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類文明起源於中國野生小米時代

幾乎在與蒙文通發表《古史甄微》的同時,另一種革命性的歷史範式也在中國出現了,就是所謂的文明西來說。這一學說認為,中國文明並非產生在中國本土,而是從西亞傳過來的。其依據則是,首次在河南澠池仰韶村所發現的彩陶。而發現人則是一個業餘考古職業找礦的瑞典地質學家,名叫安特生。

這種彩陶文化後來被命名為仰韶文化,而仰韶村也是中國考古學的起點,安特生則是中國考古學第一人。這是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的事。

儘管,整體上說中國文化源自西亞,是安特生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無知的結果,但是,這一說法也並非百分之百錯誤,因為,中國彩陶和西亞彩陶之間的確存在很高的相似性。這意味著至少在彩陶時期,中國文明和西亞文明之間存在密切的交往和聯繫,發生過互動。事實上,中國和西亞的彩陶在出現和消失時間上也是高度一致的,同時興起於大約8000年前,又同時消失於大約4000年前。

隨著考古學的深入和考古資料的豐富,關於中國文明有兩點越來越明確。一是,中國文明不僅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獨立產生的,而且很可能文明在中國出現的時間,遠遠早於文明在西亞出現的時間。從始源意義上,不是西亞影響了中國,而是相反,中國影響了西亞;二是,中國文明和西亞文明之間,在五六千年前,甚至八九千年前,就開始持續發生周期性的交流和影響。

考古資料顯示,一些重要文明要素,在中國的出現遠比西亞早。譬如,陶器在中國出現於20000年前,而西亞的陶器則出現於9000年前左右,比中國足足晚了10000多年。事實上,也很難說,陶器在西亞是獨立出現的,更有可能是從中國傳播過去。

比較有意思的是,正是在陶器上的10000多年的差距,導致中國的西方之間在食品加工方式上出現重大差異,這種差異至今依然很明顯。陶器的主要作用是炊具,即陶鍋,用於蒸煮、煎炒食品。20000年前,陶器就在中國出現,意味著在農業出現的100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用鍋做飯了。中國人是先學會的用鍋做飯,後學會的種地。而在西亞,陶器則是出現在農業出現之後,此時他們已經習慣於無鍋的食品加工範式,即燒烤。因此,中國對小麥的主要食用方式,是用鍋蒸饅頭、煮麵條,而西方則是不用鍋的烤麵包。同時,陶器也很方面用來燒開水,中國人因此也很早就認識到和開水的好處,養成的喝開水的習慣。而西方卻一直習慣於喝冷水。

現代對文明的起源存在的一個流行的誤解是,認為是文明起源於農業,由農業所孕育,還說什麼中國文明是農耕文明。但是,中國的傳統觀念和傳統文獻記載卻是,文明起源於伏羲時代,伏羲時代又在神農時代之前,而神農則是開始有農業的時代,這就是意味著中國的文明起源於農業之前。現代人卻想當然地認為這樣的記載不可信。但考古學卻越來越證明,人類文明形成時期的確是在農業之前。更準確地說,是在農業之前的野生穀物採集時代。

農業大概出現在10000年之前,最初的農業主要由三種作物所構成,分別是西亞新月地帶的小麥,中國南方的大米,中國北方的小米。但是,在正式人工種植這些作物很早之前,這些地區的人們就開始憑藉採集野生的而過上比較穩定,甚至富足的生活了。正式憑藉採集野生穀物所帶來的穩定和富足,孕育了文明。中國的很多先秦文獻都對這種無需耕種勞作而幸福滿足的時代進行了清晰的記載。

《韓非子五蠹》明確指出:「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焉」。《莊子馬蹄》說:「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顯然是對不耕而足食美好狀態的具體描述。

同時,在中國傳統經典中,文明與蠻夷的重要區分就是「粒食」與否。《禮記王制》:「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粒食」就是以穀物為實。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以穀物為實,與農業並不等同。在上古時期,沒有農業,依靠採集野生穀物,同樣可以粒食。而傳統文獻僅僅是把是否粒食作為區分文明與否的標準,而非是否有農業。這也暗含著對採集野生那段歷史的記憶。

有一個間接手段,可以判斷人們開始採集和食用野生穀物的時間,就是加工野生穀物的工具。中國文明中最典型的加工野生穀物的工具是石磨盤、石磨棒,目前中國所出土的最早的石磨棒已經可以追溯至25000年前,比陶器還要早5000年,更比西亞的野生小麥加工工具石臼早10000年。中國北方出土,顯然是用來加工野生穀子。這意味著,中國北方是全球範圍內最先開始採集和食用野生穀物的地方,是最先進入「粒食」時代的地方,比西亞要早10000年,比中國南方要早5000年。

如果說,文明是起源於「粒食」時代,那麼人類文明就是起源於中國北方。從始源和根本上來說,中國文明是小米文明,而非大米文明,而且是採集式小米文明,而非農耕式小米文明。採集式小米文明不僅是中國文明的起源,也是人類文明的起源。

「粒食」是人類進入文明的經濟基礎,但是,人類文明化的更核心表現,並表現在外在的經濟基礎上,而是表現在個體的人的內部,以及由個體的人所組成的社會的內部。個體的人進入文明狀態的標誌是實現心性的獨立和自由,而社會進入文明狀態的標誌則是建立一種公平有序的制度。更簡單來說,個體文明化的標誌在內在心性,而社會文明化的標誌則在內在的制度。

