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世界已經進入積木式創新時代 中國製造的大機會來臨

王煜全

海銀資本合伙人

投資階段:早期與成長期

投資領域:信息技術與服務、出海硬體投資

代表案例:XCOR、Terrafugia、Witricity、1366 Technology、Anglelist

PayPal創始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資者Peter Thiel在《從0到1》這本書中表達了如何通過不斷試錯,發明新模式和新產品的過程。

但海銀資本合伙人王煜全對此有不同解讀,他認為很多技術公司的發展立足於新技術從0到1很容易,但從1到N卻很難,這是因為他們缺乏必要的人力與基礎設施支持,而在王煜全看來,這正是中國企業加入全球經濟創新的重要一環。

在創投圈,王煜全是一個很獨特的人,他喜歡投資美國的科技創新企業,每年幾乎有一半時間在美國,今年在美國已經投了十幾個項目,希望年內投資項目能達到30多個。

今天金牌顧問就帶大家一起聽一聽,海銀資本合伙人王煜全結合多年的海外投資經驗與分享,還有他對中國企業如何進行創新性轉型的建議,以及未來海外投資的重點是什麼。

一、出海投資,科技創新未來趨勢

1.未來的科技創新屬於小公司

王煜全指出,美國的創業,正在向技術型公司轉變,這類公司的特點是:

l 研發周期很長,一般要5-8年才能見成果。

l 資金需求大,一般要先燒掉幾千萬美元。

l 技術壁壘高。一般這種公司將最新科研成果商業化成功後,因為有專利和技術壁壘,會迅速長大。

同時,技術型創業公司還呈現出另一個新趨勢:大量小公司崛起。

這些小創業公司的特點是,通過將高校科技產業化,在擁有了自己的單項優勢後,再以開放式創新的方式外包協作其他單項優勢模塊,從而使得這些小公司幾乎掌握了美國大部分的先進科技。

王煜全向我們列舉了一組數據,1981年前後,大於25000人的美國大公司研發費用佔到了全美產業研發費用70%,不到1000人的公司研發費用佔比還不到5%。

然而,自2000年以來,不到500人小公司支出的研發費用已佔到全美整體研發費用20%以上,大公司佔比同時縮小至35%。

「還有一個現象是,世界500強科技企業,越來越熱衷於通過公司併購來積累核心專利技術,而不是自己來研發,部分公司甚至關閉了研究院。」王煜全揭示了美國企業在研發方面的變化。

「現在美國的創業公司,那些連續創業者們,非常擅長和高校的研究界結合,從高校的教授那裡吸取到最新的科研成果。」

接著王煜全還舉了一個不太為人知的實例:「就像喬布斯並不是個科學家,但他有很好的判斷,他知道用戶要什麼,比如他做ipod,當時這個產品採用的科技成果是『高密度存儲』,是日本人做出來的,但那些做科研人員並不知道如何把這個技術產品化。於是喬布斯運用這個技術,將其批量生產,最終做出了革命性的產品。」

王煜全認為,現在美國各大高校,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斯坦福和MIT的技術很強,計算機方面卡內基·梅隆很強,環保方面最強的可能是猶他州,所以鹽湖城會有很多不錯的環保公司。

王煜全指出,中國天天喊矽谷,矽谷在中國人眼裡面被神話了。但中國真正理解矽谷沒有幾個人。事實上,不是矽谷在創新,而是美國在創新,不是互聯網在引導,而是從高校拿出來,由創業者,企業家們從高校拿出來高科技作為創業的推動者。

「美國很多初創公司和企業家們獨具慧眼,他們知道什麼樣的科技擁有未來,知道如何將實驗室里的研究成果轉化成產品,也知道如何批量製造、將產品推向市場。而大學的教授們則更精通如何研究出最好的科技成果,企業家和教授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這才是企業創新之道。」

