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莫追:檀君神話七百年(1)

奏樂:朝鮮國歌《愛國歌》

「三千里江山遼闊,半萬年曆史悠長。」不管是韓國還是朝鮮,都對自己的「五千年歷史」深信不疑——韓國在2007年刪除了歷史教科書中檀君內容之前的「據說」二字,並將古朝鮮的青銅器時代從「公元前1000年」改為「公元前2000至公元前1500年」;而朝鮮更是在1993年宣稱在平壤平壤市江東郡江東邑發現了檀君的陵墓,出土了遺骨和部分文物(如題圖),經過分析得出檀君是公元前3017年的人物。

中國歷史書關於炎黃的表述方式,對比一下

然而大多數中國人不知道、朝韓人知道了也裝不知道的是,檀君神話最早出現在史書上,至今只有700多年的歷史。那麼這個開國神話,是如何變成韓國歷史的一部分的呢?


一、檀君神話之開端:《三國遺事》與《帝王韻記》

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史書,是王氏高麗時代的《三國史記》(1145),其中記載了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的歷史。這當中可能於檀君掛鉤的只有這一句:

平壤者,本仙人王儉之宅也。或雲,王之都,王儉。

——《三國史記》卷十七

之後一個世紀,高僧一然寫作了《三國遺事》,這是檀君神話現存的最早材料。(具體寫作時間未知,但是可以確定是在1281~1287年間)

同時代的李承勛著《帝王韻記》(成書於1287年)是一部類似歷史朝代歌的著作,其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內容與之大同小異。

《魏書》云:乃往二千載有壇君王儉,立都阿斯達〈經雲無葉山,亦云白岳,在白州地。或雲在開城東,今白岳宮是〉,開國號朝鮮,與高【即唐堯】同時。

《古記》云:昔有桓因〈謂帝釋也〉庶子桓雄,數意天下,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視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間,乃授天符印三個,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於太伯山頂〈即太伯,今妙香山〉。神壇樹下,謂之神市,是謂桓雄天王也。將風伯、雨師、雲師,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凡主人間三百六十餘事,在世理化。時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於神雄,願化為人。時神遺靈艾一炷、蒜二十枚,曰:「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無與為婚,故每於壇樹下咒願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號曰壇君王儉。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唐堯即位年戊辰,則五十年丁巳,非庚寅也。疑其未實。〉都平壤城〈今西京〉,始稱朝鮮。又移都於白岳山阿斯達,又名弓〈一作方〉忽山,又今彌達。御國一千五百年,周虎王【即周武王】即位己卯,封箕子於朝鮮,壇君乃移於藏唐京。後,還隱於阿斯達,為山神,壽一千九百八歲。

——《三國遺事》卷一《紀異》

初誰開國啟風雲,釋帝之孫名檀君

(《本紀》曰:上帝桓因有庶子曰雄云云,謂曰下至三危太白,弘益人間歟,故雄受天符印三個,率鬼三千而降太白山頂神檀樹下,是謂檀雄天王也云云。令孫女飲葯成人身,與檀樹神婚而生男,名檀君,據朝鮮之域為王。故屍羅、高禮、南北沃沮、東北扶余、與皆檀君之壽也。理一千三十八年入阿斯達山為神,不死故也。)

並與帝高興戍辰【疑為「戊辰」之誤】,經虞歷夏居中宸。

於殷帝丁八乙未,入阿斯達山為神。

(今九月山也。一名弓忽,又名三危,祠堂猶在。)

享國一千三十八,無奈變化傳桓因。

——《帝王韻記》

楊萬娟《檀君神話之我見》關於兩個檀君神話的對比,實際上作者漏了一點就是兩個故事中檀君立國年份上的不同——1500vs.1038

兩個作者引用的三本書中,今本《魏書》里是沒有這一內容的,而《古記》和《本紀》早已無從考證。今天的半島史學家只能用「《魏書》的作者不可能隨便捏造別的國家的建國歷史,而且也沒有必要那樣做 」(《敘述檀君建國歷史的<魏書>》,[朝]金炳龍)來解釋這個問題,這顯然是很蒼白的。

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提出如下的質疑:

1.為什麼比這本書早一個世紀的《三國史記》沒有收錄檀君相關的內容呢?只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檀君神話還沒被發明出來。這種可能性不大,如果檀君神話真的是13世紀才被發明的,那麼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一然和李承勛兩位幾乎毫無交集的人所接受,並且采入自己的著作。

另一種可能是,檀君神話早已有之,一然和李承勛將其作為「誌異」的一部分收錄進來;而金富軾則不認可它是正史,所以不採納。

2.為什麼更早的中國著作(比如《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的「建國」一篇,撰於1123)也沒有關於檀君的記載呢?也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沒聽說,要麼不認可其正史地位。

以上,我們可以認為,終高麗一朝,檀君都沒有從神話走入正史。

事實上,直到朝鮮王朝初期,不認同檀君的人依舊大有人在。河侖(1347~1416)在代朝鮮太宗擬的策論題目中就曾經有過這樣的表述:「吾東方之有國,自箕子之朝鮮」「檀君之朝鮮,則無籍可考矣;箕子之朝鮮、赫居世之新羅,俱歷年一千」。世宗9年(1427),討論檀君與三國(高麗、百濟、新羅)君主合祀問題,世宗說:「檀君統有三國 , 予所未聞。」


