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道本】二,你有三觀可毀么?

知乎的樣式太單調,所以主體放在微信公眾號了,原文鏈接:【行道?道本】三,都是正確的廢話?--從源流看道家有多牛逼

【文集目錄】

書接上文:【行道?道本】一, 什麼是「道」?究竟有沒有恆道?

上期插了一腳,評論了一下時事。下面還是回到主線:

一、立三觀

「房價高漲的可怕在於,當我以為可以憑藉自己的聰明,創造力,上進,等等自身的能力,在北京好好生活下去的時候,現實卻殘忍地告訴我,你越來越買不起房了……」

2015-2017年,網上類似這樣的言論,我看到過不下十次。私底下大家開玩笑的時候說的就更多了。然而,雖然表面上是開玩笑,大家一笑置之,但內心深處,只怕也都是真的這麼認為的吧?只怕也真的是有著某種迷茫困惑的吧?

這種迷惑,就是價值困惑,乃至價值危機。癥狀輕的,就是問出這些疑問,並對這世界抱以重重的質疑目光,也不太相信世界有什麼光明、人性有什麼光輝,所以事事都以利益來算計,以至於不知饜足而缺少感恩;重的,就會如《北愛》中的石小猛或者《名義》中的祁同偉那樣,走上極端的歧途。整個社會都有這種困惑,整個社會都有病,所以南懷瑾在《老子他說》中說道家是「葯」,這點我是贊同的。

這種價值危機,我自己也經歷過多次,只不過不是因為房子,而是在學業、就業和創業的過程中經歷的幾道大坎,差不多每七八年就脫一層皮。年輕的時候,血氣方剛的少年,遭遇過的一些社會不公,也曾經讓我有過比較極端的想法,不過有幸得到關鍵的指點,又及時讀到《道德經》這樣的道家思想,化解了身上很多戾氣,人生的境界得以有所提升,也做出了不同的人生抉擇。

(關於我經歷的這些坎及其認知、石祁這兩個人物、以及人生的幾重境界,以後有機會在《逍遙篇》中探討道家根本的精神追求的時候再專門開幾節來討論,此處先按下不表。)

而這種種困惑、種種病灶,從根上來說,就是沒有正確的「價值觀」。「讀了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因為你讀的,大多是「歪理」

而正確的「價值觀」的基礎,是正確的「世界觀」,即對「世界本質上是怎樣的?我怎樣看待和理解這個世界?」等這樣最基本的哲學問題的正確理解。

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麼樣的「價值觀」以及相匹配的「方法論」。「價值觀、人生觀」及「方法論」,其本質上則都是「方法論」,即「既然這世界已然如此,那我應該如何應對?應該看重什麼又應該捨棄什麼?我又怎樣為人處世?」。「價值觀、人生觀」只是我們以人的角度應對世界的總綱領,即「總的方法論」,畢竟,只有人才有價值取捨、人生取向問題,天地(宇宙)本身、或者說「大道」(大系統)本身,並無此取捨。

我想很多人都經歷過——自己已經很努力、很勤奮了,「聰明」的辦法也試遍了,可還是敗了折了,「終究是意難平」。就像本節開頭說的房價的問題啊、建築工收入超過大學生白領啊......諸如此類,讓很多人覺得心裡不平衡了。

其實很多人不是首先去思考自己的問題。當你在慨嘆房價不合理的時候、在心理不平衡的時候,是否想過自己的認知中是否有什麼盲區呢?與其沉浸在過去失去的十年中,是否有想過下一個十年又有什麼機會呢?...........

這社會是有很多不公和問題,但沒有問題的烏托邦是永遠也不會存在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已然如此,你又該如何選擇?祁同偉,在遭受不公正待遇的那個當口,就真的沒有別的出路了嗎?比如說,學政法的就真的只能在體制內謀官差嗎?歷史上被貶官甚至一貶到底又重新爬起來大放異彩的也有啊,遠的如王陽明的龍場、寇準的官場電梯,近的,鄧小平、褚時健.....也沒聽說靠了不光彩的手段上來呀?在跪下去的那一刻,難道不就是自己已經主動地、徹底地低頭認輸了么?那還怎麼「勝天半子」?與強暴過自己愛人的惡徒沆瀣一氣,其遭遇固然可憐,但也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啊。

其實,客觀來說,改革開放這幾十年,已經算得上是中國這一千年來難得的太平盛世了,跟歷史上那一輪輪的災劫相比,跟今天世界上那些戰亂、愚昧落後和黑暗相比,今天中國絕大多數人的「意難平」根本算不了什麼。我們種種糾結,往往只是因為我們鼠目寸光,關注點都在自己那點自私的慾望之上,而看不到整個世界的大面貌。人性可以遠比這黑暗十倍,那我們就不去尋找光明了么?如果要去尋找,我們又該如何到達?

