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雙黃連抗過敏研究所取得的意外結果,漫談到中醫治療過敏性疾病的方法

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的團隊偶然發現雙黃連具有預防過敏反應發生的作用,由此進行了數年深入研究,並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他們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

他們將小鼠分為六組,每組12隻。然後用Compound48/80來誘導小鼠出現致命性的過敏性休克。在沒有使用任何藥物干預的情況下,小鼠的死亡率為100%。接著他們在給小鼠注射致命性藥物之前30分鐘,給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劑量的雙黃連(下圖中的SHL),對照組是抗過敏的西藥組胺受體H1拮抗劑酮替芬,以及色甘酸鈉,這兩種藥物在西醫中被廣泛用於預防哮喘發作。結果如下:

使用酮替芬(使用劑量相當於臨床用藥劑量600倍)的存活率只有41.7%,使用色甘酸鈉的存活率只有58.5%,但使用雙黃連(相當於臨床用藥劑量6.7倍)的則達到了100%!

這是預防性給葯,那麼在給小鼠注射致命性藥物之後五分鐘再用這些藥物呢?

結果如下:

使用酮替芬和色甘酸鈉,只有25%的小鼠活了下來。

但是,使用雙黃連注射劑,91.7%的小鼠活下來了。

這是一個讓人震撼的結果,該結果真實且可以重複!

在這個實驗中,他們沒有在實驗劑量內發現雙黃連有細胞毒性,同時他們在細胞水平的研究發現,雙黃連對於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過敏介質有著顯著的抑制作用,而肥大細胞可以表達大量的IgE Fc 受體,釋放過敏介質[1]。在接下來的體外細胞實驗中,他們又發現使用雙黃連連續治療,可以顯著抑制ST刺激的Th2細胞因子釋放和IgE合成,為臨床應用SHL以連續劑量方案緩解I型超敏反應提供了藥理學基礎[2]。

重要的是,他們的研究找到了雙黃連在肥大細胞中發揮抗過敏作用的靶點,為線粒體鈣單向轉運體(MCU),這個蛋白的功能在2011年才剛被發現,目前還沒有藥物針對這個靶點,雙黃連是目前已經報道的針對此蛋白髮揮藥理作用的第一個藥物。通過基因敲除實驗的驗證,他們證明雙黃連發揮對抗肥大細胞脫顆粒作用的靶點有且只有一個,這個結論也與傳統認為中藥作用「多成分多靶點」的觀念是不一致的。雙黃連在這裡的作用類似於一個肥大細胞膜穩定劑,經過雙黃連治療後,肥大細胞脫顆粒被抑制,無法釋放過敏介質,從而抑制了過敏反應的發生。

他們還將進一步研究雙黃連對於過敏性哮喘發作的預防作用。

但是他們遭遇了大霧

雙黃連是一個在中國已被使用多年的中藥復方,它由金銀花,黃芩,連翹三味中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清宣風熱的功效,在臨床上主要用於用於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咳嗽、咽痛癥狀,很少用於咳嗽性哮喘(Cough Type Asthma),支氣管哮喘等激發因素為「吸入變應原」的,「過敏體質」高發的疾病。

誰能料到在實驗中雙黃連對過敏反應有這樣好的預防性作用呢?

於是這個團隊開始尋找單體,是的,這和尋找青蒿素的思路是一樣,只有找到單體,才有可能把藥物的機制闡述清楚,發影響因子高的文章,然後研發新葯,這是一條非常光明的道路。

於是,他們查閱了文獻,把凡是報道了的雙黃連中含有的成分,能買到的全部買到,一個個拿來做試驗,能夠做的化合物他們都做了,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研究旅途,很不幸,每一個化合物抗過敏的作用都非常微弱,是的,只有成分異常複雜的雙黃連組方才有顯著效果,化原論的分析方法在此暫時失效,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結果!

