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4d】查寢了,小麥們!

//本文作者:第一批艙內成員,2015級碩士高寒

//「月宮365」實驗將於5月10日結束,志願者將於5月15日出艙,倒計時修訂。

作為「月宮一號」植物艙I的「艙長」,我每天晚上的最後一項工作就是巡查,也就是「查寢」。我一聲令下,30個「寢室」的每一批小麥依次「報數」。OK,任務完成,她們繼續茁壯成長。我呢,就關艙門回去準備睡覺了。聽起來好像還挺有趣的,那今天就介紹一下,小麥們的「寢室」究竟是怎麼劃分的吧。

「月宮一號」裝置,我們叫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需要維持其長期穩定運行,像外面自然環境中到了秋天收穫,然後準備過冬,這樣肯定是不行的。也就是說艙內要一直維持四季如春的環境。那麼沒有外界的春夏秋冬四季,那小麥什麼時候收穫呢?經過我們實驗室前期不斷的實驗育種,艙內現在種植的小麥只需要70天左右即可成熟。

所以,對於小麥,我們就以70天為一個周期進行循環的種植。

首先,根據前期的實驗數據匯總,將產量除以種植面積再除以70天,摺合成每平米每天的平均產量。

然後,根據四名成員的代謝消耗,計算安排食譜,得到每天需要吃的小麥的量。

由此,可以得到平均每天需要收穫的小麥的面積,也就是每天需要新種植的小麥面積。

接著,考慮艙內種植槽的實際情況,再結合需要的勞動量與耗時,將70天總共需要種植的總面積,按批次均勻的分配到70天當中。

最後,在正式實驗開始前的啟動階段,按日程將小麥一批批種下,當第1批小麥收穫後,立即在此處播種新一批小麥,也就是第31批,由此又開始了不斷循環的過程……

全生長周期的小麥

這樣操作的一個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對於整個系統而言,其每天所處的狀態是大致相同的(每天都有成熟的小麥也有幼苗),因而也就滿足了穩定的條件。「月宮365」實驗到現在,小麥已經種植到了第190批,數量驚人。其它的所有作物也都是按照這樣的種植方式,進入了月宮大家庭之中,擔負起重要的作用。

我每天「晚點名」的時候,將30個批次小麥依次看過去,其實就好像看完了小麥的一生一般。從剛播種的幼苗逐漸長大、分櫱、拔節、抽穗、開花、灌漿、成熟,每天如此,只是她們的位置在隨著時間流逝不斷發生著變化,這無疑讓人感慨萬千。

To be continued……

推薦閱讀:

NASA 關於 EmDrive 最新論文稱人類或將進入全新能源時代,這是真的嗎?
為什麼「北京二號」遙感衛星要交給印度來發射呢?
月之暗面2
天文史上的今天:一次特殊的太空實驗,一根20公里長的金屬纜繩
如何看待 2017 年 6 月 19 日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中星 9A 衛星部分失敗?

TAG:航天 | 生物 | 小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