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佛不貪財還要世人供奉?

佛不貪財,為何要接受世人供奉,佛不惡,為何容不下世人一點不敬,佛說終生平等,為何非要分菩薩比丘三六九等。我心無佛,佛奈我何。


倆大活人都不用吃奶了,為啥要給孩子買奶粉?!

在佛看,供養我的人空,供養的東西空,受供的我空,三輪體空。

在人看,我是我,實在;東西是東西,實在;佛是佛,實在。

在佛看什麼都不需要,奈何眾生太攀緣。

佛真的不用吃奶粉啊,但是得買奶粉給孩子。

佛從不認為供養這事兒是個事兒,您要不把供養當個事兒,這個問題又打哪兒來?

因為貪財,您在把供奉當回事兒。

那麼佛不貪財要世人供奉,把供奉看得這麼死的貪財人,又是誰?!


如果你是唯物主義者,就不會提這種唯心的問題;

如果你是唯心主義者,就不會糾結這個問題。

然而你是屬於認為自己是唯物,但實質是唯心的人。因為但凡只要有一點點求實精神,稍微百度一下佛和佛陀的涵義,就不會問如此幼稚的問題。

我問你:佛是人是神?泥菩薩能吃飯嗎?泥菩薩有感情嗎?佛教的歷史你了解嗎?佛法的義理你懂多少?佛教的現狀你知道嗎?

你一概不知。憑著道聽途說和主觀臆想的認知,就妄下結論,然後拿幾個排比句式和豪言壯語來裝飾你不知所謂的觀點,跟小孩揮舞著木劍就要去行走江湖一樣。

佛教不是不能抨擊,但要言之有物。你說佛貪財,佛陀當初可是拋棄了王位出家的,雖然這個王位並不大,但跟現在一個人拋棄千萬家產當和尚是一回事。這叫貪財?

悟道後成立僧團,制定嚴格的戒律,專門有一條叫「不捉金錢」,並且不能有任何私有財產,以乞食為生。如果問「僧人乞食,是否是懶惰的表現」這還靠譜一點,居然是問貪財,八竿子打不著。

佛陀涅槃後,佛教的發展慢慢發生了變化,面臨的是當時國內的宗教鬥爭,教法同化,以及政治侵入等各類問題。後來傳到漢地、藏地,也是如此,為了適應環境,甚至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比如佛陀戒律中明文規定,僧人要以乞食為生。但漢地環境不允許,只得妥協為自耕自作,後來土地國有化了,就只得靠供養為生。

因為信眾多,佛教很早就被政治和經濟綁架,寺院也成為權錢人士倚重的場所。到了商業時代,佛教更是被攪得混亂不堪。自古以來,絕大多數情況下僧人都只是名義上的寺院主人,寺院土地也並不歸屬於他們。所以控制起來很容易,靠寺院撈錢的大有人在。

但你把這種亂象,怪罪於佛教,恐怕不妥吧?難道張三家被李四霸佔了,李四作的惡,就都要加在張三頭上?這不是顛倒是非黑白嗎?

佛陀教法中,「無產」是基礎,只要是佛門真弟子,這個比誰都懂得。他們離家,茹素,參禪念佛,住最樸素的地方。你覺得他們貪財幹嘛?真喜歡錢,幹嘛出家?假和尚才這麼干。這些假和尚難道也要算到佛教頭上?

至於那些泥塑的佛菩薩,他們更不會貪財。

但並不意味著佛教和僧人不需要錢。社會形態已然如此,僧人的生存環境,跟普通老百姓沒有多大區別,還沒有健全的法規去保護他們。可以說是弱勢群體。

「佛容不下世人的一點不敬」,這句話何從談起?佛都涅槃了,容不下什麼?如果你說的是佛陀生前,據佛經記載,有外道找麻煩的,佛陀要麼是好言辯論,要麼是置之不理。至於誠心求法的,無不坦誠教法。

如果你說的是學佛人容不下世人對佛教的指責和批評。這無可厚非,佛陀是證悟者,而佛弟子們都還在修行的路上,各自有各自的習氣,跟普通人一樣。就算是當了和尚,也是如此。

「佛說眾生平等,為何非要分菩薩比丘三六九等?」這個問題還算靠譜。

平等是心的平等,你對一個窮人和富人,都保持一樣的尊重,這叫平等;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沒有窮富之分;

平等是生命的平等,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這是平等;

還有無常的平等,明天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這是平等的;

最後是涅槃的平等,這個就不說了,免得你說是唯心主義。

「我心無佛,佛奈我何。」小說看多了吧?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頂禮文殊智慧勇士,頂禮傳承大恩上師,您好,

第一個,佛不貪財,為何接受眾生的供養。佛地的境界,甚深難測,但就學習中,也知道,佛滅盡了煩惱障和所知障,所以佛沒有接受與不接受的這樣的二元分別。佛本來也不需要的大家的供養,但我們需要去供養佛。為什麼呢?因為,在未脫離輪迴的恐怖之前,你依然在夢中流轉,依靠供養佛陀的善法功德,可以積累如幻的福德,這樣可以使你暫時在輪迴的夢中獲得安樂,也為你究竟的脫離輪迴,最後證悟內在的佛,證悟實相,證悟這一場夢的虛幻,也種下了一顆善根種子。