王煜全對美國這種企業與大學的合作模式非常推崇,他認為,很多這樣的企業、這樣的高校加在一起,再配合金融體系的高效運轉,共同形成了美國科技創新的生態體系。

在王煜全看來,中國高校的基礎科研與國外有著大量協同合作,它們與世界前沿科技與技術差距真的並不大了。但在產品轉化上卻遠遠落後於美國,新銳企業的產品轉化經驗仍然不夠。

2.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

「中國企業怎麼走出去,我認為要遵循三條:投資先行,企業主導,政府支持。而中國投資人走出去,則要避免三大誤區:往矽谷扎堆、由華人組織項目、主要看互聯網領域。」這是王煜全為中國企業及中國投資人開出的藥方。

王煜全還表示千萬不要迷信矽谷,世人都推崇的「模式創新」的矽谷,其風險投資數額其實只佔美國的20%,美國真正的主流是遍及各州的高科技企業。中國企業和投資者可以放眼更廣闊的地域,通過熟悉美國的商業規則,依靠他們不具備的製造業優勢,和他們進行緊密合作。

二、以科技為武器的積木式創

1.什麼是積木式創新

王煜全有一個很獨家的理論——「積木式創新」,他的投資也會十分看重企業是否具有「積木」式的整合能力。

什麼是「積木式創新」理論?

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創業企業有一個創新長板,像搭積木一樣,把其他公司的長板整合起來,這個模式以企業家為核心,外部協作資源像積木一樣即插即用,缺什麼就找外面的人來合作什麼。

王煜全甚至認為,以跨國企業為象徵的舊經濟形態已經過去,積木式創新的新經濟形態已經來臨。

喬布斯就是「積木式創新」的典型,以科技為武器,整合出iPod、iPhone這樣的改變時代的產品。

美國的創業公司,是眾多即拆即用的積木。比如,一家幾十人的公司,就能開發太空梭,就是以科研為導向,把各種「積木公司」的技術整合起來,轉化為產品。

而中國,專業分工很弱,一家公司什麼都要自己做,部門越來越多,人越招越多,公司越來越臃腫。「中移動,10億用戶,10萬員工;而Facebook,10億用戶,3000員工。」王煜全經常這樣說。

王煜全認為,當下的創新更像是在一個緊密結合的社會網路中,不同專長的人在一起的協作。

「基於這種理解,我認為創新就是高效協作,高效協作的前提就是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優勢。這些長板優勢能夠高度地協同,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王煜全說,「到處正在發生的創新應該是一群有能力的人高度的協同。中國企業應當要參與其中。」

2.美國的三

在全球競爭中,誰也無法迴避美國這個強大對手,但王煜全認為,從科技實力,到產品轉化,到量產再到全球化,在這幾個環節中,美國是「三缺一」的局面:先進的科技產品在高校里,產品轉化有企業家與科學家積極的合作,但是,它們最缺的就是大規模製造能力,缺的正是中國。

現實中可以看到的是,作為美國創新主體的中小高科技企業在井噴式發展的同時,也遭遇了批量生產能力不足、融資能力有限的瓶頸。

「用最先進的技術實現0到1比較容易,但從1到100萬、1000萬,不僅需要技術上的提升,更需要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和投資。研究和研發是兩碼事,一個科技成果要成功轉化成產品,中間還需要很多環節。」王煜全如是說。

所以,王煜全指出,在全球積木式創新這個新經濟形態下,從技術到產品的轉化階段,中國製造有能力扮演重要角色。

「中國還不具備完整構建開放創新產業鏈的能力,所以首先要成為全球開放創新生態中的一塊長板,做創新生態的協同者。」王煜全說。

3.為什麼中國製造有個能力?