二、朝鮮王朝時代:登堂入室與飽受批評

真正使得檀君進入正史的,是朝鮮王朝前期的儒學者們。《三國史略》的編纂,就是一個里程碑。

《三國史略》,一作《東國史略》。朝鮮王朝初年,由河侖、權近、李詹所編修的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新羅)斷代史,原書已佚。全書編修時間極短(一年多,《元史》可以一戰),主要是刪節金富軾《三國史記》而成。

河侖的歷史觀,我們在上面已經提到了,他是不認同檀君的。但另兩位編者——權近、李詹,則都認為檀君是朝鮮的開國始祖。

權近曾經出使明朝,奉明太祖命令寫詩數十首,其中有一首名為《始古開闢東夷主》,講檀君之事:

聞說鴻荒日,檀君降樹邊。位臨東國土,時在帝堯天。

傳世不知幾,歷年曾過千。後來箕子代,同是號朝鮮。

(題目旁有註:昔神人降檀木下,國人立以為主,因號檀君。時,唐堯元年戊辰也。)

要讓檀君神話走入歷史,就必須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年齡。不管是在位1500年還是1038年,都是非常荒謬的。權近在這裡想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補救措施——「傳世不知幾,歷年曾過千。」一下子把原文中的一千多年變成了若干代傳承的結果。這也就是後人認為檀君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稱呼,有若干代檀君的源起。想來權近自己也沒想到,自己的這首詩還開了如此特別的一個先河。(但是這種說法,與原文中檀君入阿斯達山為神的結局是矛盾的)

李詹的《雙梅堂篋藏文集》卷二十二《雜著》有檀君朝鮮、箕子朝鮮條,內容與《三國遺事》幾乎無二,由此可見他也是支持檀君存在的。

就這樣,檀君被寫入了正史,後世文人多稱引之。

但是很有意思的一點是,朝鮮王朝時代的通說並不是今天更著名的《三國遺事》版,而是《帝王韻記》版。究其原因,在於世宗朝權踶奉敕撰《歷代世年歌》中,採用了體例相近的《帝王韻記》作為參考——但是他把年份寫成了「享國一千四十八」(李承勛原文為「享國一千三十八」),這裡很可能是參考了權近的說法(《應制詩注》中對檀君的註解比上引的更詳細,其中就提到了「【當作「享」】年千四十八年」)。


與此同時,如何使「古朝鮮系統」(檀君、箕子、衛氏朝鮮、漢四郡、馬韓)與「三韓系統」(辰韓、新羅、王氏高麗)對接起來,也成了14-15世紀儒學者的問題。此前有「檀君以為創啟東方始基之君 , 箕聖以為東方變夷行夏之君」的說法,但是終究欠缺說服力。崔溥(1454-1504)在他的著作里提出了如下的古史模型:

楊軍《略論朝鮮古史譜系的演變》

這一模型的要點在於——一方面很好地捏合了兩個古史系統,形成了統一的朝鮮半島史;另一方面確立的檀君的地位。

17世紀,許穆(1595-1682)又提出了一個囊括範圍更大的模型。雖然這一說法遭到了很多質疑,但是它更好地將《三國遺事》的古史系統與崔溥的系統相結合,也就為更多人所接受,直到今日。(但是同志們啊,以《三國遺事》這麼個玩意為基礎的東西,可信度上......逝者為大,咱就不多說了,還是單提檀君吧)

同上


高麗王朝從沒有對檀君的祭祀活動,而朝鮮王朝建立之初,就把檀君的祭祀放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太宗元年(1392),命平壤府祭祀檀君與箕子,理由是「檀君,東方始受命之主;箕子,始興敎化之君」。太宗12年(1412),確定每年春秋遣使祭拜檀君。「受命」二字的出現,說明朝鮮王朝有意通過這種行為塑造自己的政權合法性。

究竟為什麼到了朝鮮王朝,從上到下都在將檀君視作本國歷史的一部分呢?還是出於正統性的需求。儒學家們認為,中國古代的傳說中認為堯是「受命於天」的,那麼作為「小中華」的朝鮮如果有天命的話,也應該與堯前後同時才對。這就是為什麼把檀君比附於堯而不是其他人的原因。另一方面,按照《帝王韻記》的說法,有另一個巧合——從堯到明朝建立和從檀君到朝鮮王朝建立都是3785年,這也為朝鮮「易姓革命」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據。朝鮮王朝稱自己的建立是「天地鬼神之所佑,謳歌獄訟之所歸,用集大命,化家為國」(《龍飛御天歌》序),那麼必然要為它尋找一些依據。檀君神話的出現,就是依據之一。

(喂丸待續)

下一篇,講講朝鮮王朝的學者是怎麼把檀君神話批判一番的。


本文同步更新於我的微信公眾號「直江信綱之船」,id=zhijiangchuan,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獸淵
唐朝飲食男女的素食慈心:《西遊記》美食大餐「庚申齋」又是啥
孫悟空大鬧天宮時,玉帝為何要捨近求遠請如來救駕?
西遊記里的真假美猴王,為何會有兩根金箍棒?
方法論應用:神話系統論(四)

TAG:朝鮮韓國歷史 | 神話 | 檀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