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教寶貝: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要把孩子當成你的附屬品

把孩子看獨立的個體,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之上愛他,才會讓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孩子的童年不會重來,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庸,強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會讓孩子只知道聽從大人的意願,漸漸失去自己。而這將會成為教育最大的失敗,把孩子當做家庭中的一個平等成員。父母要改變那種支配一切、指揮一切的錯誤觀念。時刻牢記這一點,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會順利得多,親子關係也會融洽得多。

曾經在一本雜誌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教授,他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他對女兒要求低,他認為,女孩子嘛,稍讀點兒書就好了。至於兒子,就一定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在這樣的思想支配下,兒子可慘了,整天被老爸逼著,快樂的求知變成了無盡的痛苦,學習不是為自己學,哪來的動力呢?是「要我學」,結果變成「我厭學」。恐嚇、威脅在兒子小的時候還管用,兒子一長大,那一套就不管用了。最後公認天賦高的兒子卻一事無成。相反,在寬鬆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女兒,求知的胃口保住了,在「我要學」的狀態下不斷學習,最後竟然成了博土。

我們很多做父母的和這位教授一樣,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心情好時,親起來沒完,要什麼給什麼;心情不好時,就對著孩子大發脾氣。而且,我們當中有些父母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煞費苦心、,挖空心思地安排、設計好孩子的人生,甚至有些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受苦受累,替孩子包辦了一切。石家莊台的一檔「情感密碼」節目播出了一期《我給兒子當孫子》的節目,一對「80後」的兒子和兒媳,什麼工作都不幹,要靠老爸一個人養活,還逼著老爸要拆遷款。兒子在電視上叫囂:你生了我,就得養我!引起眾多觀眾的憤怒。

氣憤之餘,我們捫心自問:是什麼原因讓孩子說出這樣的言辭?難道都是孩子的錯嗎?

◎了解孩子為什麼不懂得父母的心,不領父母的情

我們通常會認為,我們給了孩子生命,孩子就是屬於我們的。他們從一開始什麼都不會,到長大成人,哪一點不是我們教的,給的?因此,我們理所當然地就覺得孩子是我們的附屬品,就應該聽我們的,應該按照我們的期望和我們安排好的軌跡發展、成長。我們就該為他們付出一切,要打要罵也隨我們的意。

此外,我們站在大人的角度來看孩子,我們以為我們看到的就是孩子看到的,我們的經驗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於是,我們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為,不允許他們有一絲一毫違拗我們意願的表現。我們打著「愛」的旗號,給予孩子許多豐厚的物質,以為這是孩子最需要的;給孩子灌輸一些我們「自以為是」的思想,以為這是最正確的;替孩子做很多事情,以為這就是最深的愛。

可是,我們卻發現,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不懂得感恩,長大之後的他們不但不知感恩回報,甚至理所當然地當起「啃老」一族。

◎要懂得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並不屬於我們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寫過這樣一首小詩: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之火的兒女,

他們通過你來到人世,

卻不是你的化身,

他們整天和你生活在一起,

但並不屬於你。

我們要懂得,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不屬於我們任何人,他只屬於他自己。一個迷失了自我的孩子,很容容易被外界所左右,或逃避退縮,或跟風盲從,或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成為碌碌無為的人。

因此,我們一定要明確這樣一個思想: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嚴,是我們所不能主宰和左右的。

◎如何讓孩子成為獨立的人

我們要平等、尊重地對待孩子,不要因為孩子年齡小就把他當做我們的附屬品。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孩子是一個個獨立的人,從一出生就是。我們不僅要認真傾聽孩子說話,還要蹲下來,眼睛平視著孩子同他們說話。這樣就不會讓孩子覺得有「低人一等」的感覺。。當家裡有客人時,或者到別人家裡做客,我們不要忘了正式地介紹孩子,不論孩子多小,也要很鄭重地介紹給客人。當我們向客人正式介紹紹孩子時,孩子就會把自己當做接待客人的主人。我們尊重了孩子的獨立人格,他們也會因此變得自信、自尊、大方、熱情。另外,不要在別人面前訓斥孩子,也不要把孩子的隱私當做笑話說給別人聽,更不可以當著別人的面嘲諷挖苦孩子……

我們可以給孩子我們的愛,但不要給我們的思想,孩子有孩子的思想。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但不是我們思想的延續,我們不可以把我們沒有實現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為孩子規劃人生,代替他們去思維。否則,我們給予孩子的就是傷害,而不是愛;是禁錮、束縛,而不是自由,就像例子中的教授一樣。從小處看,當我們帶孩子去串門,如果別人給孩子東西,我們不可以替孩子說「不要」 「不吃」,孩子饞嘴不是毛病。問題是我們在左右孩子的思想。

米教寶貝特別提醒:作為明智的父母,我們一定要摒棄支配一切、指揮一切、包辦一切的規念,把孩子當做家庭中平等的一員,有事情多問問孩子的想法。也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緒, 不要把孩子當做我們情緒的發泄桶。


推薦閱讀:

父母不該對孩子說的十句話害其一生
兒童哪些行為屬於不健康飲食?
父母沒有權利打罵子女(母親打死兒子的感想)
兒童缺鈣癥狀及科學補鈣方式
晚睡危害早知道,特別是孩子!

TAG:育兒經驗 | 早教機構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