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緒分類的方法對嗎

大家好,我是一位情緒心理學愛好者,愛好認知和情緒心理學差不多有十年了,希望在知乎上能認識更多的相同愛好的朋友。在此節選了關於情緒的一篇探索性文章的一小段,希望知乎的老師們幫忙評判一下。因為是節選,有些概念在之前的篇幅,這裡沒有解釋還請見諒。我的問題主要是在需求當中有沒有情緒,如果有應該叫什麼情緒,以及把情緒分為動力情緒、評價情緒和評價性動力情緒對不對。可能文中有些觀點不太主流,請先不要在意,如果有什麼可取之處請指出來,請不吝賜教,謝謝。

下面開始貼了:

(前面略)

4. 情緒分類

分類是思維方法的體現,對於研究對象散亂的樣本群,每一個分類都是在一種思維模式的引導下讓它們按照一個標準,一個線索進行排列。每一條排列標準就像是一個維度,每多一個排列標準就好像多了一個空間維度,越高維度的排列越立體和整體,越能揭示樣本之間的本質關係,越低層次的排列越平面,而最低層次的排列就是隨機排列。同時,越透徹的認識越能做出好的排比,越有啟發性,幫助人們更好的看清和理解事物,就好像我們要看清一把梳子,總有些角度更好一樣。

首先再重複一遍,本文對情緒的定義是:神經系統基於認知的能量釋放機制。

本文在對情緒進行分類和排列的時候,除了採用《普通心理學》里用到的情緒的喚醒度(強度或效價)和極性(愉悅度)這兩個維度之外還採用了動力性和前面已經多次使用的維度——生命與客觀。

儘管某些心理學的情緒概念不包括人處在需求狀態中的情緒,但從本文關於情緒的定義,從其生成、釋放機制,甚至從我們主觀體驗(回想一下你處在某種渴望中的心理狀態)來看,需求中的情緒同樣符合這個概念。這樣做將有助於我們更加普適地認識到需求中的情緒與其他情緒之間的共性、關聯和因果關係。

維度1 生命性與客觀性

維度2 動力性(偏體驗或偏動力性)

維度3 極性(正反)

維度4 強度(喚醒度)

下面我們分別對這幾個維度進行說明。

(1) 維度1 生命性與客觀性

第一部分(外硬內軟)意識篇里對情感進行排序便是採用的這個維度,一些情緒的意義性、生命性更強,比如理想、信仰、愛等情感的相關情緒我們稱之為願望;而有一些情緒的動力性、物性、工具性更強,比如各種肉體慾望(即人本主義心理學所謂的匱乏性需求)、施暴、恐懼等需求及其衍生情緒我們稱之為慾望;另外還有大量介於兩者之間的情緒,我們暫時沒有更好的詞語來指代它們,且稱之為中間情緒,或者普通情緒、世俗情緒。例如一般的喜歡、厭惡、快樂、憂愁、焦慮、興趣、嫉妒、痛苦等等。

第二類和第三類情緒我們很容易理解,而第一類情緒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卻很陌生。然而它們卻恰恰是本文所要著重強調的,原因如下:

第一,我們在前面分析「理解」的本質的時候說過,所謂「理解」就是感覺到了。因此一個沒有相關體驗和記憶的人會難以理解本文的一部分內容。然而這類情緒又恰恰是本文即將闡述的情緒系統的重要一環。也是我們後面將會討論的人生、社會、價值觀等的重要概念。

第二,這類情緒比較隱蔽,在人一生中出現的類型和次數都很少,對大多數人來說,它們密集出現的時間也很短,僅限於一小段年齡段,甚至有的人並沒有留意它們的出現,或者曾經少量、輕微的出現過,卻被遺忘了。

第三,這類情緒在很多心理學中幾乎沒有被單獨列舉出來,即使在人本主義心理學中有所提及,但也並沒有被深入和系統的研究。

願望類情緒大致列舉如下:

對於深刻的美的體驗,對於深刻的愛的體驗,突然開悟事物深刻原理的體驗……

對於美好的嚮往,對於公平、正義、真理的追求,神聖的愛,對於某個人,某個族群的忠誠,對於愛情,對於品行的潔貞的要求,對於事業、自身能力和德性的巔峰性的追求……

它們容易在人的各種「第一次」中出現:對於初次愛情的體驗,性的體驗,對於自己剛出生的孩子的體驗,初次離開學校進入工作時對於自身完美的決心……

願望類情緒的共同特徵:

