加班很少了,一是訂單減少、價格下降沒錢賺了;二是員工工資一直在漲,減少員工又導致訂單主動減少,還要倒貼錢來發工資,你說不關門幹什麼?」

唐先生2014年下半年果斷關掉工廠,回到了廣州的家,動用了親人的指標陸續買了4套大房子。「幸運的是買了房,不幸的是沒買更多。」他笑著說。

央行數據公布,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4636億元,遠低於市場8000億元左右預期,同比少增1.01萬億元,創近年來新低。其中住戶部門貸款增加4575億元,幾乎全都是房貸撐起,企業新增信貸為負增長。

難道沒人願意借錢干實業,都去炒房了?海外對沖基金經理付鵬分析稱,銀行對實體經濟惜貸甚至是抽貸,放款業務主要依賴政府部門和房地產銷售,「7月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了5122億元。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扣除貼現後為負,意味著貼現可能大部分流向了房貸。」

國泰君安銀行業分析師王劍認為,歸根結底還是經濟不好,私營部門自己的風險過高了。這是個更宏觀的外生變數,銀行只能選擇去做更低風險的業務,比如按揭、政府項目。

企業債務已經不堪負荷, 2015年家庭負債率40%左右,發達國家在75%左右;企業負債率130%左右,為全世界最高國家之一;政府負債率差不多55%,與新興國家相當,距離發達國家90%還有較大距離。

債務不會消失,只會轉移,為了使企業部門槓桿下降,銀行的房貸不良率遠低於1,於是拚命給個人貸款買房,給家庭加槓桿。而個人最愛投資的也非房子莫屬。

房地產的火熱繼續上演,一線城市地王頻出。8月17日,位於上海靜安中興社區一幅住宅地塊掛牌競拍,最終拍出110億元地王,樓面地價14.3萬元。

貨幣繼續脫實向虛,房地產持續狂歡。近日在海南三亞舉行的2016博鰲房地產論壇上,經濟學家向松祚對地王頻出表示擔憂,「這恰恰說明中國經濟的不健康,和中國經濟面臨急劇的脫實向虛的結構性失衡。」

甚至有一些製造業企業拿到了銀行貸款後,根本就沒有進行實體投資,而是去炒房了。「我對銀行的數據比較敏感,這裡面真的都是改善性需求,都是剛性需求?」 在向松祚看來房價快速上漲,更多是資金在推動,而非實際需求。

2)危險的數據?

東莞很多企業主沒有唐先生幸運,近日,東莞某紙類製品有限公司倒閉後,其累計拖欠工人工資、經濟補償金、海關關稅、供應商貨款共計4700餘萬元,當地法院拍賣其名下資產等方式已執行900餘萬元。

倒閉、欠薪、供應商貨款追償、資不抵債……最近幾年,部分製造業企業老闆陷入困境,而那些自認為「轉型」成功的,都是退出企業經營轉身投資房子的。「我辛辛苦苦做了十多年工廠,還不如買了幾套房子賺錢。」唐先生感嘆道,做企業賺錢後要不斷加大投入,競爭大壓力大,連覺也睡不好,買房子躺著也能賺大錢。

企業7月新增貸款大幅度萎縮,在7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4636億元當中,企業貸款沒有新增,且反而減少26億元,環比驟減6114億元。企業新增貸款負值這在歷史上僅是第二次,上一次是2005年7月。

這是否已經說明實體經濟到了危險邊緣?付鵬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實體經濟凋零,盈利、償付能力都差,金融體系市場化決定了他們必然的選擇。要麼企業死掉了,要麼自己主動關閉了企業,資金需求出現了斷崖式下跌,信心一旦崩塌,就算銀行願意貸企業也不願意要。

一線城市及部分二線城市房價不斷上漲,地王不斷浮出,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創下世界之最,市場擔心房市泡沫破裂,但如今沒有最高只有更高。新的經濟結構還在重塑,傳統經濟仍在倒閉、兼并重組等痛苦轉型之中,向松祚說, 2015年年報的2800多家上市公司當中,40%的公司一年的利潤不到1500萬,但隨便炒幾套房,利潤可能就是幾千萬,「這樣的一個經濟情況是健康的嗎?」

不過,央行卻認為不宜對7月貸款數據過度解讀,受到基數、季節性等因素影響,如7月、10月等是明顯的貸款「小月」,同時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減少存量企業貸款,及不良貸款核銷處置等原因,此外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多渠道融資對貸款形成替代。

企業新增信貸負增長,實體經濟不景氣,但這次很難會「刺激」央行再次寬鬆。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將保持穩健。

3、真相驚人!樓市是如何打敗實體經濟的?

現在中國經濟有個怪圈,就是全民都在爭當房奴,他們一方面在苦兮兮的還貸每月手頭的錢交了銀行就不剩下什麼,另一方面房奴又有一種奇異的自豪感,他們望向沒房的人,得意的說:我們家房子又漲了!

似乎所謂的「房子升值」的這筆錢已經進了自己的口袋一樣......

樓市是如何打敗實體經濟的?看了這張圖你就懂了

某些人天天著佔領電視、報紙、網路頭條,鼓吹「中國夢」;「中國夢」到底是誰的?當一個國家的所有年輕人為了房子辛苦奔走的時候,當這個國家經濟的中堅力量民營企業家選擇放棄的時候;實業萎縮的中國,

難道要靠虛無縹緲的金融業來拯救天下?

束語:亡羊補牢不為晚,本木倒置真可悲。沒有多樣性實業支撐,俄羅斯、阿根廷、委內瑞拉等這些國家經濟水平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內回到了多年以前。自認為樹大根深中國經濟是否可以避免大面積衰退?

給企業減負,給企業家尊嚴,給實體經濟活力,我們期待著!


推薦閱讀:

如何應對壓力
一次酒托後經歷的警醒,而後思考人生?
好睏惑,如何在體制圍牆內更好的提升自己?

TAG:深度 | 中國文化 | 人生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