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盤遊戲預習必讀】(二)除了創始人卡爾夫,你還需讀一讀諾伊曼

【沙盤遊戲預習必讀】(二)除了創始人卡爾夫,你還需讀一讀諾伊曼

原創 2016-09-28 Barbara A.Turner 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

諾伊曼兒童心理理論與沙盤文 | Barbara A. Turner

推薦語

諾伊曼是榮格學生中最具原創性的學者之一,《兒童:早期人格的結構與動力》是他的晚期作品,也被視為他的巔峰之作。卡爾夫的沙盤遊戲理論受到了諾伊曼的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的重要影響。學習沙盤,學習兒童,諾伊曼是一位可能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但我們不應該忽略的學者。

理論是實踐的精髓,也是實踐的眼睛。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

諾伊曼是榮格學生中最具原創性的學者之一,《兒童:早期人格的結構與動力》是他的晚期作品之一,也被視為他的巔峰之作。

榮格的著作主要關注成年個體,諾伊曼則詳細闡述了「自我-自性」關係出現之前的早期心理基礎。《兒童》一書中,諾伊曼將弗洛伊德、克萊因、列維-布留爾、皮亞傑等學者的理論與榮格內在心靈的概念框架相融合,對早期心理發展進行了詳盡論述。熟悉客體關係、自體心理學的讀者一定也可以發現它們與諾伊曼理論的相似之處。

諾伊曼的理論可以為我們理解個體早期心理發展特點、理解成年人自性化過程中的內在運作特點,以及開展沙盤遊戲工作提供有力的幫助。通常,來訪者的心理創傷會使他退回到早期階段,於是,他們需要重建心靈基礎,從而形成更健康、更健全的人格。

諾伊曼認識到,個體每一次有意識地擴展自己的覺察範圍,其心靈都會經歷一次從頭開始的發展過程。每一次內心發生轉化,自我都會消亡並重生,並且與自性建立越來越有意識的聯結。當我們考察心靈的發展過程時,我們會看到三個維度的變化:

1. 兒童心靈的最初發展;2. 心靈內部創傷與阻礙的療愈;3. 整個生命歷程中每一次有意識覺察擴展的發展

我們一起看看諾伊曼在《兒童》中提出的早期心理發展理論,並把它應用到沙盤遊戲中來。

早期心理發展的第一階段:與母親的原始關係

諾伊曼的心理發展理論建立在「自性」這一概念的基礎之上。自性是先天的,在生命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逐漸展開。自性是生命與發展的源頭,是發展的指導中心,也是生命本身的終極目標。

諾伊曼把第一階段稱為「原始關係」,卡爾夫則稱之為「母子一體性」。下面我們會交替使用這兩個術語。孩子出生後,母子一體性是一個神秘參與的過程,孩子與母親共享彼此的潛意識。孩子與母親彷彿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孩子還無法感知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這最初的安全感構成了個體今後在所有人、事之間建立情感關係的基礎。

大母神

母子一體性的關係產生於兒童的自覺察形成之前。由於前自我具有原型本質,在這個階段,嬰兒將母親視為大母神或原型母親的現實人形。

這時,兒童的體驗是一種「身體-自性」的過程,兒童通過皮膚來體驗外部世界,通過消化來感知內在世界。通過與母親不斷接觸,兒童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是一個獨立的存在。

原始關係/母子一體性關係

母子關係的質量決定了個體所有關係的質量。包括:(1)個體與他人、事物和世界的關係;(2)個體與自己心靈內在體驗的關係。

個體的自信基本上完全取決於與母親的原始關係。諾伊曼發現,由於兒童對母親的早期體驗是原型性的,所以,嬰兒也會受到其他積極的、母性原型的影響。即使有時候母子關係不那麼理想,兒童也能被諸如大樹、花園這類具有母性原型特質的事物積極影響。

