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痕春雨漫評唯物史觀 地主階級出現消失的基礎

地主作為一個階級出現;需要兩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就是,自然資源普遍得到開發,而且所有權得到普遍確認。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利用壟斷自然資源,剝削別人才會成為可能。

這個條件不具備時,在階級社會中,佔據統治地位的階級肯定是奴隸主。

這個條件具備後,一部分人剝削另一部分人的剩餘價值時,自然不用吃相難看的奴隸制了。因為把土地交給勞動者,按時收地租多省事啊;而且表現在外,一切就是你情我願的、互惠互利的利益交換。

但是僅僅這個條件,並不足以造就地主階級。所以它必須還得滿足第二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就是,中央政府直接覆蓋的範圍越來越大,可以把行政、司法、軍事權力最大限度的被收歸政府系統。

地主之所以是地主,就是因為從普遍意義上,他僅僅是擁有土地所有權。

如果一個人擁有大片土地,在這片土上還擁有行政、司法的權力,那他就不是地主,而是貴族了。

當然了,如果一個人擁有大片的土地,還擁有大量的依附人口,並且能在此基礎,成功控制中央、地方政府的各個部門,那他也不是地主,而是士族、豪強了。

所以第二個條件不具備時,社會佔據統治地位的階級通常就是貴族、士族、豪強;雖然他們也是靠收取地租獲取利益,但是他們的身份、地位顯然也比我們所說的地主,要高出不只一個層次。

當這兩個條件都具備後,社會佔據統治地位的階級才是地主階級。

為什麼奴隸制消除後,貴族、士族、豪強,會作為一個階級普遍存在呢?

大約是因為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生產力落後,所以受制於交通、媒介的原因,中央政府很難把行政、司法、軍事權力真正收歸到政府系統內部,在這種背景下,社會自然會遍布各式各樣的土皇帝。吃相好看點,美其名曰就是貴族、士族;吃相稍難看點,就稱之為豪強。

第二個原因,就是地理環境有各種崇山峻岭、江河、海水的阻隔,在這種背景下,帝國中央政府向外擴散權力時,直接幅射的距離是非常有限的。

因為類似的原因,在許多時候,雖然生產力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依然普遍存在各式各樣的土皇帝。

第三個原因,就是因為各種原因,在一個廣闊的地區,並沒有一個明顯的政治經濟軍事重心所在地,在這種背景下,中央政府不論設在什麼地方,也很難有效的把行政、司法、軍事權力都收歸到中央政府的系統之內。

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當地只能存在於小國林立的狀態之中。

歐洲難以構建中央集權,長久的停留在貴族政治階段,主要原因就在後面兩個。

歐洲歷史以地中海為中心時,義大利半島、巴爾幹半島就是它的政治經濟軍事重心所在地,一個權力機構,只要控制了這兩個半島,就意味著可以統一古代歐州了(北非、南歐、西亞)。

但是當西歐、東歐開發出來,西亞力量越來越強大時,古代歐洲顯然沒有一個政治經濟軍事重心所在的地了。在這種背景下,歐洲只能長久的分裂了。

是不是說得有有點遠了。我們再書歸正傳。

我們知道,在純粹的奴隸制社會中,通常都是所謂的民主政治,這個聽起來有些滑稽,但它顯然是事實。

因為在純粹的奴隸制社會中,奴隸主在自己的地盤內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在這種背景下,奴隸主在地方上,就擁有相對獨立的權力,並且在中央政府,也容易獲得一定的發言權。

後來,純粹的奴隸制消失後,只要貴族、士族、豪強作為階級存在,政治格局也容易帶有民主政治的氣氛。因為貴族、士族的權力,都不是單純的源於政府任命,而是源於他們背後大量依附於他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

當然了,這種民主政治,與我們通常所嚮往的民主政治,並沒有多大關係。因為這種民主政治,與底層民眾沒有多大關係。

這種政治形式,基於皇權政治的角度看,那就是一個道德敗壞的時代。因為在這種政治形式下,皇權的神聖性可以說被無情的踐踏著。

但是這種政治格局,基於純粹的民主政治理論去看,它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時代。因為怎麼看,在這種社會中,好像也很難出現獨裁專制。