王煜全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的製造業和日、德的製造業有著本質區別。

「我們過去有太多的妄自菲薄,自嘲中國在全球產業鏈里的角色只是簡單的來料加工。但我認為我們絕對有著自己的獨特能力。」王煜全說,「中國製造業有它獨特的優勢:大規模、複雜產品的開放製造體系,以及產業集群。」 這三個優勢美國有3萬家世界一流的企業都需要,這是美國的一個新趨勢。大量矽谷的企業是這樣的企業,電子、醫療器械、機器人都需要硬體,很多都是這種類型的。但不止是在矽谷,全美都有這樣的企業。

「德國人喊的工業4.0概念,我認為是他們的陰謀,他們製造了這個概念,尤其把它賣給了特別喜歡概念的中國人。日本、德國的機器人是一樣的,追求加工的精確可控度,但前提是:專家操控、平台是封閉的。也就是我建立一個標準化的系統,外面的公司可以到我這來,把它的創新拿給我,讓我來生產,但東西歸我了。德國人的骨子裡,是惟我獨尊的。」

因此,我們一直在內心中害怕的日本和德國,它們都不能在全球承擔積木式創新的協同生產者。

中國過去30年的繁榮是和世界最先進生產力結合的結果,未來30年依然需要貫徹這個思路,和創新者配套,協同升級。

「中國可能支持不到 Facebook的創新,軟體類的不需要我們,但我們可以支持到所有的硬體創新。」

王煜全表示,就像彼得·蒂爾說的,人們需要的是會飛的汽車,卻得到了140個字元。但中國人可以幫忙做出會飛的汽車,我們的背後有中國製造業的支撐。

可能很快你就會看到飛行汽車在中國生產出來,賣到全世界去,中國可能還賣不了,但可以賣到美國去。全球經濟一體化,各個領域高度協作的過程中,中國是有一席之地的。

4.應該積極擁抱高科技小企業

同時,王煜全建議在積木式創新中,我們的戰術上要做一個小小的調整,從國際角度來講,最先進生產力已經不是跨國企業而是小公司,這時要積極擁抱高科技小企業,和它們一起成長。

王煜全認為,中國應該利用「不創新」,但強大、開放的「中國製造」生產能力去支持創新者,也就是開放性地去支持創新者。

在創新小公司研發基本完成,開始考慮量產和市場,但又缺乏資金、估值偏低的時候,中國企業應該積极參与投資。投資的同時把製造能力和市場能力帶給這些小公司,讓自己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相比與大企業合作,中國企業能擁有更大話語權。

王煜全在美國做投資,有一個動因,也是想「引誘」國外科技到中國來。「WiTricity非常積極主動地表示,要來中國,成為技術提供方。如果和他們合作,產品賣到全球,市場會大很多,將觀察到開放式創新給中國帶來的機遇。」

「如果,在谷歌還未成長為今天的谷歌時,在 Facebook 還沒有上市的時候,在蘋果還沒有推出 iPhone 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是它們的合作夥伴了,那麼我們的科技能力和經濟實力一定也是非常強大的。」王煜全的這個憧憬確實令人熱血沸騰!

5.中國可以先把應用做到極致

對於科技創新,王煜全有著他獨特的觀點和看法,他認為,「強大的BAT目前還只做到了中國老大,下一代互聯網人應該是全球互聯網領袖,中國真正的機會不一定非得自己開發先進科技,當你的基礎實力不夠強大的時候,你做不到最好就不要開發了。這就像英國人發明了坦克,但德國人發明了閃電戰,所以我們可以把應用做到極致,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出路。創新是對的,用好創新是我們強調的。盯住先進科技和我們自己結合,這個市場才是真正大市場。」

看準技術創新,投資海外企業

海銀資本在美國投資的Witricity,是擁有無線充電科技的公司,看似只是省了一個充電器電線的事情,但其實它卻具有「坦克」般的革命意義。

Witricity技術來自於MIT的科學家,他們覺得手機充電太麻煩,於是2007年著手開始研究。這種技術利用磁場的原理,磁場不怕屏蔽,水泥、玻璃、木板等材質都不受影響,手機擱在桌上就能充電,有非常科幻的感覺。

