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信?你可以破

不自信?你可以破

(原創見解,有未到位之處,歡迎探討。轉載須備註)

不知道各位在生活中是否會遇到些自己特別沒把握的事兒,比如上台演講、唱歌、或者去面試和HR交流、或者跟老闆開會、或者面對自己喜歡的姑娘或者小伙兒….等,這些瞬間啊,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特別不自信的表現。

自信這事兒啊,可能充斥在生活中的各方面,職業中就更是常見。

不久前我諮詢了一位在銷售類崗位工作了15年的問詢者,因為公司改制,部門合併,加上在同一個崗位上工作了太長時間,所以她想要換一換。我和她聊了很久,聊得細節就不和大家分享了,但是她留給我一個很深的印象,就是無論言談還是肢體呈現之中都充滿了不自信。按理說呢,一位有十多年工作經驗的職場人士啊,別的不說,在談到自己的工作的時候,應該是對於自己到底做了些什麼,自己的工作能力如何,以及它們可以怎麼發揮等等是要有成熟認知,和自信的。但是現實卻相反,這位問詢者對於自己這麼久的從業收穫似乎並沒有那麼的確定,也可想而知,在面對跳槽選擇的時候比較迷茫。

這也讓我想到了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例子,一個剛上大一的女生,諮詢的時候顯得非常焦慮,自己表示還找過心理醫生。突然進入大學不同的環境,有一定的焦慮可以理解,但是焦慮到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那就很是奇怪了。在和我的聊天中,她反覆的提到自己很多方面都做的不好不夠,比如看到別的同學數學成績特別好,就很焦慮;看到別的同學參加了很多活動,自己就很焦慮;看到別的同學有很多的興趣愛好,很焦慮,但是,她本身成績不差,同時還沒上大學之前就參加過好多的社會實踐,自己還是鋼琴十級,大小就算是」別人家的孩子「那種,但是就是焦慮。因為她已經思考以後想要做什麼的問題,所以當我問她,你自己對於將來的工作有什麼期待,她的一個回答是:我想要做特別精英的工作,就是別人會覺得很厲害那種。隨後又補充道:但我覺得我現在差好多。但是當我問,那麼你覺得很精英的工作有些什麼時,她又並不是特別了解,更不用說到底這樣的工作的人員需求是什麼。聊到後面,我問她,你自信么?她沉思了一會兒,說:其實,我很不自信,甚至是自卑的。

我們發現,在諮詢的人里,10個中有9個都會有不自信的情況,雖然說人無完人,沒有誰會對自己百分之百的充滿把握,但是,這不代表著我們要盲目不自信。

想必大家都聽過盲目自信,但是相比之下,我們身邊更多的其實是盲目不自信,因為外貌、因為背景、因為學歷、因為這因為那,而迴避或者否定自己。這其實是非常有必要調整的狀態。

因為你的盲目不自信,可能就導致對於事情看待的角度和方式變窄,自己也困在自己給自己圈定的小範圍里。比如剛剛我最開始提到的那位工作15年的問詢者,這15年里,難道她沒有想過跳出去,其實有,但是每一次都因為不自信帶來的其他理由而選擇迴避,繼續待在熟悉的環境里,直到不得不做一個選擇。

常見的不自信形成,可能與這些背景情況有關:

1、 從小生活在充滿批評的環境

我們的總體環境是偏向於批評型的(而非批判型,批判是要有多角度的),批評是只看到不好的那面。而且一般批評的角度比較窄

同時我們的大文化環境是謙遜文化,大家都不習慣鼓勵和展示自己,所以哪怕你是真的優秀,會覺得要低調低調,會覺得不能說,因為那是顯擺;周圍的人呢也不習慣於表揚你

大家可能都遇到過,小時候考試,比如考了個99,父母可能會說,這一分扣哪裡了啊!怎麼這麼粗心呢?或者是你考試考的挺好,父母可能會說,哎呀不錯,下次繼續保持,但是很少把重點放在表揚當下的情況;