許多人常常有一種錯覺,那是貴族政治下的古代歐洲非常穩定。其實呢,貴族政治下的地區,如果也能保持穩定,母豬肯定也能上樹了。

古代的歐洲,遠比古代中國歷史要混亂,對此只要隨便翻開一本系統的世界歷史地圖冊,看看那花花綠綠如同萬花筒變化不定的行政地圖,就可以知道了。

因為在現代歷史上,西方的意識形態佔據主流。所以,許多人常常會有一種錯覺,那就是西方的古代貴族政治,優於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政治。

其實呢,不論我們把貴族政治說得有多好,有一個基本事實是無法否定的,那就是底層老百姓的人身依附關係非常嚴重。

人身依附關係嚴重的社會,總的來說都是落後的社會。對此,有人喜歡拿出奴隸主為自己辯護的邏輯反駁。

總而言之,奴隸是奴隸主的私人財產,所以奴隸主會發自心底的愛護奴隸。比如,奴隸病了,奴隸主半夜會急得睡不著覺,又是給奴隸煎藥,又是給奴隸找醫生。哪個地主會這樣發自心底的關心農民呢?哪個資本家會這樣發自心底的關心工人呢?

這種邏輯,聽起來蠻像回事的,只是拋開特定的環境,誰也會覺得它很滑稽。

因為說一千道一萬,底層老百姓的人身依附關係嚴重,奴隸主、貴族、士族、豪強對底層老百姓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在利益博弈時,底層老百姓就會處於絕對被動的狀態之中。

總的來說,想把貴族、士族、豪強改造成嚴格意義上的地主,需要帝國政府反覆加強中央集權,把行政、司法、軍事權力最大限度的收歸到政府系統之內。

只有實現這一步,土地所有者才會是單純的土地所有者,而不再同時擁有大量依附人口,更不會由此擁有可以影響中央、地方政府的行政、司法權力。

在中國歷史上,貴族、士族、豪強控制社會的問題,進入唐代中葉,才漸漸得到解決;而進入宋代才真正得到解決。

所以從宋代開始,官員漸漸變成一個個依附於皇權的打工仔;而不再是一個個靠著家族背景擁有巨大的權力的大小股東。

因為類似的原因,翻開宋、明、清時代,死於非命、被當傀儡玩的皇帝,非常少見;而翻開兩漢兩晉南北朝隋唐的歷史,死於非命,被當做傀儡玩的皇帝,那真可謂車載斗量。

中國的古代歷史,許多人常常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從秦朝開始後,到清朝滅亡,經濟基礎都是一樣的。其實呢,這只是人們的一種錯覺。

事實上,就算籠統的去看,以唐玄宗為標誌,此前的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唐玄宗之前),佔據統治地位的階級是貴族、士族、豪強,所以皇帝換了一茬一茬,重用諸王、外戚就是一種不變的選擇。雖然大家都知道重用諸王外戚弊端重重,卻是誰也不能拒絕這種選擇。

而在唐玄宗之後呢?貴族、士族、豪強漸漸被改造成地主,於是諸王、外戚漸漸不再是歷史的主角了,至少除了特殊時期(因為各種原因大佬林立),諸王外戚對帝國的影響已越來越可有可無了;至少與兩漢、兩晉南北朝隋唐(唐玄宗前)相比,實在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的。

總的來說,地主階級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而它的消失,自然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在說地主階級為什麼消失前,我們先提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今天的社會裡,地主還可能做為一個階級存在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抬杠,我這裡明確為地主下一個定義,地主就是佔據大量耕地,依靠相關地租獲利的人。

在新中國成立時,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總的比例,大約佔到70%;毛主席去世的時候,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大約只有30%。發展到今天,農業生產總值在國家生產總值的比例,早已跌破10%了。

這樣少的農業生產總值,供養80%以上的中國人口,就算沒有地租的存在,農民的生存狀態也會遠遠低於社會平均水平;甚至取消了農業稅,農民的生存狀態,也會遠遠低於社會平均水平。

在這種極盡可憐的利益空間里,如果有一個階級,還想依靠壟斷土地、不勞而獲的榨取大量的利益,這個階級的形象,肯定會奴隸主也要邪惡一百倍。而且它會讓整個社會都坐在火山口上,因為以現代的交通媒介,80%以上的人口處於一種生存邊緣狀態,隨便有個火星,也有可能引發驚天大爆炸的。

所以,當生產力發展到定階段時,地主階級的消失是自然而然的。

當然了,地主階級作為一個階級被淘汰出局,並不需要如此充分的客觀條件。

事實上,中國農業生產總值還佔據70%的時候,地主做為一個階級,就被通過暴力清理出局了。

為什麼在那個階段,地主階級就會被清理出局呢?

