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感覺諸事不順,你缺的究竟是什麼?

總感覺諸事不順,你缺的究竟是什麼?

來自專欄 逆境成長社

你有能力理解多少人,就有機會得到多少人的支持。

1

剛畢業的時候,我曾租住在一間兩層的複式房子里。

房東將兩層精裝出5個獨立房間,每層配備衛浴廚房,再將房間獨立出租。

5位租客有著不同的生活軌跡,平時很少見面,也沒有彼此的聯繫方式。

周五晚上我下班很晚才到家,看到房間上貼了張字條,寫著:

「明天我請了朋友在家過生日,如果吵到,請您原諒,謝謝理解!」

落款是隔壁房間的小琳。

她平日里輕聲細語,是個文靜的女孩子。

周六的時候,我窩在房間看書,

門外的歡聲笑語像是變成了背景音樂,

也沒覺得有被打擾到,

反而覺得小琳懂得為別人著想,相處起來舒服融洽。

她能想到突如其來的聚會可能讓其他舍友感到不適,便提前請求我們的諒解,

而我們呢,

自然也能站在她的角度,希望她開開心心的度過這個重要的日子。

倘若小琳事先沒有說明情況,

我們面對一群陌生人「侵入」自己的領地,又吵又鬧,

肯定會感覺到不舒服,產生不好的情緒,

甚至可能會搞砸這一場聚會,雙方不歡而散。

這勢必會破壞到後面大家共同在一個屋檐下的和諧生活。

確保他人支持你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對方覺得自己被尊重了。

人際關係學家卡耐基早在100多年前就洞悉這一點人性,

在著述的暢銷書里告誡我們:

每個人心底深處,都有被尊重被喜愛的需求。

如果我們能夠運用同理心,去回應對方這個需求,

就可以得到遠遠超過我們所期待的回報。

2

大家都知道腦白金,當年它的一句口號:

「收禮就收腦白金!」

讓13億的中國人同時都知道了這個品牌,

誇張一點的說法就是連三歲小孩都經常掛在嘴邊。

創始人史玉柱,行里人都說他對營銷的認知超出了其他人一個世紀;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史玉柱前期在民間做了大量的調研、訪談,最後抓到了一個普遍的痛點——

老人們都想買保健品,但自己捨不得買;

需求方是老年人,但其實購買方是年輕人群。

所以史玉柱並沒有和同行一樣,把「腦白金」定位到健康品類,

而是定位到「禮品」上!

在中國大文化背景中,有「送禮」的習俗,

因此,每一個可以送禮的節日,都成了「腦白金」的主戰場,

投入巨資在同類產品中,卡到了「給長輩送禮=腦白金」的位置,

迅速滿足用戶這個點,

做出現象級的營銷案例。

商業的本質,其實也是運用同理心,去感知用戶的需求。

當你找到用戶的需求點/痛點(持續快樂或者壓抑痛苦),

順利解決並且走進用戶的內心,

激發他的正面積極性,將助你事半功倍,

否則,事倍功半。

3

有篇很早前很流行的網文,標題大概叫《能讓別人多開心你就有多成功》,主要內容是講李嘉誠待人接物的作風。

彼時李嘉誠已經富可敵國,功成名就,

但他還是親自現在電梯門口迎接客人,

記住每個人的名字,吃飯時跟所有人打招呼。

能夠照顧其他人的感受,並作出對方預期內甚至高於預期的回應,

我們都喜歡和這樣的人成為朋友。

這樣的人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同理心

相信大家都明白同理心的重要,

但為什麼我們受了這麼多高等教育,還是很難做到?

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總會下意識傾向於對自己有利的一方,只做對自己有利的事。

之所以會感覺諸事不順,其實是太多人只站在自己的視角看待問題,無法做到推己及人,從而常常導致自己糾結下面的問題:

「他為什麼不給我打電話呢?」

「他憑什麼可以這麼對我?」

「他怎麼就不能為我想一下?」

進而懷疑人生,仇視世界,

將自己置於困局中無法釋然,寸步難行。

4

那麼,如何培養自己的「同理心」呢?

我們先理解一個概念——「需求側思維」

拋去自己的觀念,進入「無之意」的狀態,才有機會看清別人的真實在發生的世界。

這樣說有點抽象了。

簡單說,就是走出自己的世界,刻意去觀察他人的行為,挖掘他人行為背後的價值需要和信念,和各個層次的人深度做溝通。

以下是培養同理心,提升自己「需求測思維」的3個步驟:

1. 審視自己的觀念。

尋找自己每一個觀念的源頭,思考這個觀念是在怎樣的特定環境下形成的?

2. 時刻提醒自己進入「無之意」狀態

說白了就是讓自己抽離「本體」,成為一個旁觀者,審視全局,看待這個圈子裡正在發生的每件事,每個人做出的反應,以及思考每個人當下反應背後的需求點。

3. 多和別人溝通,了解對方想法

多和各個層次的人做深度溝通,甚至主題訪談,在不斷觀察別人生活和視角的過程中,才能更好的啟迪自己。

以上3點,看著可能有難度,需要日常進行刻意練習。

但是當我們能從自己的小世界,一次次走進別人的小世界裡,久而久之,

這些所有的小世界,就會慢慢匯聚成一張複雜的網,構成一個大世界。

當你眼前的「世界」越來越大,對於發生在身邊的一切,你都會更加有掌控感。

站在這樣的高度觀看全局,也就會越加通透與淡然。

同時要提醒一點關於「同理心」的誤區:

擁有同理心並不是要求你去滿足所有人的需求,而是了解對方想法,包容別人的缺點,同時保住自己的底線,採取一種最大化降低彼此產生矛盾的方式。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行走江湖,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場又一場較量,

所有的智謀應該基於去了解對方的需求,分析對方的想法,

通過「同理心」對他人需求的把握,讓自己無論在工作或者生活上,都能更加的遊刃有餘。

與君共勉。

文章來源公眾號:逆習(ID:nixi173),正能量爆表的逆境成長研習社,不講純雞湯,只講關於成長和面對逆境的思考,每篇原創文章都會給你3個錦囊妙計。唯有堅持學習,才能逆境重生,實現人生逆襲。

weixin.qq.com/r/SERsdG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人際交往 | 需求側 | 同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