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飲品+的進化看消費提升

從飲品+的進化看消費提升

來自專欄 簡單做品牌有一位朋友正在創建一個新的堂食飲品品牌,在和他溝通的過程中,也對飲品品牌這個領域進行了一定的了解。

飲品其實屬於大餐飲品類里的一個子品類。這個行業挺特別的,看起來容易做,其實細細研究起來,它對品牌與產品的更新換代,體驗的快速提升,是其他行業少見的。因此我覺得可以從中看到一些規律,並給其他發展緩慢的行業一點借鑒。

我們先來看看飲品品牌的發展脈絡。

出現於80年代台灣街頭的泡沫紅茶店,以台灣春水堂、雙全泡沫紅茶為代表

出現於90年代的桶裝茶飲店,以大台北、大口九等奶茶店為代表

2000年初開始出現的手調飲品店以大卡司、58度C、COCO、快樂檸檬等為代表

2011年出現的現萃飲品店以皇茶(喜茶)等品牌為代表

2016年出現的現焙茶飲品店以funtea范茶為代表,果茶以gaga鮮語為代表,還有類似顏悅色這樣的中國風茶飲,mamacha這種城市廢墟文化茶飲。

從各企業的品牌、形象、產品、渠道上的變化,可以看出該品類是在不斷進行價值提升的。

  • 產品方面:從配料到現場萃取,越來越強調自然、健康;

  • 渠道方面:從普通街鋪店,到品牌街鋪店,再到shoppingmall店,緊跟新一代渠道的消費紅利;

  • 品牌方面:從店鋪形象、品牌名稱,不斷提升品牌價值,從潮流,到時尚。

能夠支撐這些品牌不斷的升級,找到自己的市場位置,並能夠快速發展,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需求提升

從無到有,從生理到情感,從產品到體驗。

近年國家倡導的供給側改革,在飲品這個細分行業被發揮到淋淋盡致。

在凱文·萊恩·凱勒的戰略品牌管理中談到,產品有五個層次的意義(產品並不僅僅是有形的,而是指一切商業交易中交付給消費者的)

  • 核心利益層: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與慾望

  • 一般產品層:功能的基本、必要屬性

  • 期望產品層:消費者期望獲得的一系列屬性

  • 延伸產品層:產品區別競爭對手的其他屬性、利益點

  • 潛在產品層:最終將要經歷的各種改進

在書中凱勒以空調為例:

  • 核心利益層是製冷和舒適。

  • 一般產品層是足夠的製冷,可接受的電力效率,充分的通風。

  • 期望產品層是製冷速度,可調百葉窗,可拆過濾器排氣扇,足夠長的電線,無氟製冷劑,質保長,免費維修與更換零件。

  • 衍生產品層是電子觸摸屏,遙控,顯示屏,恆溫器及自動調節技術,周到的客戶服務。

  • 潛在產品層是靜音,變頻,節能,空氣凈化。

我們可以根據這個案例來看,人的需求是不是從無到有,從滿足基本需求到滿足高級需求。那人為什麼會有這種需求變化呢?有個馬斯洛需求理論,其實可以用來解決這個營銷需求問題。

人的需求是多樣化的,長期的,因地制宜的。當滿足基本需求後,就會向上攀升,從功能需求提升至精神需求。

而茶飲品牌正是非常深刻的印證了這個特點。

  • 核心利益層:解渴
  • 一般產品層:便利,乾淨,快速
  • 期望產品層:營養,好喝
  • 延伸產品層:時髦,新鮮,健康
  • 潛在產品層:舒適的環境,輕鬆的體驗,身份層次,表達自己的調性
  • 當瓶裝水滿足隨時隨地解渴後,對健康、營養、口味有了需求,續而進一步對時髦、新鮮、健康有了需求,最後延伸至自我品牌滿足、社交場所體驗的程度。

    正是這種需求的攀升,從而留出新品牌不斷層出不窮,產品不斷更新的空間。

    反過頭來,拿最新的gaga鮮語這種品牌,與雙全泡沫紅茶這種品牌,進行全面對比,已經很難看出這是屬於同一品類了。

    體驗的提升

    餐飲這個品類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附帶了很強的社交功能。

    不管是堂食,坐下來點幾個小菜,一杯飲料,坐下聊半個小時。

    還是外賣,幾人拼單,一起點點小點心,一起喝飲料。

    你不見,不管熟的,還是不熟的,要聯絡下感情,都是要找個地方坐下來。要麼見面就是「你吃了嗎」「吃了,你呢」「我也吃了」。一副「How are you」「Im fine, you」.「Im fine, too」的樣子。

    但是去飯館不吃飯不對勁,而一天又只有中午晚上才是吃飯的時間,要是上午和下午想要聊點東西呢?