顯然是因為隨著工商業在社會的比重日益增大,農業生產總值所佔比重日益減少;在這種背景下,就算沒有地租的存在,農民的生存狀態,也會漸漸落後於社會平均水平。在這種可憐的利益空間里,還有一個階級想壓榨出數額巨大的地租來,難免會讓我覺得非常邪惡。

更主要的,隨著工商業的發展,無產階級做為一個新興的階級開始出現。

在我們國家,但凡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人,肯定都會非常熟悉一句話。「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

這句官話,相信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因為越來越遠離那個時代背景,所以人們難免會覺得雲里霧裡。

其實呢,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這一切應該是非常好理解。

只要地主做為一個龐大的階級存在,不論無產階級怎麼努力,也無法提高自己的工資待遇。

一切是顯然的,只要有無數生存狀態極度惡劣的農民存在,就意味著社會永遠存在著源源不斷的、願意為極廉價工資而玩命的勞動力。在這種背景下,在勞動市場上,勞動力永遠作為被動的一方存在;因為在這種背景下,你想僱傭人時,總可以用極盡廉價的工錢僱到勞動力。

所以,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自然而然的就會構建起同盟關係,因為為作為勞動者,他們都會本能的反對一切不勞而獲的利益群體。在這種背景下,反對資本、和反對地主,通常總會混合在一起的。

因為農民階級處於分散、封閉、孤立的環境中;他們在維護自己的利益時,很難實現大規模的有效的協作。

工人階級則不同,隨著工商業的成熟,他們從事著越來越密集析勞動,越來越密切合作的勞動,所以在維護自己利益時,更容易實現協作。

工人階級、農民階級聯手,於是開始產生強大的力量。

在這種背景下,底層勞動者在宣揚反對壓迫、反對剝削的理論時,變得越來越理直氣壯,越來越地動山搖了。

反對剝削壓迫的理論,在無產階級興起前,都是標準的歪理邪說。因為什麼叫剝削壓迫?把人家的田地、財產搶來分了,這就叫公平合理了?通過鬧事的方式,讓你們少幹活多拿錢,就叫公平合理了?就沖你敢宣揚這種理論,一看就是標準的刁民、亂民。

但是在無產階級興起後,這種理論,漸漸就會喊得地動山搖。面對這種口號,作為先進生產力代表的資產階級,都常常有扛不住的感覺,作為個腐朽沒落的地主階級,就更不用說了。

我黨起家時,就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階級,以工農聯盟為基礎。

地主階級作為一個腐朽的階級,在中國現代史上被淘汰出局,就是歷史的必然性。因為它被淘汰出局,那是就是世界性的,絕不是只有中國才如此。

總的來說,任何偉大人物,都是時代的產物。說到毛主席與蔣委員長時,許多人認為毛主席神功無敵,所以以弱勝強打敗了蔣委員長。其實呢,這是因為他們代表的階級不同。一切是顯然的,毛主席雖然神功無敵,但是如果毛主席的目標是繼續維護封建土地所有制,肯定也會敗得一塌糊塗。

也許有會說,為什麼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人是毛主席,而不是別人呢?可見毛主席就是比別人更優秀。對此,沒有人會否定的!

