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大學李笑來:信不?讀完這篇你的天眼就打開了……

我一直相信一件事兒:

所有人都是可以長出第三隻眼的。

而且,我不僅相信,我還常常幫人 「開天眼」 —— 而傳說中的天眼,其實就是所謂 「第三隻眼」 —— 這是真的,沒開玩笑……

其實吧,我並不迷信;對我來說,這只是一種 「形象」 的說法 —— 哈哈,說 「我不迷信」 特不像是真的,因為迷信的人都說自己不是迷信,跟喝醉酒的一樣,都說自己沒醉……

友情提醒

沒耐心就直接拉到下面讀後三分之一……

不管啦。咱先扯扯第三隻眼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在中國長大的人,一定都聽說過二郎神楊戩,他的額頭上就長著第三隻眼睛。

中國古代傳說里,有第三隻眼的人物其實不少的,比如,《封神演義》里的聞太師;再比如《南遊記》里的馬王爺。

馬王爺的第三隻眼,不是天生的。是魯班的 —— 對就是那個神匠。魯大爺造好趙州橋,誇下海口說此橋可承任何人。好事兒的張果老用法術挪移來日月星辰之重壓在橋上,魯大爺看橋快塌,只好到橋下用手支撐…… 於是橋上有驢蹄子印,橋下有兩個手掌印。魯大爺越想越慚愧,自己竟然不認識倒騎驢的張果老,一狠心便把自己一隻眼睛挖了出來,放在趙州橋邊走了。後來馬王爺從趙州橋路過,順手把這隻眼睛拾起來,安在了自己額上,後來馬王爺就成了三隻眼。

不僅中國有這種傳說,全世界各個文化里,都有過三隻眼睛的人物…… 至於為什麼,找不到解釋。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每個人都有 「第三隻眼」。只不過,人類的第三隻眼已經退化成了松果體,在顱骨內部,現有的功能已經跟視力無關了。在爬行動物、兩棲動物中,露在外面的第三隻眼很常見。

其實,所有的脊椎動物都有第三隻眼,只不過,隨著進化,越高級的動物好像越用不著這隻眼睛,要麼被鱗片蓋著,要麼顱骨的那個洞乾脆就消失了,它的名字也不叫眼鏡,叫 「松果體」。人類的松果體已經很小了,只有十分之一克多一點點,而在很多低等脊椎動物中,這個器官的結構幾乎和正常的眼睛沒什麼區別。冷血動物用這個器官充當溫度計,兩棲動物還能由它來調節膚色 —— 實驗證明,蝌蚪被摘掉第三隻眼之後,在黑暗環境里不再像以前那樣膚色變淺了。到了哺乳動物,它的作用越來越與視覺沒關係了……

至於為什麼在各個文化里都出現了 「有三隻眼的人」,雖然至今沒有合理的解釋,但從人們現在的「胡思亂想」還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這是網上某篇胡說八道的文章里提到的這三個明星,分別是羅伯特·德尼羅、湯米·李·瓊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據說,他們都是 「開了天眼」 的 —— 就是額頭上明顯有 「第三隻眼」 的 「跡象」;這樣的人都 「不是凡人」……

大抵上應該是人們看到有一些 「神人」,做出一些神奇的事情,於是,下意識里覺得 「他們一定能看到一些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就好像他們除了大家都有的兩隻眼之外還有 「第三隻眼」 一樣……

其實這個猜想還真的不錯,他們確實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東西,只不過,他們用來看到他人看不到的東西的,不是兩眉之間的那個褶皺,也不是松果體,是另外一種被訓練出來的思考方式。 (嗯,費了半天勁,我終於顯得不像是神棍了…… )

現在,我們再去趟澳大利亞的 Perth,參觀一個神奇的建築。它由藝術家 Brian McKay 設計,由建築師 Ahmad Abas 實現。它正面看起來是這樣的:

從側面看,是這樣的:

再從各個角度看看?

這個建築的名字叫 「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angle)。從某個層面上來看,它給所謂的 「橫看成嶺側成峰」 做了個更為直觀的註解。

在我看來,所謂的 「開天眼」 —— 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 其實無非是以下三方面的工作而已,異常地簡單。說穿了,只不過是一種思考習慣。

(一)要不從那兒看看?

