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取消耳機介面

提示:我是小透明,這篇只是我自己思考;沒必要噴我,誰都沒錢賺。

前言:iPhone 7 「不負眾望」得,取消了3.5mm耳機介面,大部分人目前都是噴,或者罵,或者開玩笑說撿AirPod發家致富。

有沒有想過耳機這個外設介面,基本上是」最浪費物理空間「的一個外設?

尺寸就不說了,空間佔比很大

最關鍵的是傳輸效率。

拿另外一個數據傳輸口打比方:

30 pin介面換成lighting介面沒有多少人有異議,實際上這個借口推出時領先友商好多年。至少目前主流Android機型大部分還不能兩面插,而iPhone兩面插的手機款已經是第五代了。

文件傳輸效率很高,雖然目前很少有人用得到,最佳應用是Dock版CarPlay。

充電效率很高,2小時80%;雖然比不過大票Android快充,但是綜合效率更高。快充損壽命這事都應該知道吧。

佔用空間小。看看三爽家的插口,為了快充再開一口,想想都蛋疼。

----------------------

現在,耳機口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數據傳輸效率和空間佔用相比,太差了。

何況iPhone本來就沒有音質可談,那點電壓根本推不動高解析多單元的發燒耳機。

除掉3.5借口本來就是個必然,我還在想怎麼Apple推出來這麼晚。

其實AirPod讓我想起了iPod Shuffle 3rd Gen,曾經的那個小夾子,無按鍵,無屏幕,只有一個 Shuffle/On/Off/ 開關,首部支持VoiceOver,配備話筒、多功能鍵耳塞的Audio Player。

我買過3個,現在都沒法用了,電池老化的原因,整個大陸都沒有備貨,已經不再提供售後支持的產品。

這個小夾子的音質已經做到這個體積的極致,聲音清澈見底,配白開水原塞都能聽出唱詩班的空靈,iPhone跟她比起來差遠了。

現在,Apple 用工業設計再次扔出一手王炸,這體積,這續航,這晶元。唯一可惜的是沒有入耳款,不然我立刻就買。

關於這個W1晶元,我猜測傳輸不僅僅是基於藍牙,而是類似AirDrop的 Wi-Fi + Bluetooth。如果W1晶元可以做成標準商業化(傳輸模式,iOS only),高端耳機、耳塞廠商有活可幹了,他們已經閑了太久了。

回到這個介面,物理傳輸的效率太有限,傳輸的也僅僅是模擬信號,也沒什麼音質提升的意義,反倒是這個W1晶元,給了高端廠商一個新的方向。

無線化是一個必要的趨勢,Apple 向來是現有標準的挑戰者,時隔5年,Jobs離開後,Apple終於打出了一記重拳。雖然這只是少部分人的狂歡,但這就夠了。

推薦閱讀:

對「老燒見了就躲的耳朵聽力曲線測試」的補充 - 寫在全國愛耳日
森海塞爾技巧教程有哪些?
燒友:K3003勝出森海IE800的四個理由
怎樣理解耳機?

TAG:耳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