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儒家思想的包容性與實踐性

中國的國土面積,相當於歐洲的一洲。歐洲分裂成了許多國家,有種種不同的種族、宗教、語言文字,互相對立衝突;中國歷史上經常形成統一的國家。不同的民族,逐漸融合,各種的宗教,逐漸合流,語言文字也陸續歸於一致,這種動力的根源何在呢?我以為儒家思想的正義性包容性有極大關係。以儒家孔孟思想為正統的中國文化,使任何生活在這種環境,浸沐在這種文化氣氛的人,只覺著自己是人類的一員,忘卻了種族、宗教、鄉土、語文種種偏見。詩經小雅北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論語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中庸說:「聲明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中國所以能作到四夷向化,實在因為「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魏孝文帝宇文泰是鮮卑人,金世宗是女真人,元世祖是蒙古人,清康熙帝是滿洲人,他們的尊孔重儒,和漢族的聖帝明王一樣。他們自己先忘知是夷狄,努力向化,因而一部分中國人也就不以夷狄看他們。安南韓國日本琉球等地,立聖廟,譯讀經典,尊儒重道,決不僅是出於盲目的摹仿。一世紀以來,中國的國勢衰微很久了,日本東京的湯島聖堂,丁祭釋奠如故,斯文會漢學會等組織,聲勢依然不滅。儒家典籍的專門研究,通俗解說翻譯,年年都有新書出版。越南和南韓獨立建國以來,也都提倡孔孟學說,復活儒學傳統。可見在這些地區,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正在繼續發榮滋長,真金不怕火煉,是極明顯的事實了。更可注意的是最近三百年來,把孔孟學說介紹傳播到歐美的,不出於中國日本的儒學者,而主要由於來華傳基督教的教士。

論語翻譯成西文最早的是耶穌會的傳教士郭納爵(Costa),在一六六二年(清康熙元年)用拉丁文翻了前五篇,和大學的歐譯合名為「中國箴言」,用木板在江西建昌府印出,書面寫著「殷鐸澤郭納爵同述」,印有阿拉伯數字的頁數和漢字的篇數,是中國基督教版很少見的書。一六八七年(康熙二十六年)法國的京城巴黎印出一本拉丁文的書叫「中國哲學家孔子」,內容包括大學、中庸、論語的翻譯,並附有殷鐸澤所作的孔子傳和中國年代表。這部書是比利時籍的教士柏應理(Coudlet)受法王路易十四的命令,會同其他三個教士合編成的。歐洲人見著這部書,才知道中國儒家哲學的大略,才認識孔子是偉大的道德哲學家政治哲學家,又是卓絕的教育家。

一七一一年(康熙五十年)傳教士衛方濟又用拉丁文翻譯了一部「中華帝國經典」,裡邊收有四書、孝經、小學的譯文。論語的譯文比以前更忠實正確一些,對於歐洲思想界的影響也更大。思想家萊布尼茲、吳爾夫一流學者對於中國文化的讚揚批評,多半受了這部書的影響。這部書因為太稱讚中國哲學,曾經一度被羅馬教皇禁止過。

說到近代西文的論語,法國有顧賽芬(Couveur)神父在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譯出了四書。他在河北省河間府一帶傳天主教很久,但是主要的學術貢獻卻是把書經詩經春秋左傳禮記等書翻成了正確流暢的拉丁文和法文。英國有理雅格(James Legge)教士在十九世紀中葉就把論語翻成英文,並附有他自己的注釋說明。理雅格翻譯中國古典數量最多,流傳最廣。據說俄國的大文豪托爾斯泰的理解孔子,也還是讀了他的譯文。德文的四書翻譯出自傳教士衛禮賢(Withelm)清末民初他在青島傳教很久,大量的翻中國古典,和理雅格、顧賽芬齊名。現在一個歐美人只要會讀英法德任何一種文字,都有適當的論語譯本可念了。當然最標準的譯本,還等候最理想的人和理想的環境出現。

儒家學說的博大精深,經緯萬端,不是這篇短文所能闡揚。我想指出最有現代性的、是人生哲學,尤其是反省慎獨的人生態度。

孔子倡導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孔子的大弟子曾參著重反省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九思」「三省」都是從自己本身著想,所謂「古之學者為己。」「君子求諸己」從這種修養發展為後代的功過格。這是一種日記簿,天天記,對自己的行為言論,一項一項打記號,評分數,月終結算,年末檢討。宋朝的政治家范仲淹、文學家蘇軾、理學家張浚,人物類型雖不同,都有過這種反省日記。明朝袁了凡的功過格更有名。相傳東漢楊震以清廉正直有名,昌邑縣長王密夜裡帶著十斤黃金去賄賂他,說「深夜不會有人知道。」楊震卻回答說:「天知道,神知道,你知道,我知道,哪能說沒人知道!」楊震不是發人隱私以沽名的人,這事傳出來,恐怕也原於他的自省記事之類。

中庸上說:「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所不見乎。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屋漏是房子的西北角,最黑暗的地方。不愧屋漏和不欺暗室同樣意思,朱子解釋為「謹獨」,明儒劉念台(宗周)用「慎獨」,意思相同。劉氏解釋慎獨說:「無事此慎獨,即是存養之要。有事此慎獨,即是省察之功。獨外無理,窮此之謂窮理,而讀書以體驗之。獨外無身,修此之謂修身。而言行以踐履之,其實一事而已。知乎此謂復性之學。」又說:「本覺之覺,無所緣而覺,無所起而自覺,要之不離獨位者近是。故曰闇然而日章,闇則通微,通微則達性,達性則誠,誠則真,真則常,故君子慎獨。」照孟子說,人性本善,所以人人有清明之氣,無論處在任何時,任何地,任何環境,不失本性之善,就是超凡入聖的基礎,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初步。呂新吾分別知覺說:「知覺二字,奚啻天淵,致了知,才覺,覺了才算知,不知覺算不得知,而今說瘡痛,人人都知,惟病瘡者謂之覺。今人為善去惡不成,只是不覺,覺後便由不得不為善不去惡。」從反省慎獨養成的德性,能擇善固執,因為是內發的有根源的。反省慎獨是聖賢之道,也和歐美倡導的榮譽制度,如考試不須監場,買票不須人管等,一脈相通。

以聖賢之道教人易,以聖賢之道治身難;以聖賢之道出口易,以聖賢之道躬行難,以聖賢之道奮始易,以聖賢之道克終難。」難不難只在作不作。體認儒家思想的偉大包容性正義性,從日常生活上反省實踐。國家的現代化,是在德性上使全體國民向聖賢之道邁進。


推薦閱讀:

老子《道德經》中"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怎麼理解?老子用了類比的方法得出這一結論,不太容易理解?
孔子誅殺少正卯
在成為科舉考試指定內容之前,儒家是怎樣維持自己的地位的?
窮並快樂著|儒學辨義 論語 學而篇第一 15
規矩的守與破|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2

TAG: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