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父母只剩背影,故鄉只剩冬夏

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上大學後,故鄉再無春秋,只有冬夏。」然而,工作了的人會說「工作後,故鄉再無春夏秋冬,只剩下除夕夜的回憶。」

越長大,回家的次數都在減少,回家的時間也變的越來越不定性。

?高一開始,我就開始住宿生活。離開父母,去市區讀書,那時,我一周回來一次。每周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周五。下午一下課,便推著行李箱像脫韁的馬兒往校門口跑去,和很多趕著回家吃晚飯的同學一樣,擠上公車,回家的公車要開好久,大概要一個半小時,中途還要換車。有時候車上有位置,就會看著窗外,坐著坐著我就睡著了,在夢裡,我看見倚在門口等我的爸媽,聞到了煙囪散發出來的香味。然後醒來,看看手錶,已經快七點半了,我知道,他們一定在等我回家,再一起吃飯。

周五過完,周日下午就陷入憂傷之中,最不想做的就是收拾行李。總是把行李箱拖到最後要走才離開,經常被念叨著拖拖拉拉,其實我只是想在家再呆一會兒,晚點出發。上了高二,就變成了兩周回來一次了,再後來到了高三,就變成一個月回來一次。

人越長越大,回家也越來越少。都說在家的日子最幸福,只是我們都知道是那是以前了。成長總是逼著我們總是在做自己不願意做卻不得不去做的事。為了上學,我們不得不住宿;為了工作,我們不得不離家;為了養家糊口,我們不得不一年才回一次家。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越來越少,以至於讓我忘記故鄉的春天,秋天,還有夏天,後來只記得冬天的模樣了,再後來,就只有除夕夜的回憶了。

?上了大學後,離家越來越遠,雖然也沒有跨省那麼遠,但是回一次家的車費越來越貴,回家的假期也越來越少。

剛上大一那會兒,我會羨慕那些家在附近的人可以依舊周末回一次家,而我已經成了校園的常駐客,有時候七天的假期我依舊還是沒有回家。一年只回兩次,一次暑假,一次寒假,回家的季節漸漸只剩冬夏了。

?牽

?小時候我們總是害怕離開家裡,第一個住宿的夜晚,女生可能會哭;第一次離開家去一個很遠的地方讀書,我們難免會止不住的思念。後來,再後來我們都學會了習慣,學會了離開家裡,獨自仗劍走天涯,因為我們在成長,成長就意味要經營自己的生活,尋找自己的人生意義,就意味必須離開家。

可是,當我們越長大,越不怕離開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卻開始害怕了,他們更挂念我們,他們更害怕離他們越來越遠的子女了。

曾經的我們是那麼的嚮往著詩和遠方,如今的我們嚮往著遠方卻會開始猶豫,可是當我們選擇了遠方後想要回頭多看看的時候,更多的卻是不得已。這或許就是成長吧,我們的成長,使得離家的距離也在不斷變遠。假期從周末,變到冬夏,最後連固定的冬夏也沒有了。只剩下過年那幾天少的可憐的假期,還好好和爸媽聊聊,又要回到都是高樓大廈的都市。有時候甚至連除夕夜的團圓飯也沒辦法跟家裡人一起吃。

和每一年一樣,今年的大學新生們拿著他們的錄取通知書各自奔赴他們的象牙塔,奔向全國各地去成長,去尋找,實現他們的人生意義,他們的背後,是守候著他們的父母,直直地站在門口望著回家那條路。

成長的路上,無論我們走多遠,我們都要知道根在哪,我們都要多回頭去看看那根的地方,無論你在外面受了多少委屈,多少人拒絕了你,那裡是永遠不會拒絕你的地方,因為那裡的人一直在守候著你,回家。

推薦閱讀:

《爸爸去哪兒4》花式帶娃秀,除了看熱鬧還能看點啥?
大陸和香港同有強烈的補習氛圍,為什麼香港能在保證在校教育質量的情況下推行補習教育,大陸卻只能遏制?
當17歲的女兒說要和男朋友過夜,父親的回答太棒了
老師的孩子為什麼是兩個極端?
五招讓孩子成為老師「寵兒」

TAG:教育 | 青春 | 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