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明星自殺想到的:活著真有那麼難么?

不一樣的視野 | 觸摸到靈魂的深度

原創文章 | 作者:九羊,來源:九羊(ID: cibeiforever)

2017年,娛樂圈又有一大波明星自殺身亡。基於保守估計,自殺已經是21世紀排第五位的人類死亡原因。

據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所發表的數據,世上每40秒就有一個人結束自己的生命,每年有超過80萬人自殺。就中國而言,自殺是15歲至34歲的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自殺是一件讓人悲傷的事情,相對於普通人的自殺,明星的自殺更為引人注目。

盤點那些自殺的明星們,張國榮、翁美玲、筠子、陳寶蓮、任喬梁、鄭多彬……作為藝人,他們就像煙花一樣光鮮亮麗,在贏得人們欣賞的同時,卻又失去被了解的機會。年輕的他們,為何要如此薄待生命呢?

談到自殺,很多人會認為這種行為是自私、任性、甚至是不道德的。人們認為那些人自殺就是為了死,卻忽略了他們的初衷是什麼。

現實是那些想要自殺的人並不是在為死找原因,而是在找尋一種能讓痛苦停止的方法。

痛苦、沮喪、孤獨以及無助會讓人們絕望,這種情緒會戰勝對幸福的記憶,人們所做的一切都被這種消極所感染,認為一切都不會變得幸福了,不相信情況會變好。在其他人眼中那些需要活下去的理由,他們卻覺得沒有任何值得留戀。這個時候,自殺似乎是解脫的方法。

然而,自殺真的是解脫的辦法么?

自殺並不能結束苦痛,只能結束生命。它不會讓真正解脫,反而會帶來很多苦痛,這些苦痛被留給了活著的人。許多自殺的人相信沒有人會想念他們,又或者相信其他人會因為他們的離去而減輕痛苦。可如果問那些因為心愛的人自殺而失去他們的人,你就會知道這種想法有多麼的不對。

研究表示,每一例自殺案會至少給六個人帶來嚴重傷害。可見自殺並不是一件一了百了的事情。

在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會有情緒陷於沮喪和孤獨中的體驗。有的人很快就能走出來,而有的人,卻擊退不了負面情緒的牽引,從而產生想去死的衝動。

曾萌生自殺想法的人不在少數,但其中大部分人最終會打消念頭,繼續過活。

張惠妹、張家輝、陳坤、鄭秀文、楊坤、崔永元等都最終成功克服情緒的病症,走出陰霾。可見坦然接受、重視病情、採取行動、配合治療,很快就能恢復陽光的情緒,從扭曲的思想中走出來。

眾所周知,崔永元曾得過嚴重的抑鬱症,走出來後的他廣而告之地表示:不要怕大家知道患了抑鬱症,這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病。但是一是承認有病,二是尋個好大夫,三是配合治療,四是防止複發。在他看來,治療抑鬱症與治療其他病無異,都得治。它只是一個常見的小毛病,但得重視它。

憑藉毅力,楊坤成「抗抑鬱」形象大使;不再苛求自己,周華健走出抑鬱歲月;用文字、繪畫和公益成為了鄭秀文抗病良藥。

鄭秀文說,「當你越過苦難,當你回望,你往往會在當中找到那口非常值得的甘甜。在這場試煉里,我所得到的,遠比所受的痛苦更值得記住;對於苦難,我有種嶄新的體會。」而經歷的那場憂鬱,讓她覺得更是「值得」。

若我們的思想出現了偏差,請一定要記住,我們要常懷赤子之心,接受我們的想法並不是我們的全部,而只是一部分。不對它們做出任何評判,坦然接受自己的真實面目,認識並理解你的情緒,降低情緒對我們的殺傷力, 增加積極情緒事件,增加對當下情緒的覺察。胸懷坦蕩和平靜,自我信任,自我關愛。 根據想要的生活方式去行動,減少情緒崩潰,去做有助於穩定情緒,改善情緒的事情。

眾多成功的例子在鼓勵我們,善待自己,做自己命運的主宰,不被情緒所左右,人人都能走出陰霾,重回快樂積極的人生路。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作者簡介 | 九羊,自由撰稿人,素食愛好者,外型端正、思想端正、靈魂更加端正


推薦閱讀:

20161206 請悲憫地對待那顆年輕絕望的心
自殺干預案例分析(第一部分)
幾個搜索引擎對於關鍵詞"自殺"的響應截圖
絕望中,要如何自救?

TAG:自殺干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