我們的觀點只是,處於那個時代背景下,有沒有毛主席,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會瓦解的。因為在那樣強大的時代潮流推動下,工農階級會造就出無數代表他們利益的政治家、軍事家;在這種背景下,沒有了哪個人,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

地主作為一個階級存在,主要是因為在生產力相對落後時,社會的財富就是圍繞耕地產生。所以,各種強勢的個體(有錢有勢有野心有魄力的人)在角逐利益時,都會把目光鎖定在耕地,在這種背景下,即使法律限定土地自由買賣,土地兼并也會無可抑制。

關鍵是,底層的勞動力(農民)處於分散孤立封閉的環境中,他們在維護自己共同利益時,無法實現有效的協作。

在這種背景下,就算圍繞耕地問題,社會矛盾越來越激化時,有人可以打土豪分田地、均田免糧的口號,讓無數農民跟在他身後,讓社會來一次徹底的洗牌。但是這種勝利果實,是不可能得到維持的。

一切是顯然的,在生產力落後的時代,土地所有權即使在徹底洗牌後,也會很快兼并的無可抑制;於是地主作為一個階級又會越來越強大。

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耕地在社會財富中所佔的份額越來越有少,社會強勢個體在角逐利益時,不再把把目光主要集中在耕地上了。

而且,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耕地在社會財富中所佔的份額越來越少,即使沒有地租的存在,農民的生存狀態,也會遠遠低於社會平均值。在這種背景下,有人試圖靠壟斷地租獲取財富,那他的形象肯定比奴隸主還邪惡。所以,地主階級相對變得越來越孤立。

說到交通媒介發展後,底層老百姓更容易實現團結協作,維護自己共同利益時,許多人常常覺得,這一切就是無稽之談,因為不要說在幾十年前,就是今天交通媒介如此發達,老百姓好像依然是屁民啊;既然老百姓是屁民,所以永遠也需要英雄人物來拯救。

其實呢,這只是人們的一種錯覺。

說到法律政策貫貫徹。簡單的看,就是政治人物的能力強弱、性格強弱決定。其實呢,主要是看相關法律政策的受益者,力量夠不夠強大。

如果相關律政策的受益者力量太小,關鍵是因為相關法律政策利益受損的人,力量非常強大,法律政策制訂出來,也就是廢紙一張,因為法律政策在執行過程中,肯定會層層打折扣,最後到了具體執行時,根本沒有人會當一回事了。

反過來說,如果相關法律政策的受益者力量強大,因為相關法律政策,利益受損的人力量非常有限。那法律政策一旦制訂出來,就會迅速貫徹下去。因為在執行過程中,根本沒有人敢公然抵制它。

只要我們明白法律政策能不能有效貫徹下去的原因,自然就會地知道,法律政策能不能制訂出來的原因了。

處於老蔣的位置上,拉出個人就知道,只要把土地問題解決了,中國的革命的風暴就會停止。問題是,老蔣就是不敢嘗試解決土地問題。

老蔣為什麼不敢這樣做呢?顯然是因為整個民國政府上層,真按階級成份去劃分,估計百分之九十的都是大地主。老蔣讓他們把自己家多餘的土地交出來?老蔣肯定是不想混了。總的來說,這個世界上最難做到的事,就是自己革自己命的事。

從這層意義上,就算老蔣制訂出相關的法律政策,這法律政策也是一紙空文。事實上,民國政府在革命時期,也一直高呼平均地權的。問題是,等他們普遍成為土地所有者時,自然會對此裝聾作啞了。

只要我們能明白這個道理,自然就會知道,地主階級為什麼會在生產力相對落後時,一直無法去除了。

在這幾節中,我一再強調一個詞,那就是交通媒介的發展。

對此,許多人常常有一種錯覺,那就是秦代的交通媒介能力,與清代的媒介能力,好像就沒有什麼差別。更有甚者,有人還認為漢唐時代交通媒介能力,遠遠強於明清時代。

其實呢,這都是標準的錯覺。因為生產力的發展,一直是累積式的發展,一代比一代強,那是最基本的歷史事實;交通媒介更是累積式發展起來的,一代比一代更發達,這也是最基本的歷史事實。

其實呢,一個人如果連這種基本事實都無法認同,就算他學一輩子唯物史觀,肯定也不知道唯物史觀在講什麼。

請關注下一節 生產力的發展 是一種累積式的漸進發展


推薦閱讀:

淚痕春雨漫評唯物史觀 一、上層建築的本質是什麼?
淚痕春雨漫評唯物史觀 奴隸制存在、消失的基礎
淚痕春雨漫評唯物史觀 國家的起源與本質 契約的產物(上)
淚痕春雨漫評唯物史觀資產階級革命 唯物史觀的起源

TAG:馬克思主義 | 文化 | 淚痕春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