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逃避現實傾向及給人心靈帶來的痛苦

痛苦的根源

假使我們觀察得足夠仔細,就會發現我們自己或者周圍總有人有著某種程度逃避現實的傾向。比如,某人可能總是待在家裡,較少社交、工作,從沒談過戀愛,沉溺於遊戲......一旦讓他去社交、去工作、去戀愛、少打遊戲,他可能就會感到一種感到隱隱的不安。他可能會發覺現實中自己比較失敗,工作不好、朋友較少、原生家庭不幸福、感情不順利,他似乎感到這些都很難改變,有一種無力的感覺縈繞著他。別人都過得很好,自己卻很不幸可能常常是他的想法,他還會覺得自己反正無人關愛,行動上自暴自棄。他可能變得不夠有活力,他可能不會再很努力。

而我要說的是這種逃避現實的傾向正是造成他們痛苦、孤獨、不快樂的根源。

然而,似乎即便他們能夠「嘗試」面對現實,仍然感到不快樂、孤獨、有一種虛無的感覺。

逃避失敗

正是因為他們面對現實就會感到極大的痛苦,他們習得的一種方式便是逃避。

逃避的手段便是封閉自己。一個人可能年齡較大卻仍然沒談過戀愛,他試圖追求過幾個異性都失敗了,他便認為異性都看不上他,自己非常差勁,也沒人真正能在戀愛上幫他一把,他便感覺註定孤獨一生了。因此,他便不再去追求異性甚至逃避異性,短期內不再考慮戀愛的事情。他可能還有某種程度的社交恐懼,在人多的場合,他會感覺不太自然,不能展現自己的優點,他可能覺得別人總是給他以負面評價,這也是他逃避社交的原因。他可能工作不太好,收入太低,家庭條件不好,買不起車子、房子,更是加劇了他的挫敗感,因為這好像也會影響今後的戀愛結婚。他可能覺得自己長得不夠帥或美貌,對自己的外觀不自信。

於是乎,他便在不再追求這些東西。他可能覺得戀愛、好的收入、好的外貌、擅長社交這些似乎是天生的,自己無論怎樣似乎都很難得到。他便養成這樣一種比較消極的觀念,而不再努力去追求這些東西。他習慣性地將現實的失敗壓抑進潛意識,而去追求心理的舒服。

建造「溫室」

這裡的「溫室」是說逃避現實者致力於營造自己的小天地,無論他深處何種場景,總是在排除危險,比如被拒絕、被否定、被責備、被冷落。於是,他難以真正融入場景,對於他來說規避風險是第一位的,也就是安全是第一位的。

於是,不難理解:他逃避社交、逃避工作、逃避戀愛、逃避自己不夠好的方面,正是試圖逃避兩個方面:一個是現實中自己的確不夠成功的事實;二是去改變這些必然會遭遇風險和失敗。如果他試圖去提高自己的社交水平,就必須要面對自己當前社交水平不夠高的事實;他還必須要不斷與人接觸,這意味著會遭遇冷落、拒絕和否定。這都都意味著痛苦,是他所不願面對的。

於是乎,他便故意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這樣他便既不用完全逃避,又可以防止受到傷害。當他處於自己無法掌控的社交場景之時,他的第一目的不是與他人達到良好的社交水平,而是避免被傷害。於是他不會顯得很主動,也不會特別健談,當然由於他時刻捕捉危險,他顯得小心而謹慎,無疑固著了他的焦慮,表現出社交焦慮的癥狀。他在與人社交時,仍致力於在自己所營造的『』溫室「中獲得舒服的感覺,這就決定了他不會允許別人以他所不希望的方式闖入他的」溫室「。

當他營造」溫室「的情況泛化,他就會在任何場景都要求事情符合自己的期望。對於不符合自己期望的事情,他會將其排除在他的」溫室「之外。於是乎,當他一個人獨居,他可能會表現得喜歡宅在居所,不去打破自己的」溫室「。當他戀愛不順利時,他可能會對異性產生恐懼,進而逃避與異性接觸。當他找工作不順利時,他並不會更加努力,反而可能減少投簡歷和提升自己的努力。因為當他努力時,就意味著打破自己的」溫室「,可能遭致異性的否定、企業的拒絕。

無法說服自己

即便他不再去努力追求這些現實的東西,心理的不安仍然不會放過他。

這是因為他還生活在這個世界中,他不可避免的要與他人打交道,不可避免的要面對這些問題。比如,即便他暫不考慮戀愛的問題,仍然會面對親人朋友追問戀愛的事情或者看見別人成雙成對甚至結婚邀請他參加。即便他認為好工作可遇不可求,卻仍然會發現不少同齡人的收入超出自己太多,他可能必須面對同學聚會、份子錢。即便他放棄對外貌的關注,卻仍然會發現一些很美貌的人輕易獲得優勢。

