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已註定人生宿命?

導語:前段時間很火的電視劇《歡樂頌》很火, 裡面樊勝美有一句話「一個人的家庭,就是她的宿命」。 這一句話道出了背後的玄機。

近來,為了公司中基層管理人員培養, 在公司做了「識人、選人」的中基層管理人員培訓, 引用了測評工具對參加培訓者進行培訓前的測評,好多小夥伴們都說很准。 產生了對測評工具很感興趣, 這是好事。 但我擔心又走入另一個過於迷信測評工具的另個極端。於是想寫點關於性格成因的背後根本。

今天講到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性格成因, 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根據「冰山理論」,人的能力素質顯現的部份是露出水面的那部份,這部份往往很小部份。 真正絕大部份是隱藏在水面下的部份。 那麼,哪些才是影響人能力素質最關鍵的本因呢?或者說是最底層的素質能力本源呢?

帶著這個問題, 寫了這篇文章。力求簡單易懂,所以用語沒有專業述語,有些描述不盡專業準確,但非常通俗簡明。

第一節 原生家庭是我們人格形成的基礎

一、 什麼是原生家庭?

這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我們大多數的人一生中有兩個家庭。

一個家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和兄弟姐妹等組成, 我們稱為原生家庭。

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有伴侶(丈夫或妻子),我們稱為再生家庭。

二、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到你?

1、影響到你的關係與親密感

父母與你的關係親密感,奠定你愛與被愛的能力。 會終生影響你與人際關係的親密度, 父母與孩子親密關係越強, 孩子的愛更加完整,具備感知愛的能力,也具備了愛別人的能力。反之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夠, 會讓孩子缺乏愛的能力。長大後的成人給人距離感, 自我保護心很強, 防備心很強,不容易相信人,缺乏安全感。 又或者對極小的關愛容易感動, 愛別人的閥值很高,但感受別人對自己的愛閥值很低。 再或者形成討好型人格,畸型的不健康的關係。

2、影響你的價值觀與認知

記得很早前有本《窮爸爸與富爸爸》書,不同思維之下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價值觀的形成幾乎是原生家庭塑造出來, 後期較難去改變的。 這也是宿命論的一種合理解釋!

我們大多數關注的是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物質程度, 但卻忽略了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價值觀形成。原生家庭父母的思維與認知,會深深刻畫在我們腦子裡面。 如同計算機最底層的01二進位邏輯, 無論我們多麼討厭自己父母的某些行為, 其實有時我們自己也會犯同樣的行為。父母脾氣不好、父母勢利小氣…… 有句話是父母是原件,原生家庭是複印機, 我們是複印件。

3、影響你擇偶觀與夫妻關係相處

母親是兒子從小接觸的第一個異性, 母親對兒子性別成熟發展、性意識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樣父親對女兒的影響亦是如此。 良好的母子關係、父女關係是培養孩子正確的性別觀念, 與異性相處關係的重要前堤。 很多時候,孩子對父母的依賴與信任程度會終生影響到今後與夫妻關係相處。 比如兒子對母親過於依賴, 那麼男孩子長大後就是典型的「媽寶男」, 母親過於強勢,兒子必然懦弱。 很奇特的是,父親強勢並不使女兒懦弱,反而讓女兒也變得強勢。 但父親不良的習慣或不正確的教育溝通方式,會讓女兒從小形成對男性的偏見觀點。

「男孩子擇偶觀,其實都會拿自己母親作為參照,要不就找像母親的,要不就找完全不像母親的」 女孩則拿自己父親作為參照標準,亦是如此! 所以,當我們對伴侶有時的不滿,其實是拿父母對自己的愛作為標準要求, 沒得到愛的滿足。 還有就是拿自己從小的生活習慣標準來衡量對方, 總能找到對對方的不滿。

4、影響你與朋友同事的相處

原生家庭如果是兄弟姐妹多的家庭, 孩子在兄弟姐妹中的關係會影響到長大成人後的同事朋友相處模式。 在兄弟姐妹中的強弱對比、主導與跟從等關係, 還有攻擊還是忍讓、保護或是被保護等不同的關係, 會養成自己成人後的同事朋友關係處理模式。 不從人類社會的價值觀看,如果回歸到動物屬性, 兄弟姐妹之間是存在競爭的本質關係。 在某種動物鳥的世界裡,由於母鳥所能獲得的食物有限,只能給予更加強壯的小鳥食物,而弱小的小鳥搶不到食物會餓死,甚至被兄弟姐妹中更強壯的小鳥吃掉。 這是物種競存的自然規律。 所以了解一個人從小與兄弟姐妹的相處關係,可一定程度上了解他面臨與同事朋友的相處模式,反應模式。

還有很多很多, 不在此一一細述……

三、原生家庭到底是哪些方面在影響著你呢?

