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子取名《春秋》說起

第一次看到《春秋》是在讀三國時,關羽兵敗徐州,寄居曹操之下,夜讀《春秋》。人在絕境之中,心性難免沉澱下來,可想而知,《春秋》絕不是等閑之書。多年以後在美劇里看到揣著圖書館借書卡的黑幫老大,不禁又讓人想起關羽夜讀《春秋》的剛柔相濟。《春秋》是孔子編撰的關於魯國的史書。原本微言大義,散遺已久,現今流傳的多是後人的注傳,比較有名的有《左氏春秋傳》和《公羊春秋傳》。《春秋》得其名是因為商代和西周時,一年只有春、秋二時,而無冬、夏,因此古人稱年為「春秋」。作為編年體史書,如此是再恰當不過。其後後人有多部著作以春秋為名,如《呂氏春秋》,《晏子春秋》。

以上為背景,本文是想分享一下孔子qu名《春秋》的更深一層的用意,為什麼春秋一詞如此被廣泛接受,以致我們用春秋時代來囊括東周波瀾壯闊的四百年。開門見山,簡言之,春秋意喻用天道闡述人道,從而達到天人合一。

所謂天道,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解釋。在此,可以把它理解成自然規律,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鳥蟲魚,四季氣候。 在夏商周這樣的農耕時代,這樣的自然規律知識非常重要,並已有一定的積累。比如神農嘗百草,大禹治水這樣的典故,其代表是伏羲的先天八卦,分別對應天、地、水、火、雷、風、山、澤。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的發展,人道越來越被重視。所謂人道就是人文科學和社會規律。古人研究人道的方法一開始是從天道出發,因為人是從自然中進化而來的,把對天道的感悟引用到人與社會中的問題上來。從天道推演人道的重要人物是周文王。周文王幽而演周易,以先天八卦為基礎導出後天六十四卦(讀者在此大概能體會所謂先天與後天的區別了吧,不是如武俠小說里講的)。周易的顯著特點是以天象為始,而終結於人道;比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履霜堅冰至;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現在把時間推進到本文的主角孔子的時代。別的不講,孔子與伏羲,周文王並列為易學三聖,孔子是怎樣繼承易學,並把它推到新的高度呢?易學的本質是什麼呢?

《說文解字》中講,易由蜥蜴而得名,蜥蜴能夠變色,所以易指代變化;又有日月為易,象徵陰陽。易學就是從變化中找出不變的規律。所以作者斷言:易學的核心就是常變之道。同時,上文說易經是從天道推演人道,那麼常變之道是不是也是天道的核心呢?答案是肯定的。

明代王廷相有言:「仁者與物貫通而無間者也。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天地之仁也。」

現代科學用進化論來解釋萬物並育道並行,其中缺一不可的兩個關鍵是遺傳和變異。古人感悟天道,沒有進化論的理論,但冥冥之中體會到天地孕育教化萬物之仁。對天地之仁的理解諸子百家各有側重,而孔子繼承周文王,把天地之仁抽象成「常變」兩個字。萬物從孕育,生長,到成熟,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但如果這環境一成不變,則不光沒有了萬物的多樣性,而且一旦有個突變來臨,所有物種都面臨滅頂之災;五千萬年前恐龍過於重於常,而忘了變,雖然能稱霸一時,但氣候巨變來臨,就迅速滅絕了。

如上所述,常變是天道的核心,那麼它最顯著的表現是什麼?沒有比年復一年的四季變化能更好體現這一點。孔子把編撰的史書定名為《春秋》就是表達要用天道中的常變之道來引領人道的研究。

孔子的著作相當多,為什麼要拿《春秋》與《周易》相提並論?這兩本書同被列為儒家五經之中。把兩者相提並論的古人有很多,《文中子》曰:「九師興而易道微,三傳作而春秋散」。《小窗幽記》 「讀春秋,在人事上見天理;讀周易,在天理上見人事」。至此,想必讀者已經明白為何孔子這個儒家的開創者會被列在周文王之後,成為易學三聖之一;因為孔子根本就是從易學到儒學的繼往開來的人物。

最後,孔子是怎樣用常變之道來匡扶人道的呢?無論對於個人還是社會,常和變都需要是一個平衡;常多則難免安逸而少進取;變多則難免艱難而多憔悴。春秋戰國無疑是個變革佔主導的時期;周朝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社會上政治經濟和文化都進入一個突然加速,蓬勃發展的階段;然而百姓生活流離失所,命如草芥。針對這種變強於常的情況,孔子提出以克己復禮來達到「仁」。簡單地講,』禮』就是西周的規章制度,社會風俗。有人可能會對「復禮」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在抱殘守缺,也根本行不通。「春不見其生而日長,秋不見其殺而日枯,漸之義也「。孔子並不是反對變革,而是主張變革的度要以民眾能夠生存為底線。孔子這種變與常平衡的主張在儒家的著作《中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闡述。

總而言之,春秋代表天地之仁,以《春秋》為名的史書就是要把天道用到人道上去,其核心內容就是常變之道,此後儒家發展有不少都以此為基礎。

以上是作者讀書的一點心得,學識淺薄,難免有與前人雷同,無妨,分享一下,權當拋磚引玉。


推薦閱讀:

TAG:儒學 | 孔子 | 周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