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電影圈撕的X

這幾天電影圈撕的X

來自專欄 瞎說大實話

該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微信版詳見:呵,好戲真是一出接一出


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沒,最近一個月的電影圈簡直比電影本身還精彩!

有導演實名抵制自己電影上映的,有導演遭撤資自己變賣身家拍完電影的。

還有某眾籌放映平台開撕某藝術片,以及驚動國家電影局的五一檔退票事件。

片方、資方、宣發、放映紛紛牽涉其中,各方對質下說法不一,造就一出齣電影圈的羅生門。

下面夏BB就為大家捋一捋最近的幾大電影圈撕X事件始末

  1. 製作階段:資方留下爛尾樓

案例:《西北風雲》《大轟炸》

4月13日,一部叫做《西北風雲》的小成本犯罪片在影院上映。

4月14日,它的導演兼編劇黃璜發表公開信出來抵制其上映

第一次自編自導的長片好不容易面世了就公開打孩子,到底是質量太爛強勢挽尊,還是無下限的另類炒作?

畢竟夏BB當時去排雷的時候心裡已經對導演翻了100次白眼。

豆瓣評分3.5,票房400萬

但是翻閱完黃璜的公開信,我覺得導演太可憐——

錢沒掙到一分,孩子還被人偷了。

2012年,黃璜寫好劇本《饕餮刑警》(《西北風雲》是被出品方改的),遇上了後來的投資方華影億時代。

2014年電影正式開拍。剛開始躊躇滿志的他,在一分錢未拿的情況下獨自完成了改劇本、找主創、找主演、畫分鏡頭劇本一系列前期工作。

直到開拍20天,製片人告訴他:沒錢了。

製片人埋怨投資方錢沒給到位,投資方說製片人貪墨需要重新換人,雙方互相推諉。

最終舊的製片人和承製方被換,新製片人一到,以各種神奇的方式削減預算——

換走了主創之一的香港攝影師黎耀輝(對,就是《春光乍泄》里的攝影師)、取消了現場錄音改為後期配音。

甚至以撞牆的潑皮方式趕走女主余男,只留下替身讓黃璜完成剩下的拍攝。

余男:第一次碰見想敬業都不讓的劇組

到後來,導演想補拍不行,想自己剪輯不行,想拿回劇本版權不行。

剩餘10天的素材缺失,資方隨便找了個操機員以加旁白改劇情線等方式生生剪出了電影成片。

至此,黃璜徹底死心,2015年就跟這幫人斷了聯繫,也壓根沒想到這部電影還會有後續,還會進院線。

期間,聽說這個項目被拿去借款眾籌,融資PPT里一通亂寫,甚至出現了導演陳可辛的名字。

各大名導表示:我們已經習慣了

那麼,出品方又是如何回應的呢?

不外乎幾點:劇組花錢太快,我們想換導演;但是黃璜不接受,被他暴力威脅;他這是炒作,我們要告他。

甚至還描述了片方與資方兩套班底在白銀轉場時的奪權大戰,精彩程度比電影本身更適合叫《西北風雲》。

總之按照他們的說法,舊製片人貪污他們沒有報警,說是不想斷了年輕人的後路;被兩百人威脅了還不報警,只能乖乖簽下協議。

被年輕導演欺負成這樣的金主爸爸,你見過嗎?反正我是沒見過。

有人查過《西北風雲》背後的出資方,有做房地產的、有做網路技術的、有做餐飲的、有做實業的......但就是沒幾個做影視的

圖片via「娛樂資本論」

黃璜的經歷,大概是如今新人導演不幸遭遇的典型

急於求成的導演被不懂電影的投資方套牢,期間資金被分贓,電影成為爛尾樓,被草草包裝送進影院掙最後一筆錢。

每年有多少可能拍好的項目,就像這樣成為了資本的犧牲品和替罪羊呢?