比如你學彈吉他,好不容易把和弦給按出來了,身邊人說,怎麼連首完整的曲子都彈不出來呢?!會把你的入門級情況和一個可能好幾個檔次之外的人做比較,給出評價。

久而久之,你看到的只有你所謂的不如人的地方,你對自己的認可也就極有可能降低

雖然也會存在中肯的批評,但是如果否定性的評價大量的出現在你形成對自己認知的階段,並且生活環境還比較固定的話,就極有可能讓對自己的認知出現偏差,覺得自己很差、自己沒有能力等等。

從我們諮詢的人群中,特別是學生群體中,這樣的情況特別多,家庭教育嚴苛的孩子,一方面可能會對自己有嚴格的自我要求和很高的標準設定,不斷促進自己去學習新東西;但是另一方面,可能是深層次的不自信,這導致在需要自己展示的時候,形成阻礙。

小的時候可能我們都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批評或者要求對於自己的心理和對於自己的認知會產生什麼影響,但是你先在長大了,那麼完全可以回過頭去看看曾經這些批評是否有道理,是否對自己此刻的不自信產生過影響。我們無法去要求別人如何評價你,但是你自己得知道在面對評價時候如何去篩選,來讓自己真正往好的自信的方向去成長。

2、 沒有目標的瞎對比(比如性格、興趣愛好)

雖然我們都說人往高處走,你再優秀一些總是沒有錯的。但是我們忽略了相對位置,到底相對什麼更優秀?相對於原來的自己?相對於別人?還是相對於其他的標準?

比如我提到的那個大一女生,她的對比面兒很廣,成績興趣活動數量,逮到什麼對比什麼。但是你要想,以後進入社會,比自己優秀的人太多太多,那怎麼辦?!而如果此刻她原本想要解決的是將來可以做什麼的問題,那麼對於她來說,最應該做的,不是逮到什麼對比什麼,而是要先了解一下那些她期待的工作長什麼樣子,他們需要什麼樣的人;同時反觀一下自己已經到達了什麼水平,更加有目標的去進行對比和調整。比如如果工作需要她數學思維夠好,那麼她要對比的就不僅僅只是成績,那個數字,而是為什麼同學的成績會好,是不是他有不一樣的搞數學的思維,我是否需要學習一下?沒準成績好的同學就是考試厲害呢?

還有一種常見的對比,是分不清階段的瞎對比。明明自己還在初始階段,非要和段位已經很高的人去比,越比越覺得差。比如我的一個剛工作2年學生,工作能力很好職業素養特別高,但是總習慣把她看到的行業大咖的很多優秀點放到此刻來和自己對比,就覺得我怎麼這麼差,人家怎麼這麼厲害。那你看到人家從你這個階段到大咖階段的經歷了么?沒準大咖在工作初期,還不如你呢?

再比如,小時候,我們的身邊都會有一種可怕的存在,叫做」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可能成績比你好、興趣比你多、技能比你豐富等等。有不少的小孩本身可能挺有某一方面挺有天賦的,但是「別人家的孩子」的壓力之下,丟失了自己原本很強或者可以很強的方面。

有了對比有了差距會使人進步,但是啊,你的瞎對比沒有目標的對比,分不清階段的對比,極有可能會有反作用,讓你越發的盲目不自信。

3、 負面的心理暗示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有一部分人是從自信突然間變得不自信的。

因為有過失敗、受過比較大的挫折等等,可能讓原本自信的人突然間不那麼自自信了。很大程度上,這樣的不自信,還包含著人本身的自我防禦心理,因為受過傷害,所以不願再去感受。

我就有這麼一個學員,今年研二。她從小就喜歡主持,高中之前都還參加過市級的主持大賽。但是剛上大學的時候,參加了一次大學內部的主持活動,活動之後收到了非常不好的反饋,自己特別喜歡爭取主持的這個行動也被旁人誤解、甚至有些不好的評價,從那之後她就開始越來越沉寂,直到現在,都沒有再主持過任何活動。她跟我說起這個經歷的時候,自己哭的稀里嘩啦。可以看出,明明曾經很自信於主持的她,如今多了很多不敢不信。

想必,正在聆聽的各位,你們中的一些小不自信可能就來源於這些負面的經歷?

