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獲得自信?

建立「自信」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消解「自大」卻可以一蹴而就。

——李勝博

「自信」和「自大」的差別,本質上在於是否「自知」,也就是「是否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位置」。很多遊戲裡面的人物都設有能力值,比如有些人的能力值是70,有些人的能力值是80,通過這些數值我們就能輕易地知道這些人物的能力,但是,現實生活中的能力卻沒有那麼顯而易見。

如果一個人的實際能力值只有8,卻誤以為自己有80,那麼就會顯得自大。但是如果一個人的能力值有80,並且知道自己的能力值有80,那麼,在對比完周圍的人,並且發現自己高出一截後,就會慢慢地獲得自信。

所以,想要獲得真正的自信,基礎是「自知」。

但是,現實生活並不像遊戲那樣已經給你預設好了各種能力的緯度,可以輕鬆地去做比較。因此,「自知」其實也並不太容易,它的核心在於你需要先預設一個度量能力的標準。

這種度量標準很多時候被描述成一種抽象的能力,比如英語能力、書寫能力、計算能力、思考力、領導力……;但是相比之下,我覺得它更適合被描述成一些具體的數值:比如擁有的辭彙量、跑1000米的用時、上街找妹子搭訕的成功率……

有了標準之後,你才可以去做比較和判斷,而對於我個人而言,我的度量標準是:

完成了多少件想要完成的事情,發現並解決了多少個新問題,成功率有多少?

大多數人並沒有去設立一個原創標準的意識,對於他們而言,更常見且更輕巧的做法是採用現有的標準,比如市面上存在的各種考試:高考、數學競賽、公務員考試、GRE、Gmat、律師資格證、會計資格證,以及各種KPI的考核:銷售量、網站瀏覽量、微信公眾號閱讀量、流量日活……

但不管是原創的標準也好,還是現有的標準也好,你都可以使用,而且也是非用不可的,因為只有有了標準,你才可以了解自己在這個標準上的「能力值」有多少,進而變得「自知」。

一旦達到「自知」的狀態,那麼積累自信就會容易很多。因為你已經有了一個標準去衡量自己和他人,剩下的關於自信的積累,無非就是在這個標準下面持續不斷地努力,提高能力值罷了。

自信一方面來源於一種相對的比較,通過對比他人的能力值來了解自己的相對位置。你有80分,旁邊那個人只有50分,所以你會更自信;另一方面,自信也來源於一種絕對的能力,即你是否有經驗和信心去解決這個具體問題,如果要解決一個問題只需要75分的能力值,而你擁有80分,你就會因此變得自信。比如你會寫字,你就是會對自己能夠寫字這件事很有信心;比如你會種田,你就是會對自己能夠種田這件事很有信心。

不管是相對的位置也好,還是絕對的能力也好。為了獲得自信,不可置疑的,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那個預設的標準之上解決越來越多的新問題,並以此增加經驗和能力:自信就是在這不斷前行的過程中,從解決過的越來越多的問題的積累中,慢慢孕育出來的,它呈現的是一種面對新情景和新問題的習慣和信心。

在這個基礎上,如果你還能秉有助人為樂以及為他人創造價值的動機,那麼,它會在你行事的過程中,帶來額外的浩然正氣,讓你有一個充足的正當性去面對問題。

所以,真正的自信,應該是一種不卑不亢的狀態。因為,你首先得是一個自知的人,知道自己的標準、方向和位置,並且為之努力奮進。同時也要知道標準的多元,認可其他人和其他標準的存在,並且互相認可和尊重。

我個人的標準是「解決問題的數量」,所以,對於我個人而言,所謂「自信」,其實指的就是「相信自己可以解決多少數量的問題」,而獲得自信的途徑就是去「發現並解決更多的新問題」。

我很喜歡這個標準,因為它不像是一般的考試,可以有機會拿到滿分,達到一個頂點;把「解決問題的數量」作為標準的結果是,它的成長方向是沒有盡頭的,因為這個世界上有無窮無盡的問題存在,所以,也就無論如何讓人無法變得「自滿」起來了。

希望你也能找到自己的標準,如果還沒有,那我不介意分享自己的給你 :)


參考:

《如何知道自己在過一個怎樣的人生?》


推薦閱讀:

閑言碎語之復歸於嬰兒
閆德利事件引發的思考?
能幫助人理性思考、不偏見、不盲從的書籍有哪些?
為什麼很多東西得到了就和原來想要的不一樣了?
依託數據思考和生活

TAG:自信 | 提升自信 |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