同樣被投資方坑的劇組還有中美合拍電影《大轟炸》

這是一部2011年就開始籌備的、反映二戰「重慶大轟炸」的戰爭電影,是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準備的獻禮片

原本的計劃是中影牽頭,任命蕭鋒為導演,梅爾·吉布森擔任藝術指導。

並搭起了布魯斯·威利斯、艾德里安·布洛迪、宋承憲、劉燁等國際陣容、國內無數大咖加盟的豪華班底。

陣仗不輸《建國·黨·軍大業》系列。

最後能露臉的不知道能剩幾個

2015年電影終於開拍,但是期間投資方几度撤資,導演只有在一次次資金停擺的情況下用個人資產頂上去解圍。

2016年後,劇組徹底彈盡糧絕,但是電影還要經歷為期兩年的龐大後期工程。

蕭鋒稱自己和主創為了電影的主權和品質,毅然接下了後期任務。

自己在經歷了融資借款、抵押貸款、清倉股票,贖回投資基金、耗盡個人存款等一系列自毀程序,成為國內負債最多的導演

最窮的時候,身上可支配的現金只剩下1516元人民幣。

蕭鋒一身孤勇護住了自己的電影主權,但是電影上映後多少支線被刪、與預期相比能還原幾成,我們不得而知。

從這個電影本身來看,合拍商業片、6個編劇、明星亂燉......爛片特質頗多

如今距離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已經過去了3年,失去這層紀念濾鏡,它還會是一部被市場接受的合格戰爭片嗎?

在這個事件中,我們只能得到導演方的個人陳述,但是除了撤資這個事實也沒有更多的內情可探。

據坊間推測,資方的不穩定也許跟原總製片人施建祥非法集資有關,此人2017年初已被國際刑警發布紅色追擊令。

施建祥是誰,就是那個給《葉問3》票房注水的製片人啊。

他被調查也是因為這部電影,這樣說,《葉問3》也算做了件好事?

超大投入的電影項目,隨便一個環節資金不到位,對於劇組來說都可能是致命一擊。

碰上了施建祥,也是《大轟炸》命不好。

追逐明星、大場面的資本投機分子,其實有幾個是真正具備評估電影項目品質的能力的呢?

只見他們來來去去,給電影圈留下一地雞毛。

當然也有碰上專業出品方的導演,他們不用為錢操心,但是會為剪輯權操心。

比如去年轟動一時的青年導演胡波之死,又比如《刀背藏身》的導演徐浩峰曾以放棄署名權來維護剪輯權。

導演與製片方爭奪剪輯權,在國內外都很常見,好萊塢擁有最終剪輯權的知名導演也不過屈指可數。

胡波因為堅持4小時的片長與製片方發生激烈矛盾,一度受到取消署名權的威脅。

引火到王小帥身上也過分了

他死後,《大象席地而坐》的導演剪輯版在柏林獲獎了。

理想主義得到了回應,但這又能改變什麼?電影圈的剪輯權之爭還會繼續上演。

利益關切下,完全的信任只是恩賜,否則還是乖乖對資本負責。

2.宣發階段:規則混亂不透明

案例:《英雄本色2018》《米花之味》

5月2日,《英雄本色2018》導演丁晟發布了一篇公開信《光線,請拿到陽光下》,向光線追要當時電影2700萬的宣發費1000萬的票補費的支出明細。

光線的回應也很強硬了:已按合同履行合約,電影爛我們不背鍋,出具明細沒這個義務。

這部電影製作成本1.2億,宣發費2700萬,最終票房止步於6000萬,可以說虧得慘不忍睹。

電影爛是一回事,但是拿錢了不給人家好好宣傳就是另一回事了。

宣發重不重要?