王煜全認為,生活中處處都能用到無線充電,比如電動汽車,一輛高檔的電動汽車,還拖著一根線,其實有些low,無線充電技術可以使電動汽車停在一個地方就能充電。

這一技術已被豐田買下,2016年豐田的一款全電動汽車就將採用無線充電方式。

「再比如心臟起搏器,起搏器的電池不能沒有電,如果電快要耗盡,就要靠動手術換電池,如果內置電池是無線充電,晚上睡覺就能充電了。」

海銀資本在美國還投資了1366太陽能公司,也有巨大突破,該公司的矽片成本做到了比普通矽片成本低了一半還多,這樣太陽能將會更容易普及。

四、他青睞什麼樣的創業者

王煜全在談到他青睞的創業者時,與其他投資人有很大區別,簡單總結就是:坦克意義、唐·吉訶德的精神、積木式創新。

1.擁有「坦克」意義的科技公司

正像《戰爭改變歷史》一書中所寫到的,所有先進科技都在戰爭中最先使用,比如互聯網。

歷史長河裡曾經出現的先進科技中最具標杆意義的科技是:坦克。

坦克在「一戰」期間,由英國人發明,英國人把坦克用於防守。

「到了『二戰』,德國一批年輕專家,經過研究發現,其實坦克最適合進攻。坦克科技沒有變,但關於坦克的戰略卻改變了。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戰場,每個戰場有相應的科技和戰略。」王煜全說。

但沒有坦克,光談戰略,是空的。

「互聯網的未來掌握在傳統行業手裡,但是,傳統行業有很多既得利益者,只有那些傳統行業的叛逆者,找到傳統行業的痛點,就會成為互聯網的勝者。」王煜全說。

就像海銀資本在美國投資的Witricity、1366太陽能公司,他們都是典型的具有「坦克」般的革命意義。

王煜全認為,中國「互聯網+」的提法是一種戰略,需要有各種各樣的科技,也就是各種各樣的「坦克」。

值得注意的是,戰略可以被複制,「坦克」卻不容易被複制。「找到高科技,中國的『互聯網+』就橫掃天下了。」王煜全說。

2. 「唐·吉訶德」的精神

王煜全青睞的是具有「唐·吉訶德」精神的創新企業。

「在美國,到處都是唐·吉訶德,在挑戰風車。正因為有大量的唐·吉訶德,美國沒有創新者的窘境,也是美國在創新方面比中國強的原因。」王煜全說。

美國的創新可以從1980 年說起,當年美國國會通過《拜杜法案》,規定在政府資助的研究發明中,發明人也有權分享專利授權許可收入,而且小企業有優先獲得轉移許可的權利。《拜杜法案》掀起創新巨浪。

王煜全認為,只要有這樣一批「唐·吉訶德」在,社會就會充滿活力。

同時他還特別關注 「一些具有『唐·吉訶德』精神的創業者成功以後,會跳出原有公司,重新創業。」因為「如果一個人,不屬於一個大企業,能夠跳出來,用融來的資金,做成事,創新的門檻就降低了。」

比如,1366太陽能公司的創業者,早就是億萬富翁了,已實現財務自由。

比如:雷軍,如果小米不是一家創業公司,而是金山的一個部門,那小米絕對做不起來。

3.「積木式創新」能力

(1創業公司人配置要積木創新

王煜全認為,國內的創業團隊一樣也要提升到積木式創新。

「把一個行業吃透沒有一定歲數是辦不到的。我們在美國看項目,真正牛的企業家往往歲數比較大,但中國現在多在吹捧『90後創業』。創業是需要積累的,企業管理是需要積累的。你去了世界最好的商學院,能不能一畢業就成為一個著名企業家?不可能!」王煜全說。

「我特別要強調的是,產品轉化的核心是企業家,不是科學家。所以在美國,企業家不一定對科學技術了解得多麼透徹,但他們有豐富的商業經驗,往往年齡也很大了。這些人是創業者,他們的工作是完成產品研發階段,尋找真正的市場潛在需求,實現大規模生產和大規模銷售。科學家可以很年輕,他們是高校里的人才,可以在企業做首席科學家。」

