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鳴驚人,誤傷了多少人

從小學到「一鳴驚人」的成語,指原來一般般,突然放大招,朝野盡知,一生功名利祿凈收囊中。或者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寫這篇文章時,我聯想到的是掃地僧,平時就是一個在藏經閣附近掃地的和尚,因緣際會,喬峰、蕭遠山(喬峰他爹)、慕容博(慕容復他爹)、慕容復,一個老僧人大敗四大高手,兩個是當時的雙子星座北喬峰、南慕容,另外兩個是他們的爹,武功也比他們高。這樣子,掃地僧往往也被稱為金庸所有武俠小說里武功最厲害的人之一(還有人認為是獨孤求敗)。

但是我發現,這個了解「一鳴驚人」的角度,但是旁觀者看「一鳴驚人」的角度,而不是一鳴驚人本身的角度。

我們看下「一鳴驚人」故事本身:《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震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翻譯過來就是:齊威王荒淫無度,國家危亡的時候,有個叫淳于髡的人隱喻齊威王:國中有一大鳥,三年不飛不鳴,是啥意思?齊威王答:「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齊威王大招放的6。

但是我們看下齊威王履歷:

齊威王元年(公元前356年),韓、趙、魏三國趁齊國國喪之機,出兵攻打齊國的靈丘。[2] 齊威王在平陸與趙、宋會晤。

齊威王二年(公元前355年)鄒忌借講琴理談治國方法,指出了上下一致.國家才會昌盛的道理,還勸威王不要再沉溺於灑色歌舞,要廣招人才,發展生產,操練兵馬。齊威王幡然悔悟,拜鄒忌為相。

齊威王三年(公元前354年),鄒忌被封為成侯,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省長垣縣),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沒錯,就是《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主人公鄒忌)

齊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趙國派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們商議,鄒忌反對救援,而段干朋則建議齊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縣)來疲勞魏軍,然後趁魏軍攻破邯鄲後救援趙國,這樣既救援了趙國,又同時削弱了魏、趙兩國。

齊威王六年(公元前351年),齊威王開始貪圖玩樂,不理政事。

齊威王九年(公元前348年),齊威王聽了姬妾虞姬諫言,開始勵精圖治。重用即墨大夫,烹殺佞臣阿大夫以及其他佞臣。

齊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最終敗魏於馬陵,殺魏將龐涓。(成語圍魏救趙的來源)。

齊威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33年),齊威王與魏惠王在郊外會獵。魏惠王與齊威王比寶,齊威王卻以人才比喻寶物。魏惠王慚愧,不歡而去。

齊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齊威王去世,享年59歲,其子田辟彊繼位,是為齊宣王。

仔細看,「一鳴驚人」的成語出自於齊威王六年至齊威王九年之間,沒找到具體那一年。我們能看到,「一鳴驚人」前這齊威王就能拜平明鄒忌為相,就能納諫。「一鳴驚人」直接把逆臣煮了,後認人才為寶,圍魏救趙殺龐涓,本來就不是一般人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別沒事瞎想放大招,要來個一鳴驚人。平時踏踏實實積累,成就一點一點來,可能中間累了,歡淫無度幾年,事後還能博得「一鳴驚人」的美名。

推薦閱讀:

有哪些比較不為人知的成語?
三國時期有哪些歷史典故成為了現在的成語?
即來自寓言故事,又含有動物名稱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勤奮好學」的成語有哪些?典故是什麼?
原來這些成語都藏在絕美的詩句里~

TAG:成語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