我們看任何事物和問題的時候,首先是單一視角 ——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可是我們要是有機會、有能力從另外一個視角去看同一個事物和問題,看到的很可能完全不同。

但這並不容易。「從他人角度出發考慮問題」(或 「從另外一個角度」),從來都不是誰都會的。這需要練習,觀察他人、感受他人、研究他人的思維方式、判斷他人的價值偏好、釐清他人的利害關係…… 然後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Standing in others』 shoes)。

人們對這樣的事情總是用錯誤的辭彙描述,比如,有些人真的不是所謂的圓滑,而是他們真的知道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溝通方式,當然大多數人不這麼認為,又當然,人們還有另外的描述:「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反正就是挺亂的,生生把自己搞糊塗為止。

我覺得有能力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的人,就是有第三隻眼,或者說,第三隻眼發達的人 —— 他們能 「看」 到另外一個景象,於是自然而然地走到下一步:思考周全。

(二)要不先別看這兒?

當我們看見的時候,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把焦點先放在某一出 —— 至於先放在哪兒,人與人可能不同,不過,相同的是,人們總是先注意某一處。

多觀察日常生活。人們為什麼討論問題的時候總是這樣呢? 1)要麼說著說著就跑題了,2)要麼說著說著就各說各話了……

通常只是因為兩個人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意識到對方的關注焦點和自己的不一樣…… 兩個人當中必須至少有一個是清醒的 —— 形象地比喻的話,這還是所謂的 「此人第三隻眼發達」 —— 要麼引導對方先關注同一個焦點,要麼自己妥協先去關注對方說關注的焦點,只有這樣,討論才可能進行下去,否則不歡而散或一拍兩散只能是註定的結局。

  • 結果 vs. 過程

  • 目的 vs. 手段

  • 現狀 vs. 未來

  • 個體 vs. 集體

  • 美觀 vs. 實用

  • 效率 vs. 完美

  • ……

以上這個列表可以無限長…… 而且人很奇怪,他們從來都沒有自始而終的統一原則,非常擅長 「隨遇而安」,變化無常。只有少數人才能做到隨時感知這一切,但,這畢竟還是可以練出來的。

(三)要不站再高一點?

平日里,對某個人的評價,人們總是含混地描述,

A 很聰明;

A 比 B 聰明多了……

這樣的描述其實很令人迷惑的。我個人覺得這還是跟 「第三隻眼」 有關 —— 如果一個人經常能夠做到站的更高或者更遠一點去觀察、去思考,那麼他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他的決定也是不一樣的。

之前我寫過一篇《有多少創業者其實是睜眼瞎?(我自己曾經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很多時候,站得不夠高,看得不夠遠,於是,總是看不清,看不明。

隨著經驗的增加,閱歷的豐富,見識的人越來越多,我越來越傾向於相信人與人之間的 「智商」 差異其實並不大(雖然在知識積累上,「貧富差距」 常常確實天壤之別),真正的差異在於:

一個人是否習慣性地把自己放在更高的高度去思考、去行動。

只要某件事兒足夠重要,就應該習慣性地 「打開自己的天眼」:1)「不能只從這兒看,還要從那兒看看」,2)「先別看這兒,專門看看那兒」,3)「退一步遠點兒看看,站高點再看看」…… 這要是成了習慣,所謂的 「天眼」 就算是真的打開了。

嗯,就這樣。「一、二、三……開!」

如何輕鬆做到視而不見?

有些人早就開了天眼,而另外一些人卻可以輕鬆做到 「視而不見」。其實,這事兒也是可以練習的,也很簡單:

  • 刻意拋棄自己的好奇心;

  • 總是去諮詢別人的意見。

就這麼兩條,馬上做到。要是想讓自己的下一代能夠輕鬆做到視而不見,也只不過是很直接的兩個手段,兩個幾個字的句子而已:

  • 別胡思亂想!

  • 乖……聽話!

?
推薦閱讀:

余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辭職,迷茫自己工作方向,苦苦思考不得結果。有一句話我相信: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方向錯了,越努力越痛苦?
【概覽系列】《思考,快與慢》——與理性人矛盾的現實人
刀塔主播說的容錯率是怎麼回事?
別過多為「佛系青年」擔心

TAG:判斷 | 思考 | 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