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大都是真善美的正面情緒;

它們針對的範圍通常比較寬泛、久遠而不集中;

它們對人的影響效果是漫長而非及時的;

情緒強度高的此類情緒會讓人終身難忘,而強度低的則會相當隱秘。

它們不容易被人覺察,還有個原因,就是它們的情感發生和認知方式迥異於日常情緒狀態,以至於我們在回復到日常狀態之後會很難重新喚醒這種情緒體驗,我們在前後兩種狀態中就好像是兩個人一樣,我們自己都無法理解那時的自己。我們知道記憶是以圖式的方式進行存儲的,一個無法被我們所把握並多次重複的圖式,是無法被我們理解和記憶的。

(2) 維度2 動力性

所有的情緒可以按是否具有動力性劃分為三大類,第一類能夠促使行動,可以稱之為動力情緒,(甚至可以直接用需求這個詞)。它通常是在知覺產生後,由認知對行動效用判斷為有效之後產生,如果認知判斷出行動毫無成功可能性則該情緒被壓制或者消失。(其目標價值的大小、所判斷的行為有效性大小與情緒強度的三者的關係符合激勵效應。)

第二類是僅帶來體驗而不促生行動的情緒,可以稱之為知覺情緒,而這些體驗實際上是對主體遭遇的評價,加上我們之前也說過知覺本身就是一種評價,所以知覺情緒又可稱之為評價情緒。(我們後面會討論這些體驗本質上都是主體基於生命根本願望且對其遭遇進行評價)。

第三類則兼有前兩者的特徵,既有動力性又有評價性,可以稱之為評價性動力情緒,例如一隻被敵軍包圍攻擊的部隊一開始有著求生的需求,在這種動力情緒下會奮力搏殺。如果聽說援軍來了則會大喜振奮,「振奮」同時有著對於遭遇好轉的評價性,也有著增強行動的動力性,增加戰鬥力。等到完全消滅了敵軍,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後,戰士的情緒則會變成快樂和滿足,這種情緒則只具有評價性而沒有動力性。由於評價性動力情緒的動力來源於之前的動力情緒,是在其促使行動之後的再次促動,因此也可以稱之為次動力情緒

(3) 維度3 極性根據主體遭遇是符合還是背離需求而產生正性或負性的情緒。 (4) 維度4 強度

情緒的強度至少由以下因素決定:

需求的重要性;

意識關注度;

事先的期望程度;

認知對情緒的控制;

暫不詳細討論。

5. 情緒發生過程

我們在前面情緒的發生機制裡面描述了認知對情緒的引發過程,現在我們順著這個過程往下看還會發生什麼。

知覺引發的第一次情緒是知覺情緒,知覺情緒達到一定強度才會進入意識層面,讓人意識到某件事物的價值,然後經過認知的判斷才能決定是否生成動力情緒,如果判斷為可行就會生成動力情緒,否則則會止步於知覺情緒。動力情緒的出現不一定會促生行動,但一定會促使一個行為的發生。這時認知的判斷再次介入,並根據滿足需求的行動是否可行而產生兩種不同的行為——行動與剋制。剋制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根據認知的判斷可能會被解除,從而轉入行動。

行動之後,認知又會對行動效果進行判斷,如果達到了預期或者經判斷為不可能達到預期目標,那麼就沒有再次行動的必要,於是發生知覺情緒(評價情緒),或者滿足或者沮喪。如果行動效果未達到預期而又判斷為還有行動的必要,則發生評價性動力情緒(其中包含知覺和動力兩種情緒),促使行動繼續,行動結束後再次重複上一次的過程,經過數次反覆之後,要麼行動達到目的,要麼主體放棄行動,最後都會轉入知覺情緒。(最後的知覺情緒不再只是初始時對某事物的知覺,還包括對整個行動過程的評價,包括對目標可行性、自身能力、意志的遭遇等的評價。)

通常在多次迭代中,評價性動力情緒的動力會越來越弱。

整個過程我們用流程圖簡略描繪如下。

這裡的評價性動力情緒中的動力來源於前面的動力情緒,因此也可以稱為次動力情緒。

由此可以看出,認知和情緒是如此緊密的交疊在一起,而行動是如此謹慎,隨便一個簡單的行為都會如下發生(其中括弧內可能發生循環):