    隨著經濟的發展,學生黨、小職員等這一批年輕消費群體,他們的消費觀成熟,且有了基本的消費基礎。他們對餐飲有了更進一步的需求。

    在晚上,周末,約幾個朋友一起逛街、聊天、吃點東西、歇歇腳,他們需要一個能夠休息,放鬆的空間。

    茶館太土,咖啡館又太老氣,對於年輕人來說,飲品+的模式出現興起,年輕人的第三空間出現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2015年底,飲餐時代的拉開了帷幕,由 喜茶、奈雪、gaga鮮語這批領導者開創,他們要做」年輕人的第三空間「。

    利潤的保障

    • 受眾廣翻台多

    餐飲一天固定就是三次,消費時間集中。而堂食的容客量是固定的,就算經過供應鏈優化,也是不高的。而飲品,一天多次,渴了要喝,累了要喝,好看的要喝,看到別人喝了還是要喝,尿完了繼續喝。

    而飲品至少有大部分是外帶,大家會端在手裡邊喝邊逛街。而且飲品消費時間遠比吃頓飯的時間更短,且由於並不集中在同一時段因此翻台率更高。因此相對來說,飲品的受眾群體更多,更廣。

    • 毛利高

    休閑飲品贏得了主流消費人群的喜愛,他們輕易的解決了餐廳的三高;

    高租金、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

    可以用同量級餐廳50%的面積,50%的人力成本,達成1.3倍的毛利潤率,關鍵點是,飲品的營業額也達到甚至超過了同量級餐廳。

    例如:1家200平方米以內的餐廳,40名員工,100萬的營業額,食材成本30%,算是業績比較優秀,但一家飲品店,100平方米,20名員工,食材成本20%甚至更低,同樣可以100萬營業額,凈利潤可以吊打餐飲者。

    • 成本低

    經營餐廳,調製類飲品的毛利是最高的,例如kfc6.5元一杯的凍可樂,一些餐廳的扎壺裝果汁飲料,常識推算也知道這裡面的高毛利。飲品占銷售額的5-15%是常態,利潤很高但銷售情況一般。

    主打產品是「水」的店鋪,最早批量出現的是星巴克,那是個擁有讓人羨慕的平效,高毛利,低食材成本的項目,30元一杯的調製飲品,毛利有80%左右。

    連鎖經營催熟茶飲品牌

    原來雖然大家都羨慕星巴克,也跟風冒出一大堆咖啡品牌。但是一是品牌上競爭不過星巴克,喝咖啡這個群里僅僅主要集中在寫字樓,還要和茶館進行競爭。

    同時中國人的咖啡習慣並沒有經過長時間的培育,因此在更廣大的二三線城市,咖啡連鎖經營並不是一件很賺錢的生意。

    隨著奶茶品牌對市場的教育,新消費人群對消費冰飲、茶飲的習慣趨於成熟。珍珠奶茶升級了,使用了連鎖+加盟的套路,布局全國,賺了個盆滿缽滿,山寨的效果也明顯,沒人知道,高峰時候,到底有多少個各種貢茶品牌,招牌logo的相似度幾乎99%,驚奇的是不同品牌的產品口感差異並不大,可見飲品的門檻太低,這個內傷長期內會一直存在,解決的方式之一是用高大上的設備,例如大牌的咖啡機,料理機,來提高產品之間的差異,但不是根源的解決辦法。

    後續飲品品牌將引來進一步競爭,產品將進一步升級與細化,未來可能會推出主題風格的飲品產品,進一步加強店內的體驗。

    飲品+的時代來了,飲品+簡餐,飲品+麵包,飲品+甜品,飲品+....,飲餐類型的門店,主要的業務,卻不再是餐,而是飲了。


    推薦閱讀:

    做餐飲,學會審視消費者的負面評價
    匠滋炒飯好吃嗎?匠滋炒飯加盟品牌怎麼樣?
    餐廳競爭之道,如何設計餐廳營運管理體系的?
    出於良知:6年加盟行業從業者對加盟行業的深度剖析
    你不懂選擇設計師,難怪吃虧總是你!這六點教你選!

    TAG:連鎖餐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