第二個問題,您問:佛不惡,為何容不下世人一點不敬。

這個問題,你應該去深入經藏,看看佛陀有沒有這樣說過,如果凡事人云亦云,這也不太好。結論不能斷然下,抱有懷疑是可以的。

我自己的理解,並不是佛容不下這些,佛沒有分別,因為分別的因都已經斷盡,所以不會有這樣的果。

而應該說,在業因果面前,不恭敬的人,這樣的不恭敬的行為或發心,會為將來,種下一個不好的種子,引來不好的結果。這是因果不虛的道理。暫時來講是這樣,因為對境嚴厲的緣故,對佛,法,僧,父母,如果我們說從做惡的方面,稱這些對境是嚴厲的,如果從善法的方面講,稱這些對境是殊勝的,因為對境不是普通凡夫,所以佛陀在經典中也說,即使是對這些對境供養一個小芝麻大小的事物,獲得的果報也是很廣大的。反之,如果對這些對境,作一丁點的惡行,所得的果報也是很痛苦的。如果沒有懺悔,會成為去往三惡趣的因。那麼是誰決定你去往善趣和惡趣呢,不是佛陀,不是菩薩,也不是閻羅王,而是你自己。你自己恭敬,所得的好處不可能被我獲得,同樣,你做的惡行,也不會成熟在我的身上。所以,不是佛惡,容不下眾生的不恭敬,恰恰是佛慈悲,看到業因果的規律,慈悲告訴世人,三世因果不虛,都是自作自受。如果恭敬佛或佛像等三寶的對境,會有一份加持,一分恭敬一份加持.如果不恭敬甚至毀壞佛像,雖然佛像是無情法,但是因為對境嚴厲的緣故,因果是不會錯亂的。來世肯定感果。所以,我覺得您應該感謝佛陀。注意因果不虛的道理。另外,還有一個,在這裡我提到一個暫時,因為,佛陀還有菩薩的發願力,像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文殊菩薩十大願,觀世音菩薩的發願等,你去看看,無論是人們對他們恭敬也好,不恭敬也好,只要與他們接上緣,無論是見到他們的像,還是聽聞他們的名號或心咒,還是接觸他們的身體,還是憶念他們的樣子,憶念他們的功德,憶念他們的名號,憶念他們的發願等等,乃至對他們不恭敬,作惡法,只要是結上緣,善緣惡緣不論,最後都會解脫。所以,佛還有菩薩們在因地的發心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第三個問題,您問:佛說眾生平等,為何非要分菩薩比丘三六九等。

眾生平等,是佛示現證悟後從實相層面來說,眾生的本性與佛無二無別。但以妄想分別而沒有證悟到這一點,《法華經》中也說了這一點,所以從現象層面,眾生還是凡夫。

不是佛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是每個眾生通過修道而證悟不同的境界和果位,斷一份煩惱,證一份功德。所以你不修行就還是凡夫,修行後,根據每個人的發心不同,最後成就的果位也不同。你沒有升起出離心,修什麼法都是輪迴法,升起了堅定的出離心,在此基礎上,因發心不同,有的人想自己先解脫輪迴,而而不願意輪迴度化眾生,這就是中士道的發心,也是阿羅漢果的成因。

有的人願意為了一切眾生成佛而修行,願意成為佛,去幫助更多的眾生脫離輪迴獲得佛果,或者願意眾生與自己1同時獲得佛果,或者願意眾生先成佛,他自己一直在輪迴度眾生,願意最後成佛。這就是大士道的發心,也是菩提心,這就是菩薩的成因。

沒有一個眾生的成就是平白無故的,也不是誰安排的,選舉的,評定的,都是自己的因緣造成的,很多菩薩阿羅漢開始都和我們一樣是凡夫,但因緣成熟後,或者說自己的努力精進,與發心修行斷煩惱等,已經和普通凡夫不同了。這不能說是佛陀不平等吧,這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佛陀說,我為汝等說解脫法,當知解脫依賴自己。你不修行,怎麼還怪佛陀不公平呢?沒有這樣的因,就肯定不會結出果。

最後,佛奈你何的想法,我覺得沒必要這樣說,佛也不是給你生活造成障礙的因,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和行為造成的。自己要對自己負責。無論是否信仰佛教,都應該保持一個嚴謹的態度,思考下人生的意義,無論是否信佛,都希望您能做一個善良的人,有利於他人的人,不損害眾生的人。有時候,沒有因果不虛的等見地的攝持,無信仰的人很難說自己的心能保持不被壞的環境所轉變。這方面即使你不信佛,也應該有所考慮。


誰供養誰,說不準呢,人家太子國王不當就稀罕你那兜里兩銀子。

論事好高遠,論人則誅心,照照鏡子吧。。。


沒有一個行走在世上的佛讓你去供奉,只是讓你對錢財不要看得比真理更重要,讓你分清主次輕重,讓貪財、缺錢的人供奉錢,讓好色、好享受的人供奉苦行,讓絕望的人開心點,讓快樂的人清醒點,最終的目的不是為了錢為了折磨你,而是讓你擺脫原有的狀態去領悟無所不及的真理。


推薦閱讀:

大家學佛,信佛是為了什麼呢?
從命
安靜湖面下,那股暗流
學佛應該避免走哪些彎路,有哪些好的信息渠道?
科·文丨教觀綱宗 科·文對照表 V2.5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