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筆記25,從經學到玄學(之一)

戰國時期,儒家孟子與荀子兩派並稱顯學,而且受荀子影響的法家在秦國得勢幾乎終結了其他幾家,但是進入漢朝這種局面反轉了。漢武帝親政後,不再滿足於黃老學派的無為而治,想要親自做出一番功業,而且當時的主政者也機械地把黃老道家理解為放任自流,導致社會上豪強並起。這種情況下,董仲舒尊孟子一派,以春秋《公羊傳》為底本,撰寫《春秋繁露》,吸收陰陽家五行終始理論作天人三策,提出天人感應說,為漢武帝所採納,遂成定局。之後漢武帝聽從董仲舒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之前的黃老學說也一併廢除,於是形勢徹底反轉,以孟學為基礎的董學成為唯一官學。除天人感應說外,董學第一次將「三綱五常」提到國家基本政策的地位,並且與之配套了「誅心」審判理論,極大的強化了封建統治。董學又稱經學,以為六經做註解為治學方式,以崇尚大一統的《公羊傳》為核心,從漢武帝開始一直都是作為官方意識形態存在,直到元朝以程朱理學替代漢唐經學。經學、理學從一派學術思想上升為政治信仰,各領千年。

董仲舒是今文經學的開山之祖

董學是以先秦儒生傳下的六經為基礎,重點在於用當時人的理解為六經作注,為政治統治服務,因其所用六經是以漢朝字體隸書書寫,稱「今文經學」。與之相對的,在當時社會上流行的還有「古文經學」,是以時人在孔子古宅等處發掘的先秦六經古籍為基礎的,因其是用先秦古文字書寫而得名。當時兩派各有側重,互相以對方為偽學。古文派認為六經是上古史料集,由孔子所整理,所以重視學術整理研究,對語言文字學有很大貢獻。今文派認為六經是孔子所定,尊孔子為先師,重視用自己理解的哲學思想重新解釋六經,貢獻在於儒家的哲學思想。應該說古文今文之爭貫穿了整個封建時代的歷史。

《說文解字》為兩漢古文經學的代表

西漢的主流是今文經學,進入東漢之後今文經學附會了太多時人理解,走入死胡同。學者於是漸漸轉向當時只在民間流行的古文經學。於此同時,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的哲學體系後,用神學解釋經學之風便愈刮愈烈,到西漢末年,神學和經學的混合物讖緯之學盛行起來。由於東漢光武帝劉秀藉助讖緯之學解決了其統治的合法性,所以大力支持和提倡,讖緯之學迅速瀰漫於學術思想領域。為了鞏固統治的需要,漢朝皇帝也出面組織了一場大討論,以便使讖緯迷信和封建經典更好地結合起來,使神學經學化,經學神學化。於是由官方組織學者在白虎觀討論統一儒家思想,會議最後將今文經學、古文經學、讖緯之學做了一個初步的統一整理。會後有人將會議記錄整理出來,稱為《白虎通義》。到東漢末期今文經學與讖緯之學漸漸衰落,有通曉幾派的大家馬融、鄭玄以古文經學為基礎將三家之爭終結。最終由鄭學派許慎作《說文解字》正五經之道,一統天下。

推薦閱讀:

觀與思·先秦兩漢經學文獻體系的思想史考察

TAG:經學 | 董仲舒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