認知-情緒-認知-情緒-(認知-行為-認知-情緒)

這個過程形象來看很像是開車的過程 :正如油門是對汽車的驅動,動力情緒是對人的驅動,認知是司機在研究地圖,知覺情緒是打方向盤,踩剎車是克制。司機總是把方向找好對準之後才會踩油門。我們知道如果不松油門就踩剎車,車身會震動不已,這正如我們憤怒時,握著拳頭髮抖的樣子。

我們知道發動機發動之後如果不松離合掛檔,使發動機齒輪咬合,汽車不會開動,同樣,一個人遭遇變故時決定他是否產生行動的也同樣有一個「離合器」——認知判斷。例如一個人的親人遇難了,如果知道是天災,他會立刻轉入悲傷,而不會發怒,如果知道是人禍則會憤怒,會行動,但是如果知道是國王乾的,而自己只不過是一個農民,他可能還是會轉入悲傷。因此,憤怒還是悲傷,行動還是無行動,決定於人的行動能力與目標之間的距離,只有當距離足夠小時人才會產生動力情緒,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叫「掛檔」。當然有了動力情緒未必會行動,往往要經過再次的認知判斷才會付諸行動(低等動物除外,而這也是它們容易上當的地方),也就是說至少需要兩次「掛檔」。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次認知判斷在情緒流程圖裡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一樣,但其實是有所區別的:往往前面的認知大多是感性認知,而越是後面的則越偏重於理性。從上一節我們知道感性認知的特點是快速、直接、粗略、下意識,理性認知的特點是加工程度深、緩慢、抽象間接但是精確,因此這種先由感性認知激活情緒促使主體進入應激準備狀態,促使心身進行進一步的認知,從而決定行動與否的認知-情緒模式是優化和合理的。

這種「掛檔」現象廣泛存在於現實中:例如打羽毛球時,當球落在離自己較遠的地方,移動能力強的人會照樣去救,而移動能力差的人會當即停止動作;當高大的猛獸出現時,柔弱的動物(尤其是離群時)不會選擇逃跑,而是原地發抖;當一個人越來越有財力和能力時,會對越來越多的事情變得躍躍欲試。

6.情緒體系

為了全面展示情緒系統並且揭示各種情緒之間的相互關係和變化規律,我們按這幾種維度把它們在一張表裡排列出來。

該圖包含了前面所講的四個維度和情緒發生髮展的過程

? 維度1 生命性與客觀性

橫軸指向兩邊的箭頭分別表示向左生命性越來越強,向右則客觀性越來越強。從生命到客觀之間的無數種情緒本來應該是連續的分布,但在此我們簡化為三類:願望、中間情緒和慾望。

? 維度2 動力性

藍色彩條表示無動力性的知覺情緒,黃色彩條表示動力性情緒,綠色彩條表示既有動力性又有知覺性(或評價性)的動力評價情緒。

? 維度3 極性(正反)

正性情緒在橫軸上部,負性情緒則在橫軸下部。

? 維度4強度(喚醒度)

列舉同類情緒的時候,下一行的情緒強度高於上一行的情緒強度。我們用向下的箭頭表示。

除了這4個維度之外,該圖還體現了情緒發生髮展的過程——豎軸從中間向上下兩端延伸,表示中間的知覺情緒(藍色)出現之後,根據是順應還是悖逆願望,會出現一上一下兩種動力情緒(黃色)圍繞著它,根據事態的發展,可能會出現動力性知覺情緒(綠色),同樣根據極性分為一上一下(一正一反),隨著行動的繼續,綠色部分的情緒可能會反覆出現好幾次,但最終會傳遞到最邊緣的知覺情緒(藍色)。為了突出出最後的知覺情緒比起初的知覺情緒多出一些對於行動過程的評價心理,我們在圖上採用的詞語是「評價情緒」,當然,我們之前說過,所有的知覺其實都是一種評價。

推薦閱讀:

自我管理
我已經半個月沒發過脾氣了
當你生氣的時候,你在因為什麼而生氣
生活中你應該知道的十八個著名心理學效應!
正確表達情緒,要搬開這三顆大石頭——情緒表達障礙

TAG:情緒心理學 | 心理學 | 情緒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