王煜全指出,科學是可以在實驗室基礎上,在前人基礎上提升的。世界上最好的企業,它裡面一定有一個特別牛的首席科學家,而且可以很年輕。先前提到的做無線充電的,就是一個三十歲的年輕人。

但一個企業家要想有成就,必須歲數大。在美國,這幾乎成了標配,好的企業一定是「雙長制」,特別先進的科技,背後一定站著特別牛的科學家,特別牛的CEO。

而且美國的企業在不同階段會有側重,比如企業在研發階段可能會找一個研髮型CEO,等到企業要上市了,就找一個銷售型CEO。

美國企業這種「做你最擅長的部分,其他的有人接下去幫你做」一樣符合著王煜全所提倡的積木式創新。

「但中國剛好相反,白髮蒼蒼的是科學家,CEO是90後。」王煜全不無遺憾地說道。

(2)要學會和最高科技企業結合

王煜全認為,目前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不是鼓勵更多人基層創新,而是降低科研的門檻,以及如何讓大眾參與,「沒有科研的創新根本不值一提。」

「曾經有句話叫颱風來了豬也會飛,其實颱風再怎麼來豬也沒有機會,因為你得有資格站到颱風口去。」王煜全說。

他建議創業者千萬不要信《從0到1》,而是要從1到100,要完成一群人的創業和一個生態的協同,每個人都找到自己最大的優勢,彼此協同。「從前你從屬於一個機構,往後你只從屬於一個網路,大家都是協同關係。這種轉變會造成,更多緯度的競爭。」

王煜全認為,協同非常重要,這是一個世紀的機會。

中國不光趕上了這個時間,手中還有牌可以打:資本優勢、資源優勢、製造優勢。

「現在的趨勢是,產業聯盟協作正在取代企業內部規劃,當前美國很多跨國企業都是做計劃生意的,而我們正在從計劃生意向協同生意轉型,同時用生態領導的方式改變原有的內部命令方式。最後就是長期協作,替代原有的從屬關係,你不再喪失自我,成為螺絲釘,而是每個人都靠協同、自尊和優勢找到安全感。」

王煜全甚至預言,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從世界500強榜單掉下來,創新就是如此之快。未來是不確定的,未來如何,就看今天怎麼做。

最後,王煜全再次提醒創業者,「過去三十年,中國學會和跨國企業合作,接下來要學會和最高科技企業結合,從工走到技,學會怎麼跟人合作,學會怎麼學習,我們要在中國製造業和美國科技創業公司之間搭橋鋪路。希望大家能夠理解,我們生活在一個世界化和國際化的時代,我們的腳步不能停,要走到中心,獲得話語權和地方,這樣才是成功。」

的經典語錄

l 一件事再小,你能做就行,一件事再大,沒有壁壘也不行。

l 真正推動科技進步的人是能夠把科技應用做到極致的人,市場決定一切,關鍵不是要不要自主研發,而是要做到最好,如果對方更好,就應該向對方學習。

l 創新應該以結果導向,而不單單強調自主,如果自主做到世界第一那很好,但如果不能,有其他方式能夠用做到第一,是不是自主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不是誰發明科技,而是誰掌握科技。

l 科技用了才知道用處。

l 真正好的創業者都是從頭開始創業,回到零的心態,從頭爬起,一點點成長。

l 創業不是一個時髦的詞,而是要孤注一擲的事情,需要堅持的決心。

l 只是中關村創業大街上那些咖啡館裡,很多人已經把創業當成了一件神聖的職業,那不是創業,那只是另一種趕時髦而已。


推薦閱讀:

幣易Coinyee重磅上線 專註全球區塊鏈數字貨幣交易
顛覆:洞悉這四個真相,馬雲都會佩服你!
送你一頂聖誕財帽可好
中億行淺析「北上廣深」明爭暗鬥,誰是最後贏家
理財通資產可以還信用卡啦,不收手續費!

TAG: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