如果孩子能在母子關係中體驗到愛的聯結,那麼,孩子也能把自己的能量以一種協調有序、有意義的方式投入到生活之中。穩定安全的母子關係還能幫助個體具有承受喪失或傷害的能力。

在穩定安全的母子關係中,母親充當了孩子的自性,她以一種補償的形式來調整嬰兒受到的內在、外在創傷性經歷,並且保證不讓這些消極內容主導孩子的內心體驗。以此,母親推動了孩子承受痛苦與困難的能力的成長。隨著孩子進一步長大與發展,母子分離,存在於母子之間的愛也不斷增長,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孩子抗壓、抗挫能力的發展。

如果沒有在童年早期形成這些心理能力,個體將可能遭受潛意識內容的不斷折磨。這可能導致在潛意識衝動下產生不當行為;或者,產生僵硬死板的人格結構以抵制潛意識衝動。無論哪種情況,都切斷了個體內心與外在世界的真實聯結。

早期母子一體性的缺失會對個體的自我保護以及個體成長與發展的能力帶來根本性的損傷。在這個階段,孩子以原型化的方式感知來自母親的拒絕或責備。因為孩子是通過身體來體驗自性的,所以,對身體的接納或拒絕也就等同於母親對自己的接納或拒絕。

兒童身體的疾病或不舒服(如疝氣),也可能對兒童的舒適感、安全感以及母子一體性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由於兒童尚未體驗到自己的身體與母親的身體是彼此獨立的,也許,他會將自己身體的紊亂等同於母親的缺失。

攻擊性、負罪感、自戀與心理發展

在原始關係中,當兒童感到飢餓、疼痛、恐懼,他可能變得具有攻擊性。這是一種自我防禦的手段,或者,我們可以看作「向母親傳遞自身困境的警示信號」。如果母親予以恰當回應,孩子會整合自己的攻擊性,並能夠疏導和接納自身這種有力量的感覺。在原型性體驗中,兒童感受到了大母神提供的安全感。

攻擊性也會在心理發展的新階段開始之時自然而然地出現。任何心理發展的新階段,原有的舒適感都會受到「改變」的干擾。不論是在童年早期,還是在後續成長中,改變引起的主觀體驗令人驚慌,與生命早期受環境影響所引發的感受相同。在沙盤遊戲中,關注攻擊性主題沙盤與新階段的發展之間的關係很有意義。 諾伊曼區分了彌散性的負罪感與個體正常成長轉化中短暫出現的負罪感。

彌散性的負罪感是母子一體性失調的反應。母親的缺失會導致兒童在這一階段的神話虛構式心靈體驗中將自己看作是糟糕的母親,也會導致兒童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被指責的、不正常的、令人討厭的。由於孩子在這一階段是以更高的原型性評判來體驗這些指責,所以,負罪感變得無所不在。在心靈的原型層面,孩子感受到這是來自神靈的譴責。諾伊曼的這一論述也許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包容與接納來訪者在療愈與轉化過程中這種原始關係的特質。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心靈會放棄先前高度重視的內容,轉而有意識地贊同和忠實於新的心理內容。這時會伴有負罪感和迷失的感覺,還有一種對所失去的舊的心理內容的哀悼與感傷。 在極端情況下,母子關係的嚴重失調會導致兒童產生自己根本不被人愛的主觀感受。這一生命核心基礎的缺失會調動起永不滿足的渴望,來不斷補償愛的缺失。這一缺失會產生自戀,也就是諾伊曼說的「被否定的自我」。

「被否定的自我」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願與外界接觸。這種孤立會增加個體不安全和被遺棄的主觀體驗。反過來,又會導致固執僵化、攻擊和消極的惡性循環,並與自卑、憂傷的感受交替出現。

