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完美主義是一個錯誤(1)

仔細的回想一下我的完美主義是怎麼出現的。大概是在讀一本名為《成長--從校園到職場》的書中得到的,那年我剛初中畢業。這本書中詳細的描繪了作者如何刻苦,努力,保持著24小時全面用功讀書的狀態,而這種精神打動了當年的我,發奮要把所有時間投注到學習中。回想過來,這是一種情緒上的感染,無邏輯性的意識渲染,很容易將這種思想帶入自身。也就是這種沒有理性思考的思想移植,導致了多年後的痛苦,迷茫和挫敗。

完美主義的本質是想尋求使得身邊的任何一種事物都保持無缺陷的狀態,表現為成績必須為第一,第二是無法容忍的;表現為必須把所有的時間用在學習,郊遊,閑逛,自由思考是不被允許的,會受到心靈的譴責。表面上看是會獲得一定收穫的,但同時又會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其中一個就是嘗試新事物的畏懼感。很顯然,幾乎沒有人是生而知之的,所有的完美都是從缺陷中走來的,必須經過時間的敲打和錘鍊。如果想要在保持學習成績完美的前提下,還能有心思去探索新的事物,幾乎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在認定這樣一種理念的情況下--我是一個學習成績幾乎完美的人,所以我必須在接觸任何新事物的時候,時時刻刻都表現得比他人優秀,這是必須的,否則我寧願不做。這種思想完全沒有理性分析自己學習成績好的成因(投入時間多),其背後的本質是通過學習成績的建立來達成人的尊嚴的建立,認定學習成績的優秀就意味著巨大的優越感(甚至認為成績好的就是上等人,成績不好的就是下等人),這種優越感膨脹到了做所有事情都要高人一等的地步,一旦發現有一點點不如人的苗頭(比如運動,社交,音樂,哲學等等領域),那麼寧願不做,也要保持這種在某一限定領域的完美感。而這一限定領域,就是學習,乃至後來擴展到的學術。

我之所以會聯繫到學術,因為這種學習成績非常優異的學生,一般都會進入國內的最好的幾所大學,如果學習理工科的話,那麼從學習轉到學術就是一件「政治正確」,理所應當的事情。這些大學的領導者門,為了提升自身大學的排名,必須大肆渲染學術的高貴以及就業的卑劣,甚至隱含著這樣的潛台詞,如果你不做學術,你就是一個盧瑟,你就是我們系的叛徒,你對不起系的培養,你是下等人;而且你只要不讀博士,你就是一輩子的下等人;當然他們不會明說,甚至會說職業選擇平等,出路平等,但是這種骨子裡的傲慢,這種讀名校博士就是上等人,就是成功人士的思想,隨處可見。一直以來做慣了上等人的學霸們自然容不得這種地位上的落差,必須拚命做磕鹽,發paper。為了保持那份在內心中學習領域上的的完美,必須拚命,否則如果沒有去到那幾個最好的學校讀博士,那麼心中最後一塊完美之地就被污染了,甚至可以說生命失去了意義。一旦失去了這種完美感,自己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自殺也成了順水推舟的事情,焦慮症,抑鬱症,神經衰弱,失眠,精神始終保持緊張,有什麼不可能。勃學之所以流行,與這種完美主義在國內幾所最好的學校的盛行密不可分。張朝陽的痛苦,即便他去了最好的學校讀phd,創辦了一度最smart的公司,誰又能說看不到這種完美主義的影子呢。

悲劇的是,磕鹽絕非能讓人產生完美。學海無涯,首先知識就是無窮的,哪怕就是用五年單單來學習前人的知識,不過是初窺門徑;更基礎的,閱讀論文時,往往會出現一些不那麼重要但是被引用的知識和文獻,完美主義的人是無法忍受這種感覺的。是的,必須要把所有的知識點弄明白,不然就不舒服,睡不好覺。可怕如斯。其次,磕鹽追求的是對知識的質疑,打破和再創造,如果強調用一種 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一切知識,那麼到處都是漏洞,到處都是問題。可以說,學術就是完美主義的天敵,完美主義的人想要在磕鹽上達成一定成就,就像一個赤身裸體的人想穿越火海--在游泳或停留的每一刻,都在承受著烈焰的灼燒。

最後,磕鹽的結果也幾乎不可能是完美的,你的同行都是這個世界上0.000013%的天才,你的作品必須接受他們的審判,你無法讓所有人都承認你思想的完美。哦,不,甚至連正確性都不可能。在剛進入一個實驗室的時候,你身邊的人,老師們,師兄們,在能力水平上是完全不平等的。他們完全可以用各種方式羞辱你,鄙視你,而這一切都可以在表面合理的面紗下進行,甚至他們也不是故意的。因為在他們眼中,你就是一個白痴,一個弱智,一個最下等的人。提出問題的人是沒有尊嚴的,提出問題表現了你的弱,弱就是錯。甚至可以延伸至,你的存在就是一個錯。這就是磕鹽傳承系統中的話語體系,你與你的同伴不是在平等的競爭。

完美主義者怎麼受得了這種屈辱,怎麼突然從上等人變成了下等人,有的人直接一走了之,有的人拚命努力,想要證明些什麼。前者的出走間接證明了完美主義夢的破滅,因為在校園環境的渲染下,學霸們已經把學術領域的成功當做了完美主義的必要籌碼。是的,連學術都做不好,你也配認為自己在學習領域是成功的?他們已經忘記了,學習和學術看起來相近,其實質是完全相反的。當然,在整個「讀名校-讀名校博士-賺大錢-走向人生巔峰」的價值導向鏈條中,他們已經失敗了。再來看看後者,他們還選擇繼續堅持下去,越來越感到智商不夠,體力不夠,在一次次的打擊中越來越痛苦,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剩下的人不到一半,有的人活下來了,甚至還在一年之中發了幾篇論文,在外人看來可真是完美。但是,完美主義者知道,一點都不,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做的不是磕鹽,而是灌水,他們知道還有太多的東西不知道,還有太多的問題沒有解決。他們很恐慌,而不是一種做磕鹽所需要的正常的探索的快感。這種恐慌而不是快感迫使他們向磕鹽的盡頭更進一步,做著一個美好的夢--有一天,所有的知識都會懂得,所有的問題都被解決。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受盡內心的折磨,無時無刻不承受著烈焰的灼燒,嚮往著有一天能夠到達那個完美的境界。只有在那時,他們的心靈才得到安息。誰能走到那一刻?或許一個壽命無限,智商超群,體力無窮的完美主義者,能夠達到。綜合前面兩種情況,完美主義的悲劇是一種必然,完美主義的夢終究要破滅,一直以來的自身價值所依仗的東西終究要腐壞,痛苦之後,他們會發現,沒有了完美,日子同樣可以過;擲去了拐杖,也可以蹣跚而行。價值觀會重建,骨骼也會更加強壯,我們會思考,我們的價值體現,到底依賴的是什麼。是不是一定要作出上等人與下等人的價值判斷,才能體現我們的價值。

推薦閱讀:

《溫暖的荊棘》心靈處方——該不該追求完美
完美有多美?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TAG:完美主義 | 心理學 | 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