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選擇力,暴露了你的認知層次

你的選擇力,暴露了你的認知層次

作者:小窩(富書籤約作者)

一、高標準的選擇,成就有意義的人生

補看《無問西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文武雙全的富家子弟。

在國家危難之際,毅然放棄優渥的生活,選擇成為一名飛行員,獻上了年輕的生命。

如我們所知,那個年代有很多個「沈光耀」。如 「中國核武器研究的眾帥之帥」朱光亞,「人民的數學家」華羅庚等等。

他們胸懷家國天下,以最高目標作為選擇的標準,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成就了非凡的人生意義。

王力宏在接受採訪時說,「這麼一個盛放的少年做了這麼一個決定,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不需要做這麼沉重的決定,他對我而言是一個很高的境界,所以我很崇拜沈光耀」。

所以最高目標並不是指那些可以被量化到最大的目標,而是指從整個人生來看最有意義和最有價值的目標,這個目標能反映出內心深處的渴望。

盧安克是德國漢堡人,柴靜採訪他的時候,他已經在中國廣西山村,陪伴當地的留守兒童10年了。

他的父母曾經勸阻過他,村裡人則認為他是特務,甚至拉他去政府跑項目,有的還偷走了他的錢和手電筒。但他什麼反應都沒有,反而說,「這樣我就自由了」。

縣政府要給他工資,他不要,柴靜問他,「你不喜歡物質嗎?」

「不是不喜歡物質,我喜歡自由。」

雖然盧安克的故事過去很久了,但他的選擇讓我很震撼。

有時候選擇也意味著失去,但每次選擇他都遵循內心對自由的渴望,以最高目標作為選擇的標準。

更高的標準才有更好的選擇。

二、不同的選擇,成就不同的人生格局

在《精進》這本書中,作者根據選擇目標,將人生分為四度格局:

1、不經思考的選擇,往往給人沒有格局的印象:這樣的人生活、工作沒有目標,只是追隨當下的潮流。

比如很多大學生聽信不曠課不掛科,大學生涯就不完整的論調,放下書本,選擇「同流合污」,直到走進社會,才覺得當初的選擇很可笑很傻。

2、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就會讓自己的格局限制在一事一物上:他們或是精緻的也或是粗放的利己主義者。

典型的利己主義者比較認可「零和博弈」,即一方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而現代社會,除了一些特殊的競技比賽,不管是商場還是家庭中,大家都在追求 「第3選擇」,達到雙贏或多贏的局面。

3、選擇為理念而生的人,胸懷萬事萬物:他們始終保持內心的誠實,畢生的行動就是追求和捍衛真理。

50年代曾與華羅庚通過信的猶太人數學家,埃爾德什,終生漂泊浪跡,與數學界同行探討數學難題,即便垂暮之年依舊熱衷於猜想和證明,把一生獻給了數學。

文章開頭提到的「沈光耀」們,應該都屬於這類「為理念而生」的人。

4、以改良社會、增進人類福祉為最高目標的選擇,格局則超越了時空。

典型代表人物史懷哲,在哲學、神學和音樂方面已經擁有巨大聲望後,在聽到非洲缺少醫生的呼籲,還是決定到非洲行醫。

歷經九年的學習,在38歲的時候獲得了行醫證和醫學博士學位。從事醫療援助工作,直到去世。

如果隨機從人群中抽取1111個人,那麼有可能其中1000人是盲眾,100人是逐利者,10人是理念人,只有1人是四度格局的至善之人。

格局的不同,本質上就是認知層次的不同。而認知層次的不同,又造成了我們在本質上生活在不同的精神世界。

我們絕大多數都是普通人,雖然沒必要都以二度和三度格局為最高目標,但可以讓自己在「現有格局基礎上,再稍微往上走一步,能夠看到一點更大的天地」。

三、新的思維框架,提高你的選擇力

喬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提到,他退學後偶然選修了一個書法課,當時自己只是對書法精妙的藝術感著迷,覺得沒什麼大用處。

