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保護好自己的「邊界」,也尊重別人的「邊界」

保護好自己的「邊界」,也尊重別人的「邊界」

提起廣場舞,我們最先想到的是什麼?若是在以前,大家肯定聯想到的是健康的鍛煉方式、老年人生活的新樂趣。但是現在更多的應該是先會想到噪音、爭吵、失眠等等。一種原本健康的鍛煉方式,原本可以成為城市風景線的活動,為什麼卻被人賦予越來越多的負面意義,甚至被稱為「公害」?

這就涉及到一個邊界的問題。我們經常說的「凡事都有個度」,所謂度,就是邊界。

我們的大多數人都能夠在充分考慮自身情況的前提下完成自我的需求,並在考慮周圍一系列現實因素後在一定的範圍內滿足自我的慾望。這裡的自身情況和現實因素都是「度」、「邊界」。

廣場舞產生衝突的雙方表面上看矛盾點在於廣場舞場地、音響的爭執,而實際上卻是彼此破壞了對方的邊界,從而破壞了系統的平衡,各種衝突也就由此產生了。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與周圍的一切都存在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繫。當我們與周遭產生關係的時候,我們也就有了與之相對應的邊界的存在。

嬰兒在生命之初,就已經產生了一些模糊的邊界感。但是這個階段的邊界感是非常混沌和混亂的,嬰兒顯然都無法很好的理解與母親之間的邊界。所以他們若是有任何的需求和慾望,都是直接表達,尋求即可滿足,不會去考慮外界的實際情況。

就像一歲以內的孩子,他們會無法忍受媽媽在廚房製作食物的過程,會用哭喊來表達,反應了孩子內心不接受現實中製作食物所需的時間,也可以理解成與撫養人的邊界感缺失。就好像在孩子內心,撫養人是應該可以直接預知、感受孩子的慾望或需求的,孩子一有飢餓的感覺,就馬上應該有食物進入口腔,沒有間斷,雙方之間似乎是沒有邊界的。

隨著孩子慢慢成長,1-2歲的孩子開始慢慢的知道媽媽在廚房發出的聲音代表著一會兒就有食物出現了。雖說他們不能確定媽媽何時能把食物端出來,但開始能夠忍受等待食物的焦慮感了。這個階段對於孩子發展邊界感的心理功能十分重要,父母對孩子內心體驗到的焦慮的處理方式最終會影響孩子人格的發展。

因為孩子本身在這個階段很大程度上是無法自己處理這些焦慮的,這時候母親的回應就很重要了。母親如果能夠更好地包容和消化這些情緒,幫助孩子處理內心的焦慮體驗,孩子對焦慮的承受功能也就會不斷發展。如果此時孩子沒有及時的得到母親的回應或是得到的是不恰當的回應,而導致孩子無法承受這些焦慮,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孩子自我與外界的邊界被破壞,自我攻擊性的加強,從而製造與外界的矛盾衝突。

健康的自我功能是個體在慢慢發展出滿足自我慾望的同時,還能夠關注到是否與外界的需求一致,是否越過了對方的邊界,侵犯了對方的權益。健康的自我的發展是一個個體人格整合發展的過程。

廣場舞的群體,若在鍛煉的同時注意到場地或音響等的影響,換句話說,不會對他人有干擾,當然無可厚非。但無視周遭居民的休息,只顧自我慾望的滿足,這可能更多的反映了這類群體的內心,在早年的依戀關係中,撫養者沒有能夠幫助這類個體發展出健康的邊界感,對撫養者給予的愛的缺失的反應,也可視作當事人的自我救贖。似乎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周遭的人接受自己,哪怕是無理的要求。好像希望媽媽無條件的關愛一樣,把自己退回到幼年的某個階段來獲得滿足。

事實上在家庭生活中,邊界的破壞都是隨處可見的。父母無視兒女的需求,強行介入兒女的空間。無論是學業的發展還是生活的選擇,都不得不服從於家人的安排。比方說現在很多家庭都有第二個孩子了,老大往往感覺被父母忽略,本來的邊界被影響,孩子可能表現出某種破壞性來引發父母的關注,希望恢復原先的邊界的心理動機。

在我們的生活中,邊界的破壞無處不在。小到家庭成員之間,大到國家政府之間。這也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無論我們身處何處,內心都蘊含著某種潛意識的幻想,即回到和母親沒有邊界的時候,享受與對方渾然一體的共生體驗。但現實往往讓我們從天上回到地面,矛盾衝突使得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體驗邊界帶給我們的現實感,從而整合我們內心的豐富感受,發展出更健康的心理功能。

推薦閱讀:

手把手教你如何趕走10種負面思維
人為什麼會後悔?
她看著他離開這個世界----觀影《遇見你之前》
162病態障礙——精神分裂的癥狀分析
自控力之 不當毫無意志力的廢物

TAG:尊重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