他們遭遇了一場大霧,這意味著,他們的結果雖然真實,可重複,但是很難上影響因子高的雜誌,因為找不到青蒿素那樣的單體。

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在重複著上萬個中醫復方研究的故事。

和研究團隊成員之一進行的對話

在一個靜謐的夜晚,我和研究團隊成員之一,進行了一番長談。

我告訴他,我平時用來治療咳嗽性哮喘(Cough Type Asthma)中「風熱犯肺型」的組方和「雙黃連」的組方有一定的類似之處。

我還給他舉了一個病例。

患者女,62歲,咳嗽,咽癢1+年,加重3+月而於2018年1月23日就診。患者症見咽喉痛而瘙癢,咳嗽,咽喉有異物感。四診:舌紅苔薄黃,脈浮,面色稍泛紅。1+月前就診於四川某三甲醫院,予喉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診斷為變異性咳嗽?給予西藥藥物治療(具體藥物不詳),上症未緩解。情緒波動大,易發火。

遂用此方進行治療:

蜜枇杷葉6克 浙貝母10克 薄荷12克 連翹10克

射干6克 焦白朮10克 蒲公英15克 前胡10克

牛蒡子10克 馬勃3克

中藥配方顆粒 7服 水沖服 日一劑 分二次服用

患者於2018年2月5日複診,述上症明顯好轉,效不更方,遂囑患者再服七劑。

2018年2月24日再次複診,述咳嗽,咽癢等癥狀已大減,仍有少量咳痰,咽部仍稍有梗阻感。於是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了簡化版的半夏厚朴湯,姜半夏6克,姜厚朴3克,茯苓10克,蘇葉10克,以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他說:「你的方案中,的確有雙黃連中的連翹,但是藥物不全,同時還增加了很多藥物,所以可以說物質基礎都已經改變了,抗過敏作用發揮的機制恐怕已經跟雙黃連完全不同了。」

我告訴他,對於風熱型的變異性咳嗽,我也經常用黃芩和金銀花,近年來,因為金銀花價格屢創新高,所以最近一段時間我很少用金銀花了。

我之所以用了其他的藥物,例如射干,馬勃,牛蒡子,薄荷是因為這些藥物和連翹一樣,特別擅長疏散風熱,而且有著解毒利咽的作用,在傳統中醫中這些藥物經常組合在一起,對驅散咽喉部的風邪,止癢特別有利。常用的藥物還有蟬蛻。在方子中加用蒲公英,則是為了加強清熱解毒的力量。

而用白朮的原因是健脾益氣祛濕,因為脾胃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使用這個藥物,目的是改善患者的體質,通過健脾以祛濕化痰。

而用浙貝母,前胡之類的藥物,則主要是為了清熱化痰,後期用半夏厚朴湯也是為了增強行氣和化痰的力量。

他對我的解釋有一些顧慮,他說他相信無論是何種藥物治療,這個治療過程中一定是某些化學成分在起作用,組方改變之後,可能整件事情都變了,雖然中醫有中醫理論的解釋,但是機制上的東西實在過於複雜。

我則提出了我的思考,我說在治療這類疾病時,中醫使用連翹,薄荷,牛蒡子之類的藥物,目的是為了祛風,清熱,解毒,類似於西醫的抑制過敏反應即治療過敏反應所引起的「炎症」的方法;而使用白朮,太子參,黃芪之類的藥物呢,則是為了益氣,健脾,補肺,相當於西醫的提高免疫力的方法;而用貝母,瓜蔞,半夏,茯苓之類的藥物,則是為了行氣、化痰、祛痰,類似於西醫的讓變應原從體內離開的過程。

一般來說,中醫治療第一階段,應該以祛風,清熱,解毒為主;第二階段應該以行氣,化痰,祛痰為主;第三階段則以益氣,健脾,補肺,溫腎為主。這是一種宏觀的分析方法,很難用成分分析來解釋。

但無論如何,希望他們團隊的研究能夠進行下去,也希望類似的研究越來越多,通過這樣一次次探索,或許有一天,中西醫會彼此接受對方。

當然,他告訴我,現在復方研究遭遇很多困難,特別是很難找到起效的單體,機制不明確,導致發表不了影響因子高的文章,願意發表復方的雜誌往往是東亞的雜誌,可是西方人不認可,影響因子低,這是讓復方研究者很無奈的現實。

[1]Gao Y, Hou R, Fei Q, et al. The Three-Herb Formula Shuang-Huang-Lian stabilizes mast cells through activation of mitochondrial calcium uniporter[J].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38736.

[2]Fei Q, Han Y, Qi R, et al. Shuang-Huang-Lian prevents basophilic granulocyte activation to suppress Th2 immunity:[J]. Bmc Complementary &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8, 18(1):2.

附:希望大家多關注這個可重複的經典實驗本身,不要被影響因子牽著鼻子走。


推薦閱讀:

華青 | 中藥專家到中醫博士的蛻變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知母
《本草中華》:這支熱播紀錄片我很感動
一位西醫的絕頂好文:大實話,感冒別吃藥打針
試管嬰兒是在試管中長成的嗎?

TAG:中醫 | 中藥 | 中西醫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