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寧方勿圓」是素描最大的局限

寧方勿圓;寧直勿曲;寧臟勿凈;寧拙勿巧

相信所有初學素描的同學都聽過這幾句話,可以這麼說,就這四句話支撐了中國素描近百年。

早期的中國素描,線條很硬朗

半個世紀以來,徐悲鴻先生倡導的這一套藝術法則,成為中國正統的學院派繪畫經典。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網路越來越發達之後,各種海量的信息擁入,"寧方勿圓"作為教學原則,越來越顯露出其局限性。

它貶低了曲線的地位,忽視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不利於情感的表達,限制了藝術風格發展的多樣性,最主要的是,畫面變得越來越僵硬死板。

美術聯考高分卷

隨著看西方的繪畫越來越多,這個問題在我腦海中的疑惑也越來越大,為什麼西方的素描並不是那麼「方」?

安格爾的素描,可以看出線條大多都是曲線

而且我發現西方的一些線條感甚至和國畫的工筆人物非常相似,

看多了之後我發現,可能寧方勿圓是不對的,或者說是片面的,西方的素描很強調感受,僅僅畫的「准」是完全不夠的。

在藝術教育上,徐悲鴻主張應當要求學生有嚴格的基礎訓練,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察方法,理解形體的內在結構,要求刻意勾畫,寧方勿圓,以直線求曲線,以平面做圓面。這一套對於初學者的觀察能力構建是很好的,一個切線畫出來的蘋果,自然是比學生勾勒出來的蘋果要準確很多,因為去描摹邊緣的弧線,具有很強的隨意性,這樣以圓求圓很容易喪失整體感。而切線之所以準確,是因為對形體的左右高低都進行了定位,這樣以方求圓自然會更加的準確。

以切線畫出來的素描會更加準確

然而,準確的後果所帶來的,是犧牲了對作畫對象的感受性,現在的學院派素描越畫越僵硬,越畫越死板也正是這個原因。因為隨著對素描理解的提高,僅僅依靠寧方勿圓是遠遠不夠的,對於素描的局限會非常大。

中國的雕塑很硬朗,卻有非常僵硬,臉部基本沒有表情

西方的泥塑則比較柔和又不失力度

而直到我看到一句話,我終於恍然大悟。

原來方和圓都是不對的,寧方勿圓的理論的真正意思是,畫方或畫圓都是不對的,真正的畫面應該是方圓結合的,但是比較起來,如果都畫不好,那還是方一點比圓一點好。這個道理和寧死不屈一樣,我寧願死也不屈服,死固然不好,但是比較起來,我還是願意為了新中國的勝利犧牲自己吧一個意思。

徐悲鴻先生也主張素描應該「取其簡約,以求大和,不尚瑣碎,失之細微」, 簡單來說就是「盡精微 ,致廣大」

但是現在大部分人往往進入一個死胡同而不自知,反反覆復沒完沒了的切面,畫面畫完僵硬的好似石頭,還美其名曰力度,簡直貽笑大方。

在刻畫對象的外形特徵上,則要求學生「在初學時寧過毋不及,如畫上仰,寧求其過分之仰;回顧,必盡其回顧之態」。初學素描的通病是容易減弱對象的動態特徵。「寧過毋不及」便是說要通過適當的誇張以克服眼睛的錯覺。在描寫對象的內心性格上,則認為:「內性胥賴外象表現」,「外象」無非包括形和色兩個方面,而物象的「神」,正是寓於這些可視的「形」里的。只有充分地刻畫了物象的「外象」,才能抓住其「內性」,假若遺形而求神,那麼便會「失其性」。

一味的切外形,而忽視整體的線條韻律和流暢感,畫出的東西準是自然准了,卻早已喪失了很多感受。我們可以看看安格爾的素描,線條流暢且柔和,並沒有過多的追求「力度」

我們應當仔細想想,我們對寧方勿圓的理解,是不是有失偏頗?

關注作者,閱讀全文c
還有50%的精彩內容,作者設置為僅對粉絲可見



中國藝考生服務站

每日更新美術學習技巧,點評作業請私信。


+關注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