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夥伴系列十六】:語言不是唯一溝通途徑,任何行為都能夠溝通

有個重要的兒童發展事實,請務必謹記在心,那就是任何行為都能夠溝通。雖然別人鮮少注意到,語言發展遲緩兒事實上常常在進行非語言溝通。這表示孩子的任何行為,包括: 動作、姿勢、聲音和表情,都可能成為他與外界溝通的方式。大多數的孩子在會說話之前, 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用非語言的方式溝通。發展遲緩的兒童雖然比預期來得晚學會說話,但並不表示他們不會與人有非語言的溝通。

本文強調的是你和孩子需要一起做哪些事情,讓孩子會主動且願意去溝通。早在孩子習慣說話之前,他需要用各種動作、臉部表情、聲音和傳達方式去溝通,無論這些動作是否小到無法以言語形容都一樣。有些孩子的行為常讓人摸不著頭緒,他們一開始和你保持互動不是因為你說的話,而是和你互動時,因為輪替而產生的成就感,讓他們繼續互動。

語言發展遲緩兒也是可以溝通的「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不想與人溝通」,這是個普遍卻有害的迷思。我們發現當我們加入孩子的感官動作世界,而且不帶批判地去回應孩子時,大多數的孩子都喜歡這種連結方式,也願意用任何他們做得到的行為來溝通。這並不容易,有語言障礙的孩子是可以溝通的,特別是在我們接受他們用可以做到的方式溝通,而不期待他們做些不可能做到的行為時。

雖然說,語言溝通是主要的重點,在坊間研究、教育和治療計劃中,卻很少將重點放在「會說話之前的溝通」。事實上,起初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要藉助非語言的溝通與孩子發展關係。通常,這是個相當漫長的階段;我們知道有許多家長苦苦等待、逼迫催促,或僅僅只是期望他們的孩子能夠說話,然而,他們卻錯過很多可及的機會,與孩子進行非語言的溝通。

語言不是溝通唯一的途徑

通常,當大人試著叫孩子用他做不到的方式溝通時,孩子會相信自己無法與外界溝通。 大人們只想著「說話是唯一的辦法」,因此每天錯過數百個機會,去與孩子建立起說話前的溝通關係。

這些大人表現的好像是除非孩子說話,不然他們不可能樂於和孩子相處或建立關係。有一點要請家長務必了解,孩子會說話之前,就可能和家人建立起豐富且愉快的溝通關係。

家長和專家需要屏除他們認為[語言是溝通唯一途徑」的偏見,不然他們不可能與孩子建立關係,因為他們只要求以語言文字為基礎的關係,其他的都不要。有溝通障礙的兒童是活在感官和動作的世界,所以他們比較能夠把你和他們能夠做到的非語言溝通做連結,而不是將你與他們還沒準備好的語言做連結。

無法和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有非語言互動,就像是一名園丁種下了種子,卻只有在種子 發芽長出地面時,才澆水和施肥一樣。這樣做的園丁很少將植物種活,就像是忽略孩子非語言行為的大人,很難讓孩子說出幾個字。《溝通夥伴》里提到的許多家長,因為著重在孩子能夠做到的任何聲音和動作,因而得到與孩子建立起關係的回報,這樣的關係通常會延續好多年。當一個孩子早早就學著去溝通,他比較有可能會用他較晚學到的語言溝通,而不僅只是在學校或生存所需時,才使用語言。(未完待續,請等待下篇溝通實例)

學者簡介

詹姆斯·麥克唐納教授 ( James MacDonald) 明尼蘇達大學溝通障礙專業博士學位,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終身教授職位。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麥克唐納教授已開始著手親子溝通項目。最具影響力的著作是《溝通夥伴》(Communicating partners),《與你的孩子互動》(Communicate with your child),《自閉症和發育障礙》(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邊玩邊說》(Play to talk. )。

溝通夥伴 基於40年的臨床研究,指導家長逐步採用平衡、回應、配合程度、共享控制、好玩有趣等策略,首先進入孩子的世界,在日常遊戲與社交活動中,幫助任何年齡的兒童學習說話、對話、社交互動的基本技能,讓家長和孩子在遊戲與社交中促進語言發展,建立親密關係,發展積極的行為。

推薦閱讀:

突破自閉症(十一):培養孩子的互動式注意力
媽媽,那個人怎麼了——我為什麼要讓孩子接納特殊兒童
中國唐氏兒Rosie成為美國網紅,給我們的啟示!
如何干預自閉症系列講座之二:PRT和ESDM

TAG:自閉症 | ABA | 特殊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