4、 缺乏對自己過完經歷的梳理,過了就過了,沒有留下思考

更多的不自信,包含著對於自己過往經歷的忽略、迴避甚至是否定。比如前面提到的負面的事情和經歷,都很容易在一定時間內去迴避它,而你越發迴避它,就越發難以面對和它相似的情況,開始自我懷疑的惡性循環。

我在諮詢中遇到的絕大多數人,對於自己做的事是很少去梳理和反思的,更多的是做過了就過去了。我之前諮詢了一個工作4年的問詢者,他負責在非洲地區進行大機械銷售,一個人負責一個大區的所有銷售工作,單兵作戰,基本沒有團隊,他每年的銷售額情況都比相似地區同級別銷售者高出很多。但是他對於自己的工作能力卻缺乏了自信,他覺得自己在工作中成長很少,自己業績好是因為產品好。一直覺得一定要跳到一個有完整培訓的企業中去增長銷售能力。我後來問了他一個問題?你覺得你銷售能力不強的點是什麼?以及什麼樣的培訓會讓你覺得真的對於銷售能力有提高?他說,這個我倒是沒有想過。我又問,如果今天我要開展一門關於你這個產品的銷售培訓課,你覺得你可以來給我系統的講一講你的經驗么?他零星說了幾條,然後沉默了一下,表示:這得再理一理。或許他天生就是一個會銷售的人或許他的產品本身太好,所以在區域內可能是壟斷的,但是無論是怎樣的,他都展現出了一點,就是缺乏對於自己過往經歷認真的復盤。所以要做到客觀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到達什麼水平就很難,也只能憑感覺去想接下來的發展。

這樣的情況在年輕的問詢者中更多,比如在校大學生,自己做了很多的校內實踐,但是可能實習少一些,在求職的時候就非常不自信,覺得沒有實習啊,什麼都不會啊,或者要找實習了,感覺自己什麼都不知道啊。問他們校內實踐做些了什麼,自己有哪些收穫?普遍第一反應都是,我覺得我做的東西都很簡單啊,跟其他人比沒什麼不同。這樣的心態,哪怕今後做過實習了估計也依舊會不自信。這裡的重點不是在與經歷多少,而是在於你經歷過後是否真正思考過你的改變和收穫以及這些和你要去的職位有何關聯。

美國小說家約翰.巴斯(John Barth)曾經這樣寫道:你經歷的人生不是你的人生,而是你體會到的人生。換句話說,你需要去體會和理解你的經歷,你和別人可能經歷過相似的事,但是你不同的體會和理解,是區別你和別人的基礎,

如果你連你的經歷都不曾客觀梳理,如果你連你經歷的事實都否定,你又怎麼可能自信呢?

5、 不敢突破舒適圈

不自信會是很多原因的糅雜,但是越發不自信一般來說是待在舒適圈裡太久。比如我最開始提到的那位15年工作經歷的問詢者,期間有過跳槽的意向,但是為什麼沒有成功呢?因為缺乏對自己的梳理,因為對新工作環境的不了解,因為這些導致了初步的不自信,然後依舊還是選擇待在習慣了很久的工作圈,那麼只會越發不自信。