沙盤遊戲中的母子一體性

在兒童的原型性的統覺中,體驗到舒適就像在天堂;感到到悲傷、焦慮,則彷彿置身地獄。儘管我們不能刻板地賦予沙盤中的沙具某些固定具體的意義,但是當心靈發展到母子一體性的水平時,在一開始,沙盤中通常會呈現出純凈、安寧的氛圍,充分地容納支撐著新湧現出來的心理元素。在沙盤遊戲中,母子一體性的象徵通常以田園風光的場景呈現,裡面有成對的母子,可能是動物媽媽與幼崽,也可能是人類母親與孩子。

由於發展的早期階段,嬰兒還無法區分自我與潛意識,只能通過身體來體驗一切。諾伊曼認為,對於非常年幼的孩子,所有的心理、環境因素都是神話虛構式的,並以一種滋養的象徵形式被幼兒體驗著。

母子一體性在沙盤中的特徵是餵養或滋養等象徵性主題。當我們看到沙盤中這樣的主題時,可能意味著來訪者原始的心靈正被滋養著。與實際年齡無關,當我們看到這樣的場景,可能來訪者的心靈猶如新生嬰兒般退回發展之初,他在沙盤中進入到一個完全滋養與支持性的時空。

諾伊曼認為,兒童自然的吸收與排泄的消化過程就如同是創造與轉化的過程。兒童的優勢在於,他們每天都在發生創造與轉化。轉化階段的早期,自我對現實的控制開始瓦解,來訪者會產生悲傷、焦慮,如同嬰兒發現自己的整個世界受到威脅一樣。

在沙盤中,任意階段的改變與轉化帶來的心靈內部壓力都可能導致飢餓、吞噬等象徵性內容的出現。在沙盤中,我們可能會發現吞噬性的危險,比如危險的鯊魚或怪物出現。同樣的,帶有許多吞噬性吸盤的爪子的章魚,也代表著這類威脅。在區分吞噬性吞咽與餵養滋養主題時,我們需要仔細考察所使用的沙具,以及作品中的情感。

早期心理發展的第二階段:與父母的分離

兒童接近一歲時,其心靈開始與母親的心靈分離,諾伊曼把這個階段稱作「與父母的分離」,卡爾夫則稱之為「與母親建立關係」。

這時,兒童的覺察開始轉向外部世界,渴望探索與學習。孩子的心靈不再包裹在母親的心靈之中,他們的心靈的開始把世界分化為兩極。起初,這種對立是簡單的好與壞,後來,隨著孩子變得更加成熟,這種對立變得複雜,不只是非黑即白。

早期發展階段中的女性能量、男性能量

從榮格分析心理學來看,孩子的早期經歷處在女性能量中。諾伊曼、卡爾夫把心靈的這一維度叫做「母系的」,其特點是:混沌無序、黑暗、未知,以感覺為導向,是潛意識的領域範圍。

隨著自我的發展,進化出男性能量,其特點是:清晰明確、界限分明、理性和有意識的覺察。

對整體女性能量的打破開啟了男性能量的產生。這種攪擾要麼是積極的,要麼是消極的。諾伊曼認為,孩子能夠區分它們,並且把積極的體驗歸因於好媽媽,把消極的體驗歸因於壞媽媽。隨著後來自我的發展,男性能量聚焦起來和變得清晰。但是,在母子關係中,所有的體驗都被認為來自母親。

沙盤遊戲中的與父母分離

在這個階段,新浮現的心靈成長在沙盤裡以成對的沙具出現。沙具可能是成群的一對一對,彷彿在引起對他們到來的關注。比如,路徑以兩種顏色交替排布。象徵性內容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但這個階段的心靈成長主題就是:新出現的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係。新的心理產物開始湧現和得到承認——在諮詢師的見證下,這些產物的內容與存在得到確認。

在這個階段,可能呈現出新生與成長的對立面——死亡與喪失。創傷與喪失可能會以邪惡的、拋棄子女的母親和巫女的形式呈現出來。不管怎樣,陰暗面的出現代表著對它的承認。雖然可能伴隨著深深的悲傷,但是,通過對陰暗面的認可,這些內容都成為成長與發展過程的一部分。