說人類文明產生在中國北方的野生小米採集時代,不僅僅是因為此時的中國北方最先在全球範圍進入「粒食時代」,而且,也是在中國北方最先在全球範圍實現個體的心性獨立,最先在全球範圍內出現公平有序的社會制度。個體實現心性獨立的標誌是易經的出現,而社會形成公平制度的標誌則是契約的出現,更準確地說,是結繩這種最原始形態的契約的出現。

有充分證據可以證明,易經和結繩都是產生在野生小米採集時代,具體證據在接下來的章節再詳細給出。在開頭我們已經指出,易經和契約是中國文明的兩大始源性元素,是中國文明的雙分子螺旋結構。現在,要說的是,易經和契約不僅是中國文明的始源性要素,是中國文明的雙分子螺旋,而且是整個人類文明的始源性要素,是整個人類的雙分子螺旋。

目前可以明確地識別,源自中國的八卦符號和結繩符號,早在9000年前就已經突然在西亞文明中出現,具體是位處土耳其南部的恰塔爾遺址。1000年後,八卦和結繩符號再次突然在一個西亞新興文化出現,就是位於兩河流域北部邊緣的薩馬拉文化。該文化顯然是從東方遷移至此,並且整體上與中國文明有很大的相似性。

5500前左右,中西文明交流的特徵出現兩大變化。第一個變化是,相對於之前,中西交流的頻率在加快,500年左右一個周期,500年左右就發生一次明顯的大規模交流。隨著這種周期性的交流和影響,中西方的社會也都相應出現同步的周期性的變革,表現為文化的興衰迭代,和再後來的朝代的興衰迭代。

在中國文明中,之所以會出現龍山文化對仰韶文化的更替,之所以會出現夏商周的朝代更迭,並非僅僅是內部矛盾和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更是周期性的西方文化衝擊的結果。文明交流所帶來的衝擊是雙向的,在中國發生文化和朝代更迭的同時,古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也高度同步地同樣發生文化和朝代的更迭。

不過,儘管文明的交流對中國和西方文明產生同步的雙向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卻是不對稱的,整體而言,西方文明所產生的變化大,而中國文明所產生的變化小,西方文明在不斷地階梯式的跳躍式的「進步」,而中國文明則是不斷地回歸自我的周期性循環。

突出的表現是,中國有文化的迭代和朝代的輪迴,但是,卻無文明的消失,中國文明一直連續性地存在,而且是周期性復興地存在。但西方文明卻不斷地出現文明的消亡,整個西方文明的發展過程整體上是一個舊文明不斷消亡,而新文明不斷產生的過程。

譬如,古兩河古埃及文明消失了,波斯文明、希臘文明,及猶太一神教文明起而代之;希臘文明、波斯文明後來也消失了,基督教、伊斯蘭教文明起而代之;最後是所謂的現代文明的興起,對基督教文明又意欲取而代之。

而中國則完全另外一種情形,儘管上萬年以來,在周期性遭遇西方文明的衝擊,也在不斷地變革,但是中國文明一直持續存在,只有興衰,而無消亡。中國只有文化級別、朝代級別的變化,而無文明級別的變化。在文明之處所形成的易經,當下的人們依然在學習者傳承者,依然處於中國文化之深層,之核心。在文明之處所形成的契約精神,也依然象易經一樣位處中國文明的最底層,決定著當前的社會制度,決定著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形態。

儘管在形式上,契約較之易經變化的非常大,甚至以致對契約的兩種原始形態,結繩和契約已經失去歷史記憶。但是這更多只是形式上的變化,從實質和內涵來說,以誠信和道義為核心的契約精神,卻通過學術的方式很好地被傳承下來,或通過經濟和政治形態被傳承了下來。契約精神早已內化於中國的經濟形態、政治形態以及學術形態之中。就契約本身而言,則是被更便捷、信息更豐富的新的形態所替代,從紙質的文書化的契約,到現在甚至電子化的契約。

在中國文明的衝擊下,西方文明的整體歷史演進,之所以表現為一個舊文明不斷滅亡,和新文明不斷興起的間斷過程,原因在於,人類文明的兩大核心的要素是在中國始源的。這兩大核心要素是心性獨立和契約,具體就是易經和結繩、書契。所謂的文明,事實上就是個人的心性化,社會的契約化。

這實際上就意味著,所謂的西方文明,由於缺乏心性因素和契約因素,或者心性程度和契約程度不高,實際上是不文明的。在中國文明面前,西方文明並稱其不上文明,而只是「蠻夷」。儘管,至少自9000年前開始,西方世界就周期性接受中國的影響,而周期性地心性化、契約化,但是,直至今天西方世界中最為「發達」的現代文明,其個人都依然沒有實現真正的心性獨立和心性自由,其社會依然沒有實現真正的契約化。也就是說,即便是不斷進步9000年,作為9000年來進步和積累的結果,現代文明並未達到中國文明的初始狀態。

如果將中國文明的歷史演進路徑和西方文明的演進路徑,繪製同一個坐標系內,那麼中國歷史的演進曲線就是一條在橫軸下方周期性來回震動的折線,而西方文明的歷史演進曲線則是一條自下而上,不斷朝向橫軸周期性階梯上升的折線,儘管不斷地接近,但至今依然在橫軸以下,距離相交依然有相當距離。


推薦閱讀:

—和— —與《易經》
天下:多樣的文明
城市印象-里斯本:天涯海角,勇士等閑
為什麼數千年來,亞歐文明一直碾壓其他大陸
科技會是文明最後的見證者嗎?

TAG:人類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