到底是你記得的事情對你的人生影響比較大呢,還是你不記得的事情對你的影響比較大?

是那些我們不記得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更大。人好比一台運行良好的電腦,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腦界面是我們需要看到的界面。但決定呈現這些界面的程序卻隱藏在電腦編好的程序中。因此,我們也受一些看不見的程序的驅使,而表現出現在的行為。

在人際互動中,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覺中學到的一些行為,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四、 原生家庭的差異是關係相處模式障礙重要成因

由於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對事情的要求有不同的規則。比如一對新婚夫妻,妻子堅持牙膏要從底部開始擠,丈夫卻從中間一捏,就把牙膏擠出來了。妻子會說牙膏本來就該從底部擠,丈夫會說:「你的本來和我的本來,本來就不一樣。」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習慣和規則。

比如一個原生家庭家教嚴格,親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關係疏離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晚丈夫一家人四散離開,看電視的看電視,玩的玩,留下新媳婦一個人在飯桌邊面對滿目杯盤,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非常受傷,以致哭泣。

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時候,大早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餃子,穿戴整齊坐在桌前等著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卻還在床上睡覺,妻子把他匆匆叫下來,感到特沒面子,倍受傷害。

但是,當你沒有感受到愛的時候,並不代表愛不在身邊。也許每一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當你覺得受傷的時候,並不代表別人故意要傷害你。

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的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決定。

比如一個非常漂亮、品學皆優的女孩子,找對象的時候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又很難勉強自己,又分手。

原來,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為了養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親還在工作,她一個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間,冰箱里什麼吃的也沒有。這種孤獨凄傷的感受如此刻骨銘心。從此她做了一個決定——絕不要被人拋棄。所以她找對象的時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樣優秀的男孩子。

這些潛意識中產生的「隱形的內在誓言」,常在當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上造成決定性的影響。這個影響一生的決定,並不見得一定是壞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階段保護了你,對你有幫助。只是到後來,當你的人生環境改變時,過去這保護你的行為在新的環境里,反而變成了阻礙。

當夫妻兩人的內在誓言正好相反的時候,可能會造成很多的問題。即「環環相扣的心理情結」。夫妻關係,很像兩個戀人要在一個完全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里跳一支很難的探戈舞。若要能共譜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們必須學習了解原生家庭,在漆黑的潛意識中為愛點燃一盞燈。

第二節 如何去克服原生家庭帶來的障礙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

——東野圭吾

一、 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沒有十全十美的原生家庭,但面對這個問題,許多人存在著當事人心理,判斷和結論都難免要帶著情緒。所以,客觀公正地審視自己的家庭並非易事。但解決問題,永遠都以認識問題為基礎。畢竟眾生皆苦,我們的父母,也不過是被生活逼迫著壓榨著的普通人,人性里的弱點和短處,他們也無法避免。

理解父母的苦衷,寬恕他們的過失,這才是一個人真正成熟起來的標誌,也是與原生家庭和解的必經之路。

三、脫離原生家庭的陰影,掌控自己的人生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父母的打擊式教育、高壓政策抑或夫妻感情失和,都為我們的人格發展埋下了潛在風險。那種被稱為「童年陰影」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真真實實地影響著一生。於是有人把所有的不如意不幸福都歸咎於童年創傷,認為一切糟糕的境遇與無力的現狀,都需要家庭和父母來買單。所以「原生家庭」這個詞出現之後,我們的不足與缺失似乎都找到了答案。可事實上,心理學家提出「原生家庭」的概念,是為了尋求解決途徑,而不僅是挖掘問題根源尋找責任方。解決問題,遠比追究責任更重要。只有無力也無心改變現狀的人,才會把一切責任都推向過去。

脫離原生家庭的目的,是為了拿回人生主動權,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生活。而所謂的掌控人生,就是自強、自立與自信。每一個人要學習為自己的心理情緒與心理按鈕負責。你沒有辦法使風不吹,但你可以調整風帆,讓你的船到達目的地。最沒有影響力的人,往往是那些絕對不接受別人影響的人。

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借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負責任。但是,從今天開始,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你都要自己負責任。

三、積極創造再生家庭,讓悲劇不再延續

積極主動地創造再生家庭婚姻的本質,是把兩個年輕人剝離出原生家庭,共同創造一個再生家庭。不讓自己的障礙繼續往下一代延續, 終止在自己這裡。 這也是一種解脫, 所以再生

請記得:你現在就是你的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創造一個文化。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祝福,你要把它傳承下去。

??>??z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做你自己」類似的話?
信任的來源是什麼?
認為家庭暴力中被家暴方有沒有自己的原因?
為什麼有的女生漂亮卻從不發有自己的照片?
為什麼很多男生都不太講衛生,不洗澡沒關係,臟衣服可以穿很久。而女生就絕對接受不了不洗澡,不洗衣服?

TAG:心理學 | 心理健康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