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一·關於邊界性原理的思考邏輯

在任意的坐標系,簡單畫一條閉合曲線,世界便被劃分成了兩部分--內與外。

對於外來說,只有這個曲線是有意義的,曲線對外展示的一切屬性雖然都源自於內的作用,但是同樣對外的屬性,內部結構至少是可能有多個解的。正如同樣的業務需求,可以使用不同的演算法實現。事實上我們從來未曾確認過一個物質的邊界,小到原子電子的程度,強烈的物質波模糊了觀測。

所以,不確定性原理的根源是,對於確定邊界內部有多少不同解的描述。無論是費曼的歷史求和還是弦論,大抵是通過數學的方法,去確認描繪觀測對象的邊界。

但是「邊界」在數學上,是無限細的線,或者說是虛構的線,這樣的邊界實際從來不存在。那就很矛盾了,物質是確定存在的而確定存在的事物卻沒有邊界?

不曾觀測時,楊氏雙縫實驗的得到的結果與觀測時得到的結果截然不同,這說明觀測行為導致的結果是,產生了一個「實實在在」的邊界。難道是觀測行為的光間接影響了物質運行的解?可是為什麼不同的觀測方式得到的解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唯獨是與不觀測的結果差距那麼大?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扯句題外話:不同的觀測行為難道不正是可以視為邊界內物質狀態的不同解嗎?一個閉合曲面上正在發生觀測,觀測行為的解有不同,但是對於被觀測者的效應是一樣的。恰有種凝視深淵而被其凝視的感覺。

大家都很容易想到,哪有什麼內外之分?只是相對而言。但是我覺得不止如此,就連時空本身也並非分得那麼明確。

接受觀測的那個物質,真的是與我們同一時空的物質?在觀測時的我們難道又是唯一的我們?

糾纏於文字遊戲沒有意義,不如換個角度。

可觀測宇宙內,熵是永恆增加的,時間也是永遠增加的。根據變換,從數學上可以推導黑洞內部,時空關係將會轉換為空時關係,無限歷史的光交織在一起,卻朝著唯一的空間方向運行跌落。

也就是在幾乎可以人為確定的黑洞視界(邊界)內,擁有同樣多的解。我們可以得到許多結論:我們的宇宙在「宇宙之外」的視角看來,遠遠沒有實際的大,正如黑洞的半徑可以任意的大小(儘管存在時間也因此變化)。我們做一個極限推理,當黑洞的視界小到普朗克常數級別一下,從物理上可以視作真正的質點時,雖然這個質點在我們眼中只會存在普朗克的時間一下,但是其內部包含的唯一一塊光,是普朗克尺度空間下所有歷史的總和。

所以假設我們能夠並進行對普朗克尺度以下空間的觀測,那麼我們什麼也看不見,因為那塊最小的黑洞存在的時間太短了--無法觀測。但是經過時空關係的變換,在那個尺度內,包含唯一空間的所有時間信息一直是存在那裡的,只是無法被外界觀測。

於是,僅僅從我們觀測者的角度來說,其實空間每一處都是確定而不同的點,內部包含了這個點所有歷史的光。

在此做出一個猜測,對於普朗克尺度外宇宙任意一點,滿足了△x*△p≥h。那麼包含了所有解的宇宙,所剩下的解就埋藏在「無一物」的普朗克尺度內空間中,滿足△x*△p≤h才對。但實際上,若從這個所謂的內部觀測外部,也是「△x*△p≥h」的形式罷了。

我們對邊界的特性有了直觀的感受,那就是△x*△p=h。這是亘古不變的。

邊界不屬於兩邊任何一邊,卻從數學上擁有一部分雙方的特性。經由邊界,空間不同的點之間交流著信息,在邊界上統一雙方的歷史對外表現記錄,而且刷新著整體的狀態,熵值加一。

回到之前的問題,楊氏干涉實驗其實可以看成是,被觀測物的歷史與觀測者並非總是統一的。當邊界被確立,我們交流並統一了歷史。就彷彿是,相對論中對了一次時鐘。

今天就寫到這裡,下回從相對論出發,繼續聊聊零熵的時空觀。

推薦閱讀:

人類為何沒有直接接受時間的器官?愛因斯坦時空四維理論 時間知覺是人腦記憶主觀衡量 動物是被困在時間裡
存在的本質(上)

TAG:宇宙 | 時空 | 量子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