一直到10年後,在設計第一台Mac時,他把書法課上學到的,將不同的字體以及字元按比例間隔的字形設計,全部應用在了Mac系統的字體設計中,這種關聯讓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但又那麼自然而然。

我是看《吐槽大會》才知道的李誕,但其實他早就以「天才文學少年」出名了。既寫過書,也做過編劇,現在給自己的定位是脫口秀演員。

他巧妙的把寫字能力嫁接到了脫口秀表演上,每段表演總能做到大俗大雅。

比如說王岳倫「上有老下有小」,以吐槽他既「啃老」又「啃小」,將現場的氣氛帶到了峰值。

其實人生的每個階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刻找到了它們之間的關聯,並主動將這種關聯「嫁接」,便能產生特別的作用。

當你面臨選擇困境時,不妨使用「能力嫁接」的思維去思考,找到新的可能性。

好友Maggie酷愛攝影,但到手的工作項目一個接一個,練習攝影的時間很少,不免對工作有些抱怨,時間長了工作和攝影兩件事都做不好。

既然這樣不如大膽嘗試一下新的生活方式,她每年都拿十個月的時間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餘下的兩個月則拋開工作,完全投入到攝影練習中。

在一個時間段只專心做一件事,把其它的目標全部擱置在一旁,目標擱置的循環,反而把兩件事都做的很好。

現在她正在嘗試著將練習攝影的時間拉長,工作的時間縮短。

因為隨著攝影水平的提高,在練習的那段時間,順便也能收穫一點養活自己的資本,但主目標堅持不變。

原來這就是《精進》這本書中說的「目標懸置」,當你有多個不同的人生目標想要實現時,不妨試試這種處理方法,整個人也會感覺清醒不少。

四、對外界的認知,決定選擇迭代的方向

珍妮是一位韓裔美國人,她從小喜歡音樂、舞蹈和文學,在15歲前一直在美國頂尖的芭蕾舞學校接受訓練。

本科在耶魯大學學習時,對文學的興趣佔了主導,所以她選擇去牛津大學研究法國文學,並獲得了文學博士學位。

但在研究過程中,她對法學產生了興趣,覺得自己並不適合文學研究領域。所以她又選擇了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

在她對外界認知的變化中,她的選擇一直在不斷的迭代。這樣轉折的經歷,在大多數人眼裡珍妮就是個傳奇。

仔細想想,其實她的經歷就是我們大多數人經歷的放大版。獵豹CEO傅盛曾說,「認知的本質就是做決定」,但每次選擇後的決定並不是永久不變的。

你的每一個決定,都是一次選擇力的體現,而每次的迭代選擇,又是你對外界認知層次的體現。

一次選擇到底有多重要?它沒有標準答案,「單次選擇的重要性也許被我們高估了,但這也並不意味著被修正的選擇毫無意義」。

雖然珍妮的經歷一直在轉折變化,但她內心對某個領域的那份熱愛,是不變的。

那份熱愛能讓她快速提升認知,以抵抗轉變帶來的不確定因素。

在沒有選擇,或沒有最優選擇時,新的認知框架總能幫你突破選擇困境,獲得更多可能性。

複雜的人生本就是一個不斷被修正、被重塑的過程,我們唯有用認知堅固心理防線,才能經受大的選擇改變,帶來的強烈震感。

作者簡介:小窩,富書籤約作者,90後雙魚女,不知道我腦洞有多大,反正可以分分鐘發獃給你看,可以深沉到哲學盡頭,也可以庸俗到市井街頭,文字,是我存在過的唯一證明。本文首發富書(ID:zhongchoudushu),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

你一言|我一魚:如果重新開始,巴菲特如何做職業選擇
23歲戀愛太早,27歲結婚不晚
大男當婚女主點評,你會選擇誰?
關於選擇的思考
如何面對人生中那些艱難的二選一

TAG:選擇 | 自我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