一旦他在各方面都養成一種壓抑失敗,逃避現實的態度,他便很容易在各方面都不突出,無法發揮自己的潛能,自然難以取得現實的成就。

而人生來便具有成長進步的慾望,如果不能在現實中獲得進步,人便會缺乏掌控感,便會進入心理的漩渦。所以即便他逃避面對這些問題,似乎能暫時獲得心安,但他永遠不能說服自己。進步的慾望會給他以警示,如果他還是壓抑這些警示,便很容易養成心理問題。心理問題便是高度的逃避現實,因為他只需要每天思考不現實的東西,而不用去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

你不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逃避問題的傾向不能得到緩解,問題積累越久便會越嚴重。

一個人如果感到自己失敗,比如收入太低、外貌不好、沒談過戀愛、社交焦慮,他在這些問題上不能得到進步,問題便會永遠存在給他痛苦。

那麼,他可能會說:我試圖擺脫社交焦慮好久了,總是沒有成功過,怎麼能說是逃避現實呢?

的確,他可能始終在擺脫社交時不舒服的感覺,而且採取了許多方法。然而他的方法仍然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現。這是因為他他無論怎樣調節心態,都試圖逃避社交不可能總是很順利,除了皆大歡喜還會有衝突、會有爭吵的事實。一旦他社交時與他人發生矛盾或者被否定,他就會下意識的責備自己。然而,社交中如何應對社交失敗、冷落、拒絕、否定也是自己的一種能力的體現,要獲得成長,就必須面對這些場景。如果他能夠越挫越勇,把提高自己社交能力作為一種目的,當他遭遇失敗的時候,能夠明白這是提升現實中自己能力的表現,他的社交焦慮大都能夠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決,因為一個人在生活中吸取營養,勇敢地面對生活,又怎麼會還會有心理問題呢?如果他能夠仔細觀察生活,就會發現,被拒絕、否定、發生衝突並不是那麼可怕,生活中時刻都發生著這樣的事情,是多麼正常啊!即便一個看起來是交際花一樣的人,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也會被人所拒絕,被人所不喜歡。

對於逃避現實比較厲害的人,比如理論強迫者,要緩解痛苦首先要擺脫對任何理論的依賴,他們依賴的任何理論都可能片面或者不正確的,過分抓住某些理論只會加重痛苦。能夠減輕對理論的依賴,他們可能會感覺更好。更深層次的,他如果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在生活中去取得成就,提高現實中的自己,他的理論強迫便會自愈。因為他不再試圖逃避事實,時刻迎接生活的挑戰,他會感覺自己要努力去做的事情很多,就很難再陷入心理的漩渦,自然能夠得到緩解。

事實上,森田療法有效的原因正在一個人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不再逃避現實,他在努力的過程中便無形的擺脫了強迫。一旦他試圖讓自己心理更舒服,而在現實中變得萎靡,逃避事實和要處理的事情,逃避通過面對挫折、痛苦來獲得成長的機會,他便與森田療法背道而馳,而他卻還在念口訣,似乎想通過加深對森田療法的理解來獲得心理的舒服。事實上,一旦他逃避現實中失敗的自己,逃避面對衝突、拒絕、否定,他默念任何理論都不能祝他更加舒服。

所以,當一個擁有逃避傾向的人讀完某篇對他比較有觸動的文章,他可能仍然在反覆核對文章理論是否正確,他仍然試圖找出最好的理論來獲得心理的不安,他還是不喜歡行動,似乎他正在找工作面臨不少挑戰、他學習的某項技能有很多搞不清楚的地方、他父母比較擔心他的婚姻事情、他的積蓄快用光了、他的著裝太過時可以好好打扮一下或者換個髮型這些都不重要了。

然而,如果他逃避這些他能想到的實實在在的事情,這些方面的問題會消失嗎,可能他暫時掩住了自己的眼睛,不用去考慮這些,但是這些問題只是繼續成為歷史的懸案而已,日後必然還會通過潛意識來提醒他。他便無法在這些方面獲得成長。即便面對這些事情可能遭致失敗和否定,但是提升面對失敗和否定的能力正是引他熱愛生活的第一步。

推薦閱讀:

小姨,你真的有精神病嗎?

TAG:心理 | 逃避心理 | 強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