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偽心理學總被相信?

君不見,隨著心理學的流行,偽心理學也在流行。比如有人把星座、血型、算命、觀相等都宣傳為心理學,以誤導公眾的手法吸引著公眾的眼球,卻從來不乏眼球。心理學家抱怨:公眾總相信偽心理學……

對於這種危害社會、危害心理學的危險傾向,著名心理學家布萊爾思、道斯、斯坦諾維奇等都曾經激烈抨擊。我對他們的正義感與責任感,由衷地欽佩與支持,只不過站在同一陣線的我,希望明確下抨擊的目標:什麼是「偽」心理學。

初看起來問題不複雜:「偽」既非一個哲學概念,亦非一個科學概念,而是一個語言概念。

什麼叫「偽」?

偽裝。明知自己不是而宣稱自己是,算偽裝;明知故犯,算偽裝;如果一位魔術師明知魔術為假卻宣稱為真,這叫騙人,這叫偽裝。

按照這種定義:「偽心理學」就是偽裝成心理學而不是心理學的東西;「偽科學」就是偽裝成科學而不是科學的東西。

現在複雜的來了:真偽與意圖有關,與結果無關。想想是否如此?真實的各位未必喜歡,偽裝的各位未必討厭。

什麼不叫「偽」?

首先,實話實說不算。比如上面這位魔術師聲明「僅僅是魔術」,

當然不算「偽魔術」,他並沒有虛假宣傳,只是在描述實情。

其次,彼此誤解不算。生活中這種情況比比皆是,假如你真心攙扶老人,老人卻真心認為你撞到了他,我們能稱你為「偽助人者」嗎?不能,你一片好意卻遭誤解。

最後,無心錯誤不算。如果把任何失誤都稱為「偽」,那麼最大的受害者當屬最「反偽」的科學家們,因為他們在歷史上犯錯最多:亞里士多德曾以為心臟在思考,牛頓曾致力於鍊金術,兩人都堅信自己做的是科學,後來都被證明很不科學。我們能因此稱亞里士多德為「偽心理學家」,稱牛頓為「偽科學家」嗎?不能。

所以,我們可以稱某事為真理或謬誤,也可以稱某人為革命或反動,但我們不能隨便稱對方為「偽」。

對心理學來講,更複雜的來了:我們深惡痛疾的「偽心理學」大都經不起推敲———至少未經審判就被定罪。

以心理學家最排斥的星象學為例吧:它算不算「偽心理學」呢?未必。

我們先看看彼此無關的可能。

情況一,比如某位星相學家聲明「星象學不是心理學」,那連心理學都談不上,「偽」心理學就更談不上了吧。

情況二,這位星相學家雖未聲明,卻未提及心理學,那即使被慣性思維貼上「偽」心理學的標籤,也僅僅算彼此誤解吧。

我們再看看彼此相關的可能:如果這位星相學家聲稱「星相學是心理學」呢?這與「偽心理學」近了一步,不過結論還是未必。

情況三,他認為自己做的是心理學,並且星相學確實是心理學。雖說這超出了目前的公論,但公論就永遠正確嗎?只要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發生,這位星相學家就在實話實說。

情況四,他真心認為自己做的是心理學,其實星相學不是心理學。人們可以批判他不對,卻不能指責他欺騙,因此屬於無心錯誤。

情況五,他不認為自己做的是真心理學,卻聲稱自己做的是真心理學。在所有的可能中,只有這種才算明知故犯、才算具備欺騙意圖———還不能假設, 只有證明這點,我們才能稱其為「偽心理學」。

之所以我列出諸多的可能,不是為了製造混淆(混淆無需製造就在那裡),而是為了說明一點:即便對星相學這等離奇的學說,也不要隨意扣上「偽心理學」的帽子,並指望一棍子打死。無數事實證明,這樣打也打不死。

有人質疑情況三、四並不存在:星相學明明不是真心理學啊! 那我要反問:真的嗎?什麼是真心理學?

因此為心理學家解惑:公眾總相信偽心理學,並非出於迷信,而是真偽難辨——心理學家狂轟亂炸「偽」,卻尚未明確「真」!

或許本文未必解釋了,反而增加了心理學家的困惑,可同樣不影響本文的主題:假如心理學定義清楚的話,這種困惑就不該出現。


推薦閱讀:

從跳一跳說說情緒自控問題……
消費者的非理性「怪誕」行為
「睡後收入」480萬?你的「窺私慾」到底是如何被營銷利用的? | 小的研究院*003
【Mansa第N定律】正因為長得一般,才要更早看清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熊玲:你從鏡中看見了誰?

TAG:心理學 | 行為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