所以我們總聽人說「毀三觀毀三觀」,那麼我就想問一句:你有三觀可毀么?你那些認知水平,真的夠格被稱為「三觀」么?

這就是「立三觀」的問題。

二、立三觀先立世界觀

當然我知道,在這個「價值多元化」時代說什麼「立三觀」,肯定讓很多人覺得「迂腐、古板、僵化、OUT......」——中學思想政治課上的東西還拿來唬人么?既然是「價值多元」,那自然是「我有我要求」,我怎麼活,關你鳥事?哪有什麼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價值標準?

所以嚴格來說,也不能說「沒有三觀」,只是沒有一個建立在堅實的事實基礎和完整的邏輯自洽上的三觀,尤其是「世界觀」。也就是說,所採納的事實,往往只是一些事實片段或者編造的故事、雞湯,也沒有思考過這些事實之間的關聯和本質,而思考的邏輯,也往往是因為A所以B的簡單線性推論,經不起細思——往往是細思極恐哈哈。

今天看到一個事情,就認為X,明天遇到另一個事情,就認為Y。今天看了《人民的名義》,就感嘆寒門再也出不了貴子,這體制太腐朽了藥丸;明天看新聞說美韓又要部署薩德,又高舉愛國主義大旗打砸韓系日系汽車;後天再看到華為P10快閃記憶體門小米售後屎一樣又要打死一切國產了...... 一個人的整個認知體系是混亂的,最後的效果也就等同於沒有認知體系。由此而得出的解釋結論,也就只可能是「歪理」,那自然是「讀再多」,也依然糊塗,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而與此相對的另一種極端,就是「狂信」,某些宗教狂或者邪教,比如二戰時期的日本的那套武士道和對天皇的愚忠,以及今天世界上某些地區的極端宗教組織。這等於完全放棄自己思考和認知的權力和義務,不加分辨全盤接受某些經不起推敲的教條。不客氣的說,GCZY乃至我D早期也有這傾向,古代的儒家士大夫,也有點這問題。

——儒家的問題,就在於只講「價值觀」而沒有對「世界觀」的深度思考,比如就是看到烏鴉哺育小崽,就「愛吾愛以及人之愛」了,看到日比月亮、雄比雌強壯,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了還要以此為依據建立人類社會的秩序了......儒家只告訴我們要遵循這規矩那規矩(禮),要有仁義之心,但對這些規矩背後的根源,既沒有想也不願多想,一句「法古之聖賢」,就算是交代了。而正因為沒有對這個世界的正確認知,就只好把這些觀念固定下來變成教條,所謂仁義禮智信,久而久之便必然僵化,反而成了道德綁架的工具、成了阻礙社會進步和思想解放的桎梏,並且由這種對意識形態的爭奪而造成的社會動蕩和災劫,史不絕書。

比如,在《道德經》中就會讀到這種對「仁義」的批判: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道德經》第十九章

但道家思想家這裡真的是在批判「仁義」、批判「智慧」、要搞反智主義嗎?如果不理解道家思想內核的基本世界觀念,那就只能照字面這麼理解,從而把儒家和道家完全對立起來——這些在後面討論「無為」的時候,會做詳細解釋。

當然這並不是說儒家所倡導的東西就是絕對的一無是處、毒害無窮,而只是說必須要了解其局限性,務必要更深入的去探究其背後真正的世界觀本源。

可見「世界觀」何其重要。只有正確的認識了這個世界,你的價值取捨才是有根基的,才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做到「萬變不離其宗」。就比方說做價值投資,在一個金錢永不眠的喧囂浮市,沒有正確的三觀,又如何能夠保持定力?大隱隱於市,不是你想隱就隱得了的。如果你對這個世界的本質都沒有基本的認識,那又憑什麼做出正確的應對和選擇呢?