看看華語票房前幾名,絕大多數都只是及格作品,有些甚至可以稱為爛片。

所以電影到最後打的不是質量戰,而是宣發戰

電影宣發涉影院的陣地物料、票補、主創路演費用、發布會費用、媒體費用、線上推廣費等方方面面。

程序繁雜、覆蓋面廣泛,因此造假、注水的操作空間很大。

從光線的態度可以窺見,電影圈的宣發環節已經形成了「不多過問」的潛規則,索要明細反而成為了不懂規矩的行為。

電影票房成功了的,這筆糊塗賬往往不了了之,但是賠本了的片方當然不會甘心巨額投資花得不明不白。

同樣體現宣發階段依賴人際關係沒有合約精神的案例就是大象點映《米花之味》的抄襲之爭。

4月26日,大象點映的負責人吳飛躍發布了一封公開信,控訴電影《米花之味》團隊通過合作與投資的名義抄襲大象點映的商業模式與文案。

吳飛躍稱,《米花之味》的導演鵬飛半年前就主動找到大象尋求合作,後來還介紹了電影投資人岳茜女士表達投資意願。

但是三個人一直屬於微信溝通,合作一直沒有得到實質的推動。

直到《米花之味》的出品公司推出一個眾籌點映APP——彩虹看電影,跟大象點映的界面幾乎一致。

《米花之味》的導演、製片人以及涉及抄襲的投資人岳茜都做了回應,撇清了電影團隊與這家公司的關係,聲稱沒有合作是因為對計劃書不滿意,APP沒有抄襲而且並未投入商業使用。

但在吳躍飛的再次聲明和各種證據轟炸下,《米花之味》方的回應顯然難以服眾,導演也被查出是這家公司的股東之一。

導演也許並未參與商業剽竊,但也是不可推脫的利益相關方。

不正當的商業行為最終給原本口碑很好的藝術片蒙上陰影,只能說是得不償失。

3.放映階段:票房注水造熱度

案例:《後來的我們》

宣發不當最終波及電影聲譽的不能不說《後來的我們》

前不久,我們發了一篇誇《後來的我們》的文章,誰知後來爆發了退票事件

於是不少讀者在後台留言,恨不得揪著我們的衣領子質疑我們的良心,讓我們回應這檔子事。

在這兒,夏BB代表小十君發個言:電影是電影,宣發是宣發。即使它有這個醜聞,並不影響我們對電影本身做出的任何評價。

4月28日,《後來的我們》在電影上映前出現集中退票行為,引起各方關注。

後來在購票平台乃至中國電影局的調查下,證實了惡意退票性質。僅貓眼一家刷票量就達到38萬張,金額達1300萬

當年《葉問3》上映時,出現大量「午夜幽靈場」、「冥幣特惠場」,最終被查實是發行方自掏腰包買的虛假票房,涉及金額達3600萬

相較之下,《三生三世》的鎖場都只是粉絲內部的小打小鬧了。

但此次事情更為特殊和核心的地方在於:貓眼作為一個購票平台,參與了《後來的我們》的出品和發行。

這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雙重身份,讓外界懷疑這完全是貓眼監守自盜,為電影虛造熱度、提高排片量。

貓眼當然否認這種指控,認為這是市場行為的綜合作用,並暫時關閉了退票功能,配合相關部門的調查。

真相究竟如何,不妄下定論,等後續。

退票事件愈演愈烈之際,五一檔的其他電影也來蹭熱度——

《幕後玩家》出品方莫名其妙發表了一個相關事件聲明,《戰神紀》聲稱自己5000萬票房莫名蒸發,《尖叫直播》竟起訴《後來的我們》,理由是影響他們的排片和票房了......

怕不是微商拍出來的

不要臉程度直逼《逐夢演藝圈》。

多年來,票房造假事件一直屢禁不止,根源還在於電影已經成為了資本遊戲中的一環

據發行人員透露,當下發行方買票房的目的有多種——

最常見的是通過買票鎖定場次排片,對同期上映的影片的空間進行擠壓

第二種是資本層面,為了帶動投資方背後的股票,基金等金融行為

第三種是為了達到某種票房高度獲得名利收益,或者通過達到某個特定的票房,換取更多的獎金等資源

隨著保底發行和捆綁第三方的熱潮,投資方自掏腰包買票房的行為只怕還會不停地產生變種。

在各方熱錢湧入電影圈的野蠻生長期,這些令人生氣的、無奈的、可笑的電影亂象每天都在上演。

不懂電影的土/假老闆在電影圈到處行騙、電影各個環節充滿不為人知的腐敗交易、電影工業缺乏透明和規範的行業標準、電影票房過分依賴浮誇宣傳而忽視根本的質量保證......

作為全球第一大票倉的中國電影市場,具有的難道不是可悲的虛假繁榮嗎?


推薦閱讀:

漫威英雄和戰狼誰更強?
雙旦檔的啟示:票補效益越來越差,影院渠道被嚴重低估丨畫外hoWide

TAG:電影製作 | 電影宣發 | 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