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樂

晚上坐地鐵時,閱讀李笑來的《和時間做朋友》。他提到一個減少焦慮的辦法:在一張紙上左右兩邊分別寫上自己「有的」和「想要的」,然後比對著一點一滴去努力、踐行。我就在想我想要的是什麼呢?我想起了「孟子三樂」。「孟子三樂」原是回答什麼才是快樂的人生的。不過,獲得幸福和滿足本就是人生的終極目的嘛。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高中畢業典禮上,班主任老師提到這段話時,我只是記了下來,並沒有理解其中的真正內涵。今天當我想起這段話的時候,我一瞬間就明白了。


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

中學時候認為,父母健在、兄弟和諧,好容易啊,幸福來得太簡單。可是這句話的含義並非這麼簡單。其實這句話背後說的是,想要獲得幸福,必須得有一個完整而幸福的家庭。其首要的前提是,得有房子和女友。這就難倒了90%的年輕人,所以孟子這句話也就解釋了為什麼90%的年輕人並不幸福。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中學時候認為,這句話說的是,做到「仰起頭來看看覺得自己對天無愧,低下頭去想想覺得自己不愧於別人」就能夠獲得快樂。其實要獲得孟子說的第二層面的快樂,並不簡單。「仰不愧於天」說的是做人光明磊落、守德遵法。精深博大的哲人康德不也說到,「有兩樣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在我頭上星斗森羅的天空和在我心中的道德律令。」他說,道德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其實,要做到「仰不愧於天」,則需要實現物質的滿足、經濟的自由;而要做到「俯不怍於人」,則需要擁有社會地位和名望。為什麼這麼說呢?對於一個物質饑渴的人,很有可能為了滿足物質需求而去逾越道德;對於一個社會地位低下的人,面對比自己社會地位高的人則容易喪失自信和自尊。所以說,孟子的「二樂」其實很難獲得。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首先得是名校教師,縱使不是名校教授、學科大師,也得是重點中學的老師吧。這難度也是不言而喻吧。

推薦閱讀: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 惟士為能 怎麼理解?
孟子一生很悲慘嗎?
寫個儒家的故事
如何理解「知人論世,以意逆言,以言逆志」?舉例說明
「盡心」和「用心」的區別

TAG:孟子 | 快樂 | 人生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