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鄭鐵峰談格律詩的「拗救」

鄭鐵峰談格律詩的「拗救」

來自專欄 文化與藝術,

鄭鐵峰,1971年生於湖南寧鄉,現為湖南省詩詞協會會員、長沙市嶽麓區詩詞楹聯協會會長。

近體詩是講究聲韻格律的,要是嚴格按標準格式定平仄寫詩,確實難度很大,恐怕也就沒有那麼多好詩了。為了解決難度問題,不至於使一些好詩荒廢掉,同時又要保證音律、韻律的諧和,古人鼓搗出了一個叫「拗救」的東東,作為近體詩格式的靈活使用原則。

一般來說,格律詩中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稱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稱為「拗字」。大家都知道格律詩創作中出現拗字後就要進行拗救。那麼什麼是拗救?格律詩中出現拗句,採取一定的方式補救,稱為「拗救」。拗救的方法,一般有本句自救、救孤平、對句相救和特例救幾種。

具體地說,在一個句子中,該用平聲字的地方卻用了仄聲字,就必須在本句或對句的適當位置把該用仄聲字的改用平聲字,以便在音律上得到補救。即前面「拗」了,後面就「救」回來。

一、本句自救

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為是仄聲字在句末,所以這句詩肯定是出句。這種格式又可變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該用「平」而用了「仄」,於是在第四字位置補回一個平聲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這個也不是絕對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懷李白》的首句:

「涼 風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

王維《觀獵》的尾聯出句

「回 看 射 雕 處」,

「平 平 仄 平 仄」

杜甫的《詠懷古迹》之尾聯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蕭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於這種情況,不是任何出句都可隨意變化的。這條規定可以用四句口訣來幫助記憶:「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來救,一定要記得。」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這裡第一字用仄聲字就變成了:仄平仄仄平,這裡全句只有第二字是平聲字(韻腳不算)為孤平。可在第三字仄聲處用一平聲字相救,就是本句自救,叫又叫「一拗三救」。這裡還牽涉到下面會學習到的救孤平。

如李白:恐驚天上人

本來句式應該是「平平仄仄平」,現在第一字應為平聲而用了仄聲字「恐」,這就是拗字,後面講第三字改為平聲字「天」進行補救。

杜甫:故園今若何

「故」拗「今」救,一拗三救。

李商隱:故園蕪已平

「故」拗「蕪」救,一拗三救。

二、孤平拗救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種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沒用平聲,那麼就會犯「孤平」。孤平可是近體詩大忌,要不得的。但為了不影響意境和詩的整體形象,或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平聲字替代,那個地方非得用個仄聲字,怎麼辦呢?若遇這種情況,可以在句子的倒數第三字,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補償一個平聲字來救。具體來說就是: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則在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如此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一拗三救。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成「仄仄仄平平仄平」,第五字救第三字,三拗五救。這就是「孤平句內自救」。

上面幾個舉例都是句內孤平自救:

恐驚天上人

本來句式應該是「平平仄仄平」,現在第一字應為平聲而用了仄聲字「恐」,這就是拗字,後面講第三字改為平聲字「天」進行補救。

杜甫:故園今若何

「故」拗「今」救,一拗三救。

李商隱:故園蕪已平

在「(平平)仄仄平平仄」這種句式,又可寫成「仄仄仄平仄」(這是因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過這樣一來,對句就必須變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則為仄仄平平平仄平)」,在對句增加一個平聲字來彌補出句中缺少的平聲字,即第三個字必須變成平聲字。所以叫「對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

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對句第三個字變成平聲字,即「吹」救「不」)、

陸遊《夜泊水村》的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對句第五個字變成平聲,「無」救「萬」)

因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的三、五位置上補平。

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出句「不」字拗(實際是「意不」兩字都拗了),對句「登」字救。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聲來補償。這樣就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這叫做四拗三救。

三、對句相救

如果「平平仄仄平」用於對句,那麼,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這種格式又可以變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這時,就要把對句的第三個字位置變成平聲字以相補救,這屬於對句救出句。但如果這個出句又是個「孤平拗救」式,則構成這第三個平聲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這就是兩救。

如陸遊《夜泊水村》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報國有萬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無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無」就既救出句的「萬」(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又叫「兩救」。可以利用這首詩構成兩救的口訣:「報國有萬死,向人無再青。無字救兩拗,佳例要記清。」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幾」字仄聲拗,第四句「秋」字平聲救。

出句三拗,對句三救。

四、特例拗救

還有一種特殊的拗句五言「平平仄平仄」和「仄仄平平仄平仄」,也是「仄腳句型」,但不是對句相救,是句內自救。可以直接用這種句型寫律詩,多用於第七句。不須要再救。在五言「[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可換成「平平仄平仄」。此種句型的第三字與第四字,可以互救,允許平仄互換,即末尾三字「平仄仄」可為「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這種格式,五言句第一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一定要保留平聲,不然要是變為仄聲,那就會出現一個新的犯孤平的句子。

基本句式:平平平仄仄

拗句:平平仄仄仄

拗救句:平平仄平仄

在五言格律詩中,這叫做「三拗四救」(三四字互換)。也就是寫詩的時候,為了表達意思的需求,第三字要使用仄聲字,這樣句子就成了三仄尾了,為了避免這樣,就將第四字換位平聲字了。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里是很常見的,幾乎和常規的律句一樣常見,古人把這種句式作為特殊句式,規定為合律。

王勃:「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在」和「岐」平仄交換了位置;變成了「平平仄平仄」。

李白:「仍連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仍連故鄉水

「故」和「鄉」平仄交換了位置;變成了「平平仄平仄」。

劉長卿:「長江一帆遠」

長江一帆遠

中「一」和「帆」平仄交換了位置;變成了「平平仄平仄」。

杜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這首詩中有兩個句子(3句、7句)是應該用「[平]平平仄仄」的,這裡都換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孟浩然: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成」救「代」,和「往」,雙救。

又如: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榭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這樣的詩句就很典型了。

幾句後話

以上是「拗救」的幾種形式。在寫作格律詩的過程中,我們盡量要按照格律創作;由於表意的需要,非破律不可時,可以運用拗救,但在一首詩中,以出現一次拗救為好,不使用更好。另外,在格律詩形成的初期,由於格律還沒有定型,古人詩句中會有很多拗句,這是很正常的。我們自己的作詩只要符合「對、粘、替」就可以了,不必頻繁使用拗救,拗來救去的,不但耽誤很多時間,而且對我們學習和創作也沒有任何好處。

推薦閱讀:

柳梢青 | 無雨無風,聽霜聽雪,寂靜歸家
想家了怎麼辦
悼卡斯特羅
淺談詩歌中的顯隱

TAG:詩詞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