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劉鑫也是受害者

江歌被殺案已經過去整整一年了,輿論對劉鑫的吊打卻從未間斷過。原因是劉鑫在江歌被害後的將近300天里,對江歌母親的隔空喊話不聞不問、避而不見,並把江秋蓮的微信電話全部拉黑、諷刺江歌媽媽是智障。而劉鑫父母的「劉鑫沒事,咱們走!」「你女兒命短了!」這些冷血的語言,深深刺痛了江歌母親和廣大網友敏感的神經。

如果不是江秋蓮在網上曝光了劉鑫全家的私人信息,從而打擾了他們的生活,也許劉鑫一家還會繼續生活在失聯的狀態下。這在劉鑫接受《局面》欄目採訪時的「我也怕呀!」一句話,道出了她的心路歷程。

如果說,一個20來歲的女孩在經歷了兇殺現場之後,能夠在短時間內鎮定自若地從噩夢般的場景里走出來,那一定是電視劇看多了。但是,在江歌被殺後相當漫長的時間裡,劉鑫的所作所為,讓我們對幾千年凝聚起來的道德的力量產生了懷疑,尤其是通過劉鑫父母的言行,我們看到了在劉鑫身上刻下的深深烙印。這種烙印猶如橫亘在自私與良善之間的溝壑,僅僅依靠道德的力量是難以跨越的。

江歌是為劉鑫擋刀而慘死的,而兇手又是劉鑫的戀人,劉鑫自然對江歌的被殺負有道義上的責任。然而,事物的發展往往會突破我們的想像。劉鑫不但不給江歌母親以幫助以安慰,還惡語相向、切斷聯繫,甚至騰窩挪地方玩起了人間蒸發;以致社會尚存一息的人情冷暖隨風飄逝,道義良知撒落一地。

重慶市網友月似彎弓星若流矢說:「一個人溺水了,另一個人下水把他救上了船,這時候溺水者發現再多一個人船有可能沉沒,於是故作慌亂,把救命恩人踢入水中淹死。劉鑫的行為與這個恩將仇報的溺水者無異。」

濟南市網友竹林茶話說:「江歌被害,從法律上說劉鑫是無罪的;但從事件的整體看,她缺乏的是中華民族良好的道德素養!」

南昌市網友JOJO認為:「劉鑫此舉有悖人之常情,起碼的憐憫、同情與正義感都沒有;當江歌母親痛不欲生時,劉鑫基本的道義去哪了?」

民間故事《白蛇傳》講的是白素貞千年修鍊只為報答許仙對自己的救命之恩,雖說這只是一段神話故事;但是,它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是非良善的判斷。「羊有跪乳之恩」,其意就是畜生都有感恩之情,何況人乎?自古以來,中國有著豐富的感恩情懷和文化傳統;據有文字記載的三千多年間,懂得感恩、從善如流的歷史故事不勝枚舉:「知恩圖報」「投桃報李」和「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等成語,都取材於民間遵循公序良俗的故事而被千年傳唱,至今依然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而劉鑫為什麼置社會道義於不顧,選擇了以怨恨來回報別人的救命之恩?很大程度來自於她父母的影響。「上樑不正下樑歪」「上行下效」,意思都是指上面的人行為不端,下面的人也跟著做壞事,而劉鑫的父母恰恰充當了「上面」這個不光彩的角色。換句話說,劉鑫也是受害者,她栽在了自己父母的手裡。如果不是她父母平時的言傳身教和事發後近乎冷酷的言語示範,也許劉鑫不至於被淹沒在網友滔滔不竭的唾沫之下。

按照常理來說,劉鑫的父母在得知事件的真相之後,應該第一時間向江歌的母親表達善意,並全程提供幫助,這是屬於一個正常人的所為。但是,劉鑫父母護犢心切,選擇了與江歌被害案撇清關係、選擇了逃避責任,選擇了站在社會道義和公序良俗的對立面……

我細細一想,背脊忽然陣陣發涼,劉鑫是個90後,是「只生一個好」的「產物」。這樣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是被父母捧在手心裡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這一代人的普遍現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巨嬰」現象,人是長熟透了,但靈魂落後面了。讓這樣的人去面對突如其來的兇殺事件,顯然是慌不擇路、束手無策的;於是,選擇躲避、求助於父母成了唯一選項。

但是,遺憾的是她的父母沒有給劉鑫指明一條合理化解矛盾、消除誤會的路徑,而是舉家以沉默來對抗社會輿論和兇殺真相;甚至出言不遜,罵江歌媽媽是「不受可憐JB草的東西」,我至今都不明白JB草究竟是個什麼鬼?於是,網友震怒了,譴責聲猶如江河決堤,瞬間把這一家三口給沒了。也有網友直指這一家三口絕非善類,起先我並不贊同這樣的說法,後來通過事件的發酵和這一家人的消極應對,我也慢慢開始相信了。

俗話說:「環境造就人」,其意思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差不多。劉鑫的父母出生於1967年和1968年,剛好是文革如火如荼的年代,他們是伴隨著文革成長起來的一代。俗話又說:「三歲看到老」,意思是通過一個三歲兒童的行為舉止,便可以感知這孩子將來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因為,三歲之前的經歷會深刻影響他的一生;而青少年時期的成長經歷,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如果說文革時期成長起來的人註定是悲哀的一代,那一定會招惹很多人,因為在這一代人之中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分子和社會中堅力量。但是,說其中有一部分人註定是要被時代所淘汰,那是有理有據的。因為,文革時期近乎瘋狂的社會現狀確實讓一些人是非顛倒、情感缺失,甚至人性泯滅、戕害同類。他們的悲哀不僅僅表現在自身攜帶著深刻的文革印記,還在於把自私冷漠、厚顏無恥和不懂感恩、缺乏敬畏之心的基因遺傳給了下一代。

換句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中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的人格形成和對「三觀」的認知。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對劉鑫的行為緣何與正直善良、誠實信用的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也就不難理解了,原來問題的根源不在她的身上,劉鑫也是一個受害者。


推薦閱讀:

趙佶《宴山亭》:江山易覆,才情難收
永晝與夜 :序
李白出裝的順序究竟都有哪些套路?
芭比娃娃之《芭比與魔幻飛馬之旅》講述的是什麼?
逍遙遊這部小說怎樣?

TAG: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