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別讓「是葯三分毒」這句話害了你!

很多已經被確診為中重度抑鬱症的患者,堅持不肯服用抗抑鬱葯,理由很簡單:是葯三分毒!

無論我如何引經據典,告訴他抑鬱症有多大危害,不治療後果多嚴重,新型抗抑鬱葯有多安全,在他那裡都頂不住一句「是葯三分毒」。

今天寫下此文,也沒抱太大希望,但願能幫到幾個「有緣人」吧!

很多人對「是葯三分毒」這話至少有三個誤解,請和我一起思考幾個問題:

一、「是葯三分毒」有道理嗎?

有道理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管什麼葯,對身體多多少少都有些「壞」的影響,這話本身沒毛病。

古人說這話的目的應該是提醒後人,「是葯三分毒,沒病別亂吃,更不要過量服藥」。

可是很多人和我的理解不一樣,他們認為古人要告訴我們「是葯三分毒,所以不要吃藥,有病也不要吃」。

藥物對身體有影響,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這個影響有大有小,有好有壞,如果只是強調副反應,忽視藥物對疾病的治療作用,這合理嗎?

藥物對身體可能有「3分毒」,疾病的「毒」會不會是7分、97分、997分呢?當你不小心摔了一跤的時候,用手撐住可能會傷了手指或手臂,但是不用手撐一下的話,可能臉就著地了,摔成腦震蕩也不一定。

所以,伸手撐住可能有「三分毒」,不撐住卻可能有更大的毒。

有時候我們只能面對現實:抑鬱症如果已經發生,它的傷害很大,不積極治療的話,這傷害幾乎不可避免。

因此,你要麼承受抑鬱症的傷害,要麼選擇積極治療,而可能承受一定的藥物副反應(只是「可能」,就像摔倒後手不一定真的會受傷一個道理)。

「兩害相權取其輕」,這也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智慧。

這是我認為的第一個誤解:只強調服藥的弊端,忘記了抑鬱症等疾病本身的更大危害、忘記了服藥的功效,不懂得權衡利弊。

二、什麼東西無「毒」?

在著名的《本草綱目》上,生活中的很多常見物品都被當做藥物來用。

比如我小時候就很喜歡吃腌制的桔梗,還經常吃蒲公英(我們那裡叫婆婆丁)「敗火」,這都是葯。

還有薑片、蘿蔔這些,幾乎人人都吃過吧,這也是葯。

還有很多人吃的補品,比如人蔘、枸杞、冬蟲夏草之類的,都是葯。

既然它們都有藥性,那我們不是天天在服「毒」嗎?

沒錯,而且不光是上面說的這些東西,萬事萬物,只要能進到我們身體內的,都可能對我們的身體造成損害,也就是說,包括你每天喝的水、吃的米飯和紅燒肉、呼吸的空氣......

我們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在攝入對身體有毒有害的物質。

但是,為什麼我們都沒有中毒呢?

量少啊。這方面我看到兩個觀點,覺得很有道理,分享給大家:

1.萬物皆有毒,只要劑量足。

2.拋開劑量談危害,都是耍流氓。

認真想想,是不是這麼回事?

我們在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大自然不會主動去過濾掉有「毒」的物質給我們。為了生存,我們的祖先只能不斷進化,不斷適應,之後我們有了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我們能新陳代謝,我們的組織細胞都有一定的再生能力。

這使我們能從大自然中攝取需要的物質和能量,同時將無用的或有「毒」、有害的東西或者殺死、或者排出體外,使我們的身體免受傷害,這保證了我們在這樣一個「有毒害」的環境中還能健康存活。

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是有一定的解「毒」能力和自我修復的能力。

只要這個「毒」不太大,我們的身體就能應付,就可以認為是無害的。

因為如果太過苛求,我們就得不到生存所必須的物質和能量,就活不成了。

試想:

你不能因為空氣里有粉塵、有二氧化碳、有氮氧化合物,所以對身體不利,所以就不呼吸了吧?

你不能因為吃飯吃肉會發胖就絕食吧?

你不能因為知道礦泉水裡面其實也有少量細菌就不喝水吧?