而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唯二有自己的世界觀的,只有道家和心學。

孔子時的儒家,雖然稱是源於《易經》,但基本可以認為沒有什麼世界觀,而後來董仲舒的所謂「天人感應派」、宋明理學等,也就是拿了《易經》和道家的世界觀來強行解釋,也就是說先有了儒家那套價值觀,然後借用一套世界觀加以刪改後來強行適應這套價值觀,就是削足適履、捨本逐末。

至於道家思想是不是中學思想政治課上唬人的東西、是否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道家思想與「價值多元」能否兼容還是根本衝突等問題,我們徐徐展開,自然會說清楚,請多點耐心。這裡我就當是拋出問題,所謂「一個好問題勝過十個好答案」嘛。

三、道家的世界觀和宇宙觀解析

而關於道家具體說了那些世界觀,我在《非文:拆解指南》中大致列過,上一節《道本:什麼是道?》中也引述了一些《道德經》原文句子,說明整個世界包括人類社會人類行為背後都有一個根本的運動規律(道)在驅動,而沒有一個人格化的「上帝」來製造和左右,這就是一種「世界觀」,即對世界本質的一種解釋,甚至還提到了宇宙膨脹模型。當然細節我會在《無極篇》《陰陽篇》《壘土篇》中開始具體展開。

僅從世界觀當中的「宇宙觀」部分來講,其實古人對宇宙的觀察,並不是只會點「天圓地方,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蓋天說那麼簡單的,那些只是民間流傳的說法。畢竟古人也沒啥娛樂活動,到了晚上除了躲被窩裡啪啪啪,有點追求和思想的人也就只能抬頭看天上的星星了。古代欽天監也算是重要部門,在知識分子中普遍流傳的是「渾天說」、甚至更先進的「宣夜說元氣說」,而且很早就知道大地是球形的概念。前者是早期的地心說,代表人物如製造瞭望遠鏡出現之前最有效的天文觀測工具「渾天儀」的張衡、測量了經緯線(子午線)長度的一行等;後者則是更接近現代宇宙無限理論的學說,甚至提出天體是「氣」的聚集(當然古人的「氣」跟我們現代的「氣體Air」有聯繫又有區別,《無極篇》中詳論),而且這些思想出現的年代其實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有,後面大概反倒是退化了(焚書坑儒、五胡亂華、安史之亂、五代十國戰亂、蒙元屠殺、滿清文字獄等等)。幾千年前古人描繪的星圖,在現代都還有重要參考價值。

上一節中說《道德經》提到了「天地之間猶橐龠乎」的宇宙模型,其實除了《道德經》之外,其他道家著作也有大量此類的宇宙觀念——「宇宙」這個詞最早就出現於《莊子》,並且到今天其涵義也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下面逐一解析一下。先捋《道德經》,有些句子在上一節也分析過,但是現在換個角度看:

天地之間,其猶橐 [tuó]龠[yuè] 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道德經》第五章

一個簡單形象的宇宙膨脹模型。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經》第四章

這裡闡明了有一個基本規律(道)隱藏在背後持續的起作用(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中的「淵」,《說文》中說是「回水」,就是迴旋的水、旋渦,這跟大星系、星雲(如銀河、仙女座星雲等)的形象很接近,所以上篇的主題圖我就用了星系圖——太極陰陽圖其實也是一個漩渦,又有點像是一個雙星系統。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和銀河的時候,如果試著忘掉重力的感受,那不正像是站在一個無底的深淵之上么?老子時代的人是怎麼洞察到這個圖像的呢?「湛兮,似或存」中的「湛」,有「清澈、幽深」之意,形象的表達出一種透明但又無處不在的形態。

(像太極圖的雙星系統)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此處「無名」其實就是指「道」這個基本規律,即沒有形質的、無法名狀的事物,即規律先於這個宇宙而存在,宇宙從規律中產生、按照規律生髮和發展,所以這裡如果解成「無,名天地之始」這樣的斷句就不是很準確了——從第四章「似或存」和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就可以看出互相的上下文呼應。

如果解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就變成在討論有、無的關係了,但是從道家和《道德經》全文來看,「無」的狀態並不是只存在於「先天」、只存在於宇宙誕生之前,而是在整個宇宙中無處不在。當然「無」跟「無名」有密切的關係,但這裡還是理解為對「道」本身的代稱更為準確。而且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在說「道」的難以名狀的特性,即「不可名」,所以馬上肯定是說「這種無名(道)」如何如何(是天地之始),而不可能突然又跳去解釋「有、無」的定義和關係。

事實上《道德經》原文中還有多處「無名」可以理解為對「道」本身的代稱,或者說對「道」無形無質、難以名狀的特性的表述: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道德經》第三十二章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隱無名。——《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再看看其他道家著作或古代科技文獻:

天地,萬物之橐[tuó]也,宙合有橐天地。天地苴萬物,故曰萬物之橐。宙合之急,上通於天之上,下泉於地之下,外出於四海之外,合絡天地為一裹。散之至於無閑,不可名而出。是大之無外,小之無內。故曰有橐天地。——「春秋」《管子 ? 宙合》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太初。——《莊子 ? 知北游》若是者,迷惑於宇宙形累,不知太初。——《莊子 ? 列禦寇》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郭象註: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窮處。宙者有古今之長,而古今之長無極。)——《莊子 ? 庚桑楚》《屍子》曰:「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三蒼》云:四方上下為宇,宇雖有實而無定處可求也。《三蒼》云:往古來今曰宙……宙雖有增長亦不知其始末所至者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漢」《淮南子 ? 齊俗訓》湯問棘曰:「上下四方有極乎?」棘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莊子 ? 逍遙遊》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漢」張衡《靈憲》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春秋」施惠(名家,莊子朋友)漢秘書郎郗萌記先師相傳云:「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乎無所根系,故各異也。故辰極常居其所,而北斗不與眾星西沒也。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情,其無所系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不得爾也。」——《晉書 ? 天文志》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有至極邪。——《莊子 ? 逍遙遊》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列子 ? 天瑞篇》夫天,元氣也,皓然而已,無他物焉。氣發而升,精華上浮,宛轉隨流,名之曰天河,一曰云漢,眾星出焉。——「三國」楊泉《物理論》

《管子 ? 宙合》中這個「萬物之橐[tuó]」,就是《道德經》中的「橐 [tuó]龠[yuè]」。在這些著作中,明確提出了宇是空間概念、宙是時間概念,而無論空間時間都是無限的(無極、無窮、大之無外、無所至極),這已經可以說完全就是現代的宇宙認知觀念了!宇(空間)宙(時間)沒有形質,日月星辰是「氣」的聚集,並依照規律運行,甚至對於夜空之所以呈現黑色也給出了解釋(宣夜),雖然跟現代天文學會有偏差,但也已經是非常超前的理論了。《屍子》《三蒼》都是已經佚亡的典籍,因為被引用才被人知道,從而也知道這些概念形成的年代非常早遠。

有朋友也許會說,你這宇宙啊時空啊什麼地離我們日常生活也太遙遠了吧?除了扯淡的時候裝裝逼外,還能對我的人生選擇有影響?你這也太能扯了吧?

首先,既然我們是在註解《道德經》,那自然務必要解得儘可能完整,否則後面的闡述沒有根基。我上面也說了,價值觀的基礎在世界觀。

規律(道)也絕不會僅只作用於大尺度天體,她作用於一切事物,包括人類社會的群體行為、包括你每一個行動每一個念頭的產生。

而且,當你抬頭仰望星空和銀河,真的去感受到那種如臨深淵的感覺、感受這宇宙的浩瀚和無窮無盡的巨大力量,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人類的渺小,才能真正明白為什麼道家老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要「無為」、「不爭」、「不執(控制)」,反覆的強調「貴柔、守弱」——因為你會發現,面對這樣巨大的力量,其實你啥都不是、什麼都看不清、也什麼都控制不了!你以為你有錢了有權了有關係網了、把自己當棋子了,就真的可以「勝天半子」了?年輕人,too yua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呀,理想總是「勝天半子」,現實卻永遠都只不過是「天生胖子」......

因為本節也提到了儒家、心學等,所以本篇下一節我打算還是先聊聊歷史,即道家的源流,以及與其他思想流派的關係和區別。比如上面引文中的張衡、楊泉,還有(至少課本上著名的)王充等人,中學歷史課本都告訴我們人家是「唯物主義科學家」blablabla...... 其實你不知道的是人家可都是正兒八經如假包換的道家人物,這些課本上就絕口不提了,你懂的——所以啊,是時候做點正本清源的工作了!

下一節:【行道?道本】三,都是正確的廢話?--從源流看道家有多牛逼

版權聲明:《行道》為 老周來了(ID: laozhoulaila)原創系列。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轉發。轉載授權、版權合作等事宜請聯繫作者,可發郵件至:roczhou@laozhoulaile.com


推薦閱讀:

【思辯的歷史】赫拉克利特
《沉思錄Ⅱ》書摘
【西哲】古希臘城邦——共同體中的人(2)、古代印度思想、古代中國思想概述
一、乾卦及其變卦(上)《易經之變易》——柏峻峭
看山還是山

TAG:哲學 | 道德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