我遇到很多研究生即將畢業的問詢者,很大一部分考慮跨專業求職的同學,問他們最初為何選擇讀研,絕大多數的理由都隱藏著:不自信,逃避。因為本科畢業感覺沒什麼可以做的、感覺本科畢業什麼都不知道、覺得自己還沒長大,想要藉由研究生再進行一下成長等等理由。然而,以為讀完了就成長了,沒想到現在面對求職越發不自信了,因為被問的問題更嚴苛,對於外界的了解依舊稀少。這些同學其實研究生期間確實可以成長,可以多去了解外界信息、參加些實習等等,但是,因為怕,因為慣性,在看文獻、做實驗、寫報告的校園舒適圈裡帶著就不願出來。

不自信其實往往由於多種理由雜糅而成,但總的來說,缺乏基本客觀的自我了解是不自信的基礎。學會基於事實的梳理自己,分析分析自己不自信的來源,再找尋適合自己的有效調整方式。

在這裡,也給各位幾個可以行動的角度:

Tip1. 基於事實對於自己進行了解

自信自信,拆開來看,就是相信你自己,而組成你作為一個人的所有屬性,以及你經歷的所有過往,造就了你自己,如果你對於這些並沒有了解,理解,接納,也就很難說自信。

開始有意識的認知組成你這個人或者與你相關的各個方面:外貌、性格、身體狀態、經歷、資源等等;或者深刻認知你不自信的那個方面

比如,經歷方面。有很多人,因為缺乏對於自己過去經歷的客觀梳理,導致對於自己認知的缺乏,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做什麼,能擴展什麼,延伸什麼,從而在面對選擇或者機會的時候,不知道可以輸出什麼。對於這樣的情況,建議大家一定要定期復盤自己的經歷

  • 我做了什麼事
  • 我是如何完成這件事的(什麼樣角色、什麼樣的方法、有何結果)
  • 這件事的前後我有何改變,積極地、消極的或是中立的等等
  • 這件事後我有何收穫,這些收穫是哪些方面的呢?思維上、技能上、認知上還是物質上等等

很多時候,我們和他人會有相似的經歷,特別是在年齡很小的階段,視野差不多經歷的也差不多,所以如果只想憑藉經曆本身來找尋自信,是很難的。而你對於一個經歷的感受、收穫、認知和意義卻可以非常不一樣。這些是你了解自己的事實基礎。

Tip 2. 考慮相對環境,不要進行盲目對比。多些自我覺察,要在有自知之明的基礎上進行調整

很多時候,大家都有要變得完美的美好期盼,或者要是和誰誰一樣就好了的美好憧憬,但是啊,這樣的想法背後,很可能就藏著對於自己的不認可,甚至是否定。

我曾經有一個學員,就有著這樣的傾向,看到他覺得別人很優秀的地方就會否定自己。比如關於快速交流,他本身和人交流其實不差,頂多就是在和人首次交流的時候,話不會那麼多,比較慢熱。但也不是一句話不說那種。可是呢他看到同班的一個同學,能夠每次和別人交流的時候都特別自然,特別能說會道,就覺得自己好差勁。自己糾結了很久,越想就越覺得自己不行。後來我問他,你原本的交流方式是否給你的生活產生不好的影響?他說也倒是沒有;我又問,你現在要去做的工作,對於快速交流是否有很高的要求?他說:做行業研究,主要就是分析和寫報告,不需要很多的這樣的交流。

大家看,哪怕是生活和工作中,他原本的屬性都能很好的滿足需求,他也還是會在對比中自己敗下陣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盲目對比。如果那你連原本自己的所處的階段都還未認可,怎麼可能有更好的調整,

並不是所有別人身上你認為特別厲害的,反觀到自己身上就代表自己不好。學會找到相對的環境,有目的的進行對比和調整。

如果你下一次忍不住要對比,要否定,就停下來,先問問自己:關於這方面,我原本的狀態怎麼樣?程度如何?是否需要立刻調整?

Tip 3. 轉變角度,學會自我鼓勵

這和前面提到的自我覺察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的外界環境很多情況下存在批評和不滿,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更要做好自己的支持者,在前面提到的認可自己的基礎上,考慮相對環境之下自己的長處,並認可接納它。

無論完成的事有多麼細小,都要學會先給自己鼓掌點贊。今天理解了一個很難的理論,表揚一下自己!今天學會了一個新單詞,表揚一下自己!今天達成了一個銷售小目標,表揚一下自己!