。。。。。。

再毒的東西,只要劑量足夠小,都沒問題;

再好的東西,只要量太多,都有問題。

松花蛋含有重金屬,但少吃一點兒也不會鉛中毒。

油炸食品可能致癌,但偶爾吃一頓問題也不大。

紅燒肉沒毒,但吃多了可能會得高脂血症,然後可能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就算是大米飯,吃多了也撐得慌吧,這叫加重胃腸負擔。

所以說,關鍵是「適量」。

這是我認為的第二個誤解:拋開劑量談毒性。

三、治療量的抗抑鬱葯,是否「適量」?

前面講了那麼多,其實都是鋪墊,下面才是重點。

過去,患了抑鬱症常用單胺氧化酶抑製劑治療,副作用較大,容易和其他藥物相互作用引發嚴重問題,甚至連某些食物都要限制。

後來大家就不願意用單胺氧化酶抑製劑,改為阿米替林、丙咪嗪、氯米帕明等三環類抗抑鬱葯治療。

這類藥物雖然療效好,也不用限制食物,但是治療劑量和發生毒副反應的劑量之間差距較小,或者說有很大的「重合」,很多病人服藥後治好了抑鬱情緒,但出現口乾、便秘、視物模糊、小便解不出、頭暈、肝功能損害等很多副作用,這讓很多抑鬱症老病人吃夠了「苦頭」,並且「代代相傳」,導致現在很多人還認為抗抑鬱葯副作用很大。

事實上,在醫藥研究方面已經越來越重視藥物的安全性了。每個藥物在上市之前都要經過很多期的試驗。

比如先弄一批小白鼠,給它用藥,看看用到多大劑量有一半會被毒死,用到多大劑量,所有小白鼠都會被毒死。

然後科學家再推測藥物對人的安全性,一般只有「性價比」夠高的藥物才能進入臨床試驗,經過臨床試驗檢驗後才能上市,上市後還要繼續監測副反應。

總之,每一個新葯上市前都做過安全性實驗,即使出現一些副作用,也是經過多次實驗驗證後證明:這是我們可以承受的。

抗抑鬱葯的安全性更是受到重視,因為很多抑鬱症患者本身有自殺傾向,可能大量吞服抗抑鬱葯來自殺。

新型抗抑鬱葯在這方面很有優勢,幾乎看不到服用新型抗抑鬱葯自殺成功的報道。可見現在新型抗抑鬱葯(比如說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蘭、艾司西酞普蘭等)多安全,大部分人服藥後都沒有出現明顯的副反應。

少部分出現副反應一般也較輕微,堅持一下,很快身體會自我調節,然後也就適應了,一般不超過一個月,有一些相對重一些的,也可以通過對症治療或更換藥物而解決。

還有很多人擔心傷肝、傷腎的問題,臨床上也不多見,大多數患者服用了好幾年新型抗抑鬱葯,肝腎功能的指標也沒見明顯變化。

當然,安全起見,我們還是建議服藥患者,每過3-6個月最好檢查一下,尤其是合併用藥的患者,更應該注意。阿戈美拉汀例外,容易造成肝損,需要多複查。

其他一些副反應也不是完全不會出現,但總體來說,新型抗抑鬱葯的治療劑量和引發危險的劑量之間還有很大的距離。

在推薦的治療劑量範圍內,與抗抑鬱葯的療效相比,新型抗抑鬱葯發生副反應是小概率、低風險事件。

這是我認為的第三個誤解:沒有考慮抗抑鬱葯的治療劑量和有害劑量之間的距離。

好了,說了半天,就是希望大家相信醫學家的研究成果:對中重度抑鬱症患者來說,服用抗抑鬱葯利大於弊。

對於輕度抑鬱症患者,如果心理治療有效,可以選擇心理治療。如果心理治療無效,或者條件所限,無法接受心理治療,也大可不必排斥藥物治療。

推薦閱讀:

日本專家話技術|澤田育久:用心為客戶創造更高價值
「在路上」系列訪談之卜卓老師
百家講壇的專家都是誰?
電視上的鑒寶尋寶類節目,專家真的是當場把玩一下就能鑒定出寶貝真假和價值的嗎?
《一錘定音》的專家金運昌有什麼軼事?

TAG:藥物 | 抑鬱症 | 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