早期心理發展的第三階段:趨中性

在充滿愛與安全的環境下,三歲左右孩子的心靈會開始經歷一個中心化的自然過程。通過母子一體性關係,孩子心靈的整合性火花被點燃,激發著他自性的出現。諾伊曼把這個階段稱作「趨中性」,卡爾夫則稱作「自性的群集」。

隨著這一里程碑式的發展,兒童的心靈脫離母親的心靈,進入到自主整合和自性原型指引的階段中。兒童會經歷深刻的中心化內在體驗,並在主觀上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當然,在這個年齡段,兒童還沒有形成反思自身經歷的自我結構,他們對自性的主觀體驗是籠統的。

沙盤遊戲中的與父母分離

在沙盤遊戲中,心理前自我階段的發展頂點就是自性的群集。新湧現的心理品質已被充分接納、滋養和認可,並在這個階段被帶入到心靈的核心之中。對於因為早期創傷而損害了自性群集的個體,沙盤遊戲中自性的中心化可以恢復其生命的內在秩序。隨著自性的中心化,來訪者會放下一切對生命歸屬與目標的疑慮。儘管這並不意味著個體徹底開悟,但這喚醒了個體對心靈中心、核心與目標的深刻覺察,這個過程可能會被原型化地體驗為神靈的永恆存在。對自性更加有意識的覺察發展,依賴於個體對自我與自性之間關係的持續關注。

在沙盤遊戲中,自性展現並不遵循特定形式,但是,鑒於自性作為中心的原型特徵,它經常會以曼陀羅的形式出現。但是,並非所有曼陀羅都代表自性,也並非所有自性都以曼陀羅為呈現形式。卡爾夫說認為,沙盤中自性的呈現主要由其神聖的能量來體現。

我認為,沒有必要一定說什麼「是」或「不是」自性的呈現。畢竟,沙盤中的所有內容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自性的反映。由於自性是一切的源頭,當來訪者開始恢復與重整自己心靈的秩序時,即使是最嚴重的創傷與失調,也是被自性容納、把控著的。帶著這樣的覺察來抱持沙盤遊戲作品,是一種更加尊重來訪者與沙盤遊戲療法本身的態度。如果沙盤中呈現出來的內容是神聖的,那它就是神聖的;如果不是神聖的氛圍,那也是合理的內容,它也依然以自性為源頭。

卡爾夫授課時所用的個案里展示了大量的自性群集,我們不知道這是她特意挑選的,或者是她的個人特質容易吸引某一類來訪者。我和我的同事的經驗是,儘管沙盤中常常觸及自性,但是自性的群集並不常見。儘管如此,療愈與轉化還是在發生。對此,我會在關於《宇宙樹》神話的討論中進行闡述。

(北歐神話宇宙樹)

自我的發展:意識功能的形成

諾伊曼認為,當孩子還處於與好母親同為一體的時候,自我就在開始形成。慢慢地,自我成為了諾伊曼所說的「自我-自性」軸的一極。趨中性不僅為自性的中心化提供了可能,也為作為意識中心的自我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在你的沙盤遊戲諮詢實踐中

有哪些你喜歡和認為重要的理論、概念?哪些你想要感謝的學者?哪些令人振奮的的理論學習體驗?……

說來聽聽吧!(請在文章下方留言

(本文選自《沙盤遊戲療法手冊》,Barbara A. Turner著,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文字略有刪減。轉載請註明出處及轉自微信公眾號: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
推薦閱讀:

德行深遠,一如既往——John Beebe【第八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大會演講者系列】
如果你的動機只是為了能更好地了解ta能和ta走的更近,那麼所謂的佔有慾和控制欲是否存在對與錯?
為什麼自己不能控制,讓自己不哭?該怎麼控制?
為什麼我的三觀總在刷新?我是三觀未形成嗎?
我不想和人說話,不想和人接觸,總覺得自己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被排斥感,?

TAG:沙盤 | 心理分析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