用正向積極的視角看一看自己做的事,給自己當下的狀態積極的反饋,促進自己不斷往前。值得表揚的就毫不猶豫的表揚起來!

工作中啊,講究貢獻與成本,你的貢獻足夠大時候,你產生的一些成本就可以忽略不計。就好比你的長處和短板,沒有人是靠彌補短板成功的,要學會用唱出帶動短板,長處從哪裡來呢?從你開始鼓勵和認可自己開始。

Tip4. 記住成功的事情,積極的心理暗示,並且行動起來,真正邁步嘗試

心理暗示,是在實踐中不斷獲得自信的必要手段。

比如很多人對於當眾演講會有些害怕,不自信。我曾經也是這樣的。別說上台演講了,讓我當著家裡人的面兒大聲說點什麼都特別怵。然而,我特別記得我剛工作那時候,被趕鴨子上架報名參加了公司舉辦的一次英語演講比賽。真是非常緊張,但是這是工作啊,怎麼著也得硬著頭皮上,比賽前一頓狠練。當天演講的時候我緊張的兩腿直抖,還好演講台擋住了觀眾的視線。沒想到的是,我竟然在演講中獲得了第一名,台下的同事反饋是:你好淡定啊,感覺臉不紅心不跳的就講完了。當時我心裡就想:啊,原來我的不自信和緊張大家竟然看不出來!從此之後,遇到上台的機會,我就會反覆告訴自己:沒事兒,大家看不出來,把你準備充分的展示出來就好。然後我發現,我對這事的不自信感慢慢減弱,從被動上台演講,慢慢的敢於主動,緊張感也從原來的一小時、半小時、10分鐘、到幾分鐘就能調整過來。

很多時候我們的不自信可能是因為未知,對於自己行動表現的未知。或者對於自己的誤解。所以抓住你曾經做成功過的經歷,以此為引子不斷給自己積極的暗示,並且推動自己走出去,做一些嘗試。有人就說過,經歷的多了,臉皮厚了,也就自信了。還真是不無道理。

Tip5. 尋找一個更加包容的環境

我們以上說的了解自己也好、積極的心理暗示並敢於嘗試也罷,都十分需要一個環境讓它們實現,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咬咬牙就豁出去鍛煉信心的勇氣。那麼在這種時候,要學會為自己尋找一個相對包容的環境。

比如,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叫做:一白遮百丑,咱們傳統的審美對於女孩子皮膚白啊有要求。所以你會看到一些膚色深的女孩子就會不自信,非要想著我要美白、我要換膚。但是如果你周圍的人並不是都以白為美,或者他們其實不介意膚色,那麼你這這樣的不自信會減弱許多。

再比如,在一些小地方,大家對於待人接物的認識方法可能都會偏向一致,如果你有其他的想法或者觀點,極有可能就變成了異類。但是如果你到了更大的環境,比如上海、北京之類的城市,你會發現存在著各種各樣不同的人,其中或許就有和你相似的群體,你在舊環境中得不到認可,很不自信的方面或許就被接納了。當然了,如果你沒有提前對於自己客觀的了解,大城市也極有可能因為包容性太強,每個人有不同的特點,讓你更加不自信。

總的來說,要想自信,得先改變你的思考,擴大你的角度,找到原因,在有自我基本了解的基礎上,有目的的進行調整和對比,做出嘗試,突破和不斷的歷練。

推薦閱讀:

女生因為家境自卑而害怕談戀愛?
現在很討厭自己,如何喜歡上自己呢?
感覺自己已經不會說話了,怎麼辦?
喜歡一個非常優秀的人而自己很普通?
因錢而自卑?

TAG:自卑 | 缺乏自信 | 提升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