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的幸福人生,你該更新觀念了
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讓你和孩子「相愛相殺」,欲罷不能。
01
家長課學員群里正在討論一個話題:與孩子相處中的情緒失控與情緒管理。
一位家長分享道:「平日里,我是一個脾氣溫和的人。但在輔導孩子學習這件事情上,我卻無法管控好情緒。」
這位家長7歲的孩子是個「慢性子」。
她每天回來不是抓緊寫作業,而是做她喜歡的事:玩自編自導的遊戲、畫畫、做手工。在反覆強調和催促下,她才不情願的去準備。關鍵她寫作業也很慢,這位家長之前不溫不火的「慍怒」,在這個環節徹底爆發了。
她描述道:
前兩天寫數學,人民幣的單位換算,平時會算錢,寫成題目了就不會了,我越想看越氣,一句話劈頭蓋臉就罵過去:「怎麼這麼笨!」「還有心思畫畫做手工?,以後回來不許做這些沒用的事浪費時間!」罵完問題更嚴重了,連題都讀不清楚。
每次發脾氣都很後悔,但每次都情不自禁:
「其他事情我都能包容孩子,比如要買個吃的,買個玩具,買條裙子,想去哪兒玩或旅遊,唯獨學習這件事我控制不了——總是反應這麼慢,效率這麼低,還不抓緊時間,以後成績不好哪能有出息?我替她以後著急呀。」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情緒管理問題,但從根子上說,這是一個認知問題。
每種情緒背後都有一個想法。這些想法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人的觀念系統。
我們習慣性的出現一些讓人困擾的行為和情緒,是因為我們從未認真梳理和看清楚它們,以及它們背後的觀念。
02
這位家長的情緒及背後的想法是:
因為孩子「回來不抓緊時間寫作業,而是做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浪費時間」而生氣;
因為孩子「真是沒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而失望;因為「學習不好以後就沒出息,人生就不會幸福」而擔心。
也就是說,這位家長行為背後有幾個預設:
興趣愛好是沒用的,花功夫在這些上面是浪費時間的;
只有學好學校規定的「學科知識」,才是有用的人;學習成績決定了未來是否成功,人生是否幸福。
這個邏輯是我們這代人從小一直遵從的,按理說應該是正確的。
但是,經歷和感受告訴我們,這麼長成了,似乎幸福感也並不高。
更重要的是,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不時讓我們產生搖擺和焦慮感:
用20年前的方法養育,孩子還能適應20年以後的社會嗎?
如果不按照這個傳統的觀念養育孩子,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未來,互聯網時代,甚至是人工智慧時代,怎樣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
03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固有的想法是:
興趣愛好會佔用學習時間,孩子不該做和學習無關的事,全心投入學習才有好未來。
我有一個同事的孩子,天資聰穎,從小喜歡畫畫。可惜他在一個學習競爭異常激烈的區域就讀。父母考慮到學業緊張,希望孩子全心投入到學習中,於是在小學期間把孩子的興趣班都停了,包括畫畫。
不僅如此,父母倆為了讓孩子考上名中學、名大學,也一心一意撲在了孩子的學習上。幾年後,孩子考取了著名的人大附中。
在強手如林的人大附中,在「快馬加鞭」的父母管教下,孩子最終不堪重負。堆積在心底的「壓抑」「厭煩」和「無意義感」開始在青春期爆發。以往聽話的孩子完全變樣,直到去年發展到不去上學,目前正在接受家庭心理治療。
原本這個孩子的人生會有很多精彩的可能,但是父母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無視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樂趣和需要,把孩子逼上一條灰暗之路。
04
研究生期間,我輔導過一個學美術的孩子。他計劃考一所美院,但學習成績不理想。從初三上學期開始,因為不喜歡老師枯燥的講課方式,他大部分文化課都在睡覺。
好在他的父母比較開明,在他表示不願去上學後,父母向學校申請孩子每天下午可以在家複習,並請我給他做全科輔導。
在和這個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他告訴我,如果不是因為「畫畫」這個興趣,他早就不想念書了。為了能考進一所理想的美院,繼續學習美術,才堅持到現在。
在建立好平等、理解、尊重的「師生關係」的前提下,我用孩子接受的方式,輔導至中考,其文化成績提高了150分。此後的高中他也保持著良好的勢頭,最終考上了四川美院。
同樣處於叛逆的青春期,因為有了興趣的支撐和引導,這個孩子渡過難關,走上了一條自己認為的「幸福之路」。
正如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雷教授所說:
「如果一個人,處處能以最高目標為原則,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確的決定。」
他所說的「最高目標」,是指從整個人生來看最有意義和最有價值的目標,這個目標反映了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渴望。
05
也許你會說,學習不好以後談什麼發展,談什麼幸福人生?
「幸福」這個東西,是一個主觀的體驗。它來自做自己喜歡事情的過程,和別人無關。
20世紀最傑出的哲學家之一羅素說:
任何一個能夠發揮某種特殊技能的人都能從工作中找到樂趣,只要他在發揮技能的過程中感到滿足,不苛求公眾的讚譽就行。
我媽媽對種植特別感興趣。
她做了一行與此相關的生意——銷售種子。這一做就是30多年,她一邊賣也一邊種,只要是她自己銷售的品種,她都種,而且都種得很好。她很喜歡研究各種種子生長特點和適合的種植方法,對客戶遇到的各種問題都能遊刃有餘的有效應對。在這方面,她就是一個專家,也因此贏得了客戶的信賴。
如今退休了,她仍然酷愛種植,還嘗試著種各種新品種。
她不僅用已有的土地種,還自己開荒種,而且種什麼都能豐收。
我們幾個子女勸她,年紀大了在家多歇著,別累壞了身體。
她告訴我們:「種植本身是一件最保養身體的事情,從播種到收穫,都是愉悅的。」
她樂此不疲,幸福感很高。因為她是真心喜歡做這件事,收益和讚譽只是附加價值。
06
說到這兒,我想方向已經明確了。
但是,你心裡可能還隱隱覺得,現在已經進入人工智慧時代了,做些什麼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在這樣的時代獲得幸福感呢?
人工智慧專家,「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院長」李開復,對AI時代人們的教育和個人發展提供的建議:
人工智慧時代,程式化的、重複性的,僅靠記憶與練習就可以的技能,將是最沒有價值的技能,幾乎一定可以以由機器來完成。
反之,那些最能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例如,對於複雜系統的綜合分析、決策能力,對於藝術和文化的審美能力和創新思維,由生活經驗及文化熏陶產生的直覺、常識,基於人自身的情感(愛、恨、熱情、冷漠等)與他人互動的能力……這些是人工智慧時代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學習的技能。
學習要追隨興趣,興趣一般是那些比較有深度的東西。
所以只要追隨興趣,就更可能找到一個不容易被機器替代掉的工作。
這段建議,似乎給了我們比較具體的指引:要重視創造性、情感交流、審美、藝術、綜合理解能力等這些人類獨特的能力發展。
但我更願意理解為,不要再將我們對成功、幸福的定義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支持他們做自己。
作為父母,如果一定要為孩子做點什麼,那就是讓你的觀念系統與時俱進——用長遠的、更靈活的視角面對未來,幫助孩子發現興趣,並著力培養這個興趣。
意識到這一點,或許我們就不會再為逼孩子做不感興趣的事情而焦慮。
End.
推薦閱讀:
※為啥孩子求「抱抱」時,父母別拒絕?
※父母沒有權利打罵子女(母親打死兒子的感想)
※10道「保命題」,務必考考孩子!
※被家裡寵壞的孩子進入社會會怎樣
※孩子心智的成長,有其必要的環境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