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提問·回答·點贊

提問

提出問題是知乎的立足之本,沒有問題就沒有回答,沒有流量,知乎這個網站就不可能存在、發展、壯大。然而由於某些緣故,提問者的貢獻和重要性,似乎被我們長期忽略了。同時,我們對提問者這個身份似乎還帶有某些偏見:他必須是低姿態的;他應該感謝別人的回答這個動作本身;他的提問暗示了他的知識水平不夠。

以上三點不同程度地出現在很多知友的潛意識中,以至於一旦遇到不符合自己預期的提問者,就沒來由地有指責提問者的慾望。很多時候我們顧及禮貌忍住了,這種潛意識得以被沉默所掩蓋;而隨著知乎用戶群的擴大,越來越多地,各種尖銳的批評聲開始破土而出。這是一件好事,畢竟問題顯現出來才能解決;但這更是一件壞事,因為它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那麼,到底一個人該以怎樣的姿態來提問?另一方面,作為問題訪問者,我們該對提問者有怎樣的預期和要求?

回答

與對待提問者的態度相對的,對待回答者,我們也有著各種偏見:他必須客觀地回答問題而不能有個人傾向;他的回答必須是正確的;如果多數人對提問者不滿,對其進行攻擊是恰當的教育方式。

同樣的,以上三點不同程度地被很多知友所接受。這使得在知乎回答越來越與其最初的口號背道而馳: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它導致的結果是怎樣的?假如一篇回答是「正確」的,那麼它應當如同教科書甚至工具書一般,否則它就是偏頗的不客觀的;同時因為它是「正確」的,所以自然而然我們應該遵從它的指導,於是回答變成了指南;最後,因為攻擊是「恰當」的,所以題主似乎天然地就處在一個被審視的位置,回答者不再是分享者,而是老師和法官,點贊者則是公民評審團,提問者在鳴鼓申冤的百姓和倒打一耙的惡霸之間搖擺。提問與回答不再是一個提出想法,所有人一起討論的平等交流,而成了大V主持的審判大會。同時,首當其衝的依舊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提出問題的人。同樣,這種對回答的解讀是不合理的——多數人在看我的分析時都能看到它的荒謬性,但當回到各種問題的海洋中時情況或許就得另說了。

那麼,怎樣的回答態度才是合理的?我們該以怎樣的眼光去看待一個回答者和他的回答?

點贊

贊同與其他按鍵有著天然的不同,直接傳播性是它最大的特徵。它或許是被點擊最多的按鍵,因為它兼有以下各種功能:1,傳播。既是傳播回答的內含,同時也傳播自己的態度,你把它推送到別人的時間線上,相當於你在為它背書,並藉由它,有意無意地傳播自己的價值觀。2,感謝。雖然知乎有「感謝」一項,但當我們為一個回答點贊時,或多或少亦帶有「感謝你的這個回答」的意味,同時,你為答主傳播了這個回答,使得這個感謝不再停留在精神層面上,而潛在地提供了物質層面上的好處,它為雙方分別帶來了某種影響:對於點贊者,這是一種對答主的回報;對於回答者,被點贊使得他他同時獲得了精神和物質上的好處,這令他在今後的回答中更會關注自己的被點贊數。

進一步地,這就完成了一次幾乎不被意識的某種權力讓渡。從上文(「提問」部分)可知,一個問題使得各種價值觀得以顯現,並在後來的觀點碰撞中將話語權力集中在一處(或幾處),提問者是這些權力的初始掌控者。但隨後,這些權力逐步被回答者所瓜分,並最終把題主剔出權力圓桌之外。到這時,回答者是整個問答的中心,這裡就完成了第一層讓渡。而從上文(「回答」部分)可知,回答者先天地對問題有主導權(儘管其提出者是題主),他的回答首先體現了某種個人價值觀,隨後迅速地吸引有共同觀點的人聚集,並通過點贊的方式實現了回答者內部的權力分配。而與此同時,點贊者通過這種互惠的方式也從某種程度上分享了這種權力,於是第二層讓渡正式完成。回答者化身為觀點代言人,點贊者既是其擁簇,也是其僱主。

再次地,我們感受到了這種架構的荒謬性。

(一年前的草稿,後面想說什麼我已經不記得了。現在再來看這半篇文章還是別有一番意味的,您覺得呢?)

推薦閱讀:

亞細亞的孤兒
有些事真的很不明白了
2016之尾,2017之初

TAG:隨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