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知識變現是否與中國人對知識的認知相違背?

我想這個問題其實要問的是知識變現是否與中國人傳統意義上對知識的認知相違背,那麼先來說說中國人傳統意義上對知識的認知是什麼:

  1. 知識絕大部分是功利性的;
  2. 知識必須是體系化的;
  3. 知識傳播必須通過傳統的方式,比如當面的教學等方式進行;
  4. 知識傳播者的背景必須具有學院背景或者專業資質。

然而,隨著社會形態的不斷變化,物質生活的提高,以及互聯網開始真正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對於知識的認知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除了對功利性知識進行消費,人們也開始追求非功利性知識的消費,比如關於個人愛好方面的知識(如何做功夫茶)、關於提升生活品質方面的知識(生活整理術)。以前說到學習就會想到在教室里或者一個固定的場所集中性的學習書本的系統知識,然而現在我們更願意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收聽收看一些知識點。我們曾經覺得學習一定要面對面的和老師在一起,然而現在更願意利用拿出手機看一段文字或者一段視頻,甚至是看一段直播來進行學習。最後,儘管一直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然而一直以來我們真正稱為老師的,一定是屬於某個高校或者教育機構。現代的人們卻正在非常好的踐行了這句古語,我們開始習慣各行各業的人,擁有各種知識和技能的人成為老師。

而知識變現在踐行著什麼?如今我們看到有越來越多的知識變現產品出現,比如像喜馬拉雅,得到,淘淘課,這些產品讓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老師,傳授的知識除了傳統認知上的體系化、功利性的知識,也有非功利性的知識。老師們既包括擁有專業教育資質的傳統型老師,也有實踐出真知的行家們;有體系化的理論知識,也有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實操性很強的乾貨;並且移動端的載體方式更加迎合現代人的學習需求。所以知識變現是越來越符合中國人對於知識的認知,越來越符合整個社會對於知識的尊重。


推薦閱讀:

霍金預言:2600年後人類消失,而地球將變成火球
男權社會的科學依據
說說民國文人那些任性的婚姻
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讀後感

TAG:社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