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軍小型高速魚雷艇(上)

本文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上圖第14號魚雷艇(甲型)

1945年3月27日凌晨1:10 陰

沖繩島近海,殘波岬

太平洋戰爭已經進入最後階段。

一支龐大的美軍支援艦隊正在對日本佔領下的沖繩本島進行炮擊。

美軍似乎已經必勝無疑。

然而,他們錯了。

正當在軍艦上執勤的美國水兵看著周圍的海面時,他突然看到了水裡似乎有什麼東西在快速移動。

之後就是巨大的爆炸聲和全艦隊進入戰鬥狀態的警報。

這個震耳欲聾的聲音把水兵們從睡夢中驚醒。他們跳起來沖向自己的戰鬥崗位。

整個艦隊都打開了探照燈,照向了當時還陰雲密布的天空。

難道是「神風特攻隊」的自殺式攻擊?

現在可是凌晨1點,而且還是這種天氣下,怎麼可能是「神風」?

不過美軍艦隊發射的曳光彈還是照亮了整個夜空。

美軍此時並不知道,攻擊他們的並不是熟悉的「神風特攻隊」,而是日軍剛剛投入作戰不久的一種新式武器,雖然這種新式武器對於美國人並不陌生,但是自己嘗到被這種武器襲擊的滋味還是第一次。

執行這次襲擊美軍艦隊任務是的隸屬於日本海軍佐世保防備隊的第27魚雷艇隊,他們之前不久才從佐世保調防至沖繩本島,守衛作為日本本土最後一道防線的沖繩。

眾所周知,美國海軍的魚雷艇,也就是所謂「PT-Boat」在太平洋戰爭中可謂是出盡風頭,然而日本海軍魚雷艇的表現卻鮮有人知。本文就將分為兩部分,通過日本海軍小型高速魚雷艇的設計與戰史,來講述這一不為人知的小艦艇以及戰史。

日本小型高速魚雷艇的誕生

魚雷艇(Torpedo Boat,日本海軍稱其為水雷艇)這個詞雖然早在1873年就已出現,但是接近近代高速小型魚雷艇(Motor Torpedo Boat,日本海軍稱其為魚雷艇)的幾種代表性的魚雷艇卻都誕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當時的日本雖然遠離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烽火硝煙的歐洲戰場,但並不是沒有意識到軍事科技在一戰中的巨大進步。由於當時日本與世界第一海權國家英國還是同盟關係,所以以協助英軍作戰為契機,日本海軍曾經派遣兩支艦隊遠赴印度洋和地中海,幫助協約國海軍護航商船,還派出多個觀察團觀摩協約國軍隊的作戰。歐洲戰場上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不僅讓日本海軍大開眼界,還讓其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與歐洲列強的差距,其中就包括小型高速魚雷艇的技術。1918年6月,義大利海軍的小型高速魚雷艇部隊在路易吉?里索少校(Luigi Rizzo, 1st Count of Grado and Premuda)的指揮下襲擊了奧匈帝國海軍強大的聯合力量級戰列艦聖?伊斯特萬(SMS Szent István)號,在里索少校的指揮下, MAS-15號魚雷艇發射的魚雷將這艘戰列艦擊沉在亞得里亞海,更加證明了小型高速魚雷艇的實力。一戰之後,不甘示弱的日本海軍在大正11年(1922)首次向英國桑尼克羅夫特公司購買了兩艘CMB55型(CMB意為Coastal Motor Boat,沿海汽艇)魚雷艇,也向德國Erz公司購買了一艘LM27型(LM意為Leichte Schnelle Motorboote,輕型高速摩托艇)16.5m魚雷艇作為參考。

奧匈海軍聖?伊斯特萬號戰列艦被義大利海軍小型魚雷艇擊沉奧匈海軍聖?伊斯特萬號戰列艦被義大利海軍小型魚雷艇擊沉

?

說到這裡,有人一定會問筆者,為什麼會說日本海軍購買的CMB55和LM27兩型魚雷艇是日本小型高速魚雷艇的起源呢?實際上日本在1917年時日本海軍曾經實驗製作過數艘小型高速艇,裝備在新建造的戰列艦扶桑與山城號上,但並非魚雷攻擊之用。CMB55型魚雷艇是英國海軍裝備的一種18m型魚雷艇,在1916年開始建造,最高航速42節,是當時的成熟型號。LM27型魚雷艇則是德國魚雷艇,最高航速33節。

英國CMB 55型魚雷艇英國CMB 55型魚雷艇

根據當時的研究資料顯示,日本海軍購入的CMB55型魚雷艇在測試中的最高航速達到了35節,而德國的LM27型達到了33節,但是兩種魚雷艇使用起來都過於困難,再加上日本海軍購買這兩種魚雷艇的時間,正是「八八艦隊」計劃興起和華盛頓條約簽訂的時代。在「八八艦隊」和條約框架下發展海軍力量的日本海軍,滿腦袋裝的都是戰列艦之間的所謂「艦隊決戰」,在這種作戰中並沒有小型高速艇的地位。於是這個時期的日本海軍雖然對購入的魚雷艇進行了基礎研究,但是並沒有深入,甚至沒有將其稱為「魚雷艇」,直到昭和9年(1934)才開始重新研究。

一戰時期的義大利MAS魚雷艇一戰時期的義大利MAS魚雷艇

與海軍正相反,日本陸軍對類似魚雷艇的小型舟艇很有興趣。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承擔的作戰任務不同,登陸作戰中兵員、物資的輸送一般都由陸軍承擔。日本陸軍的舟艇部隊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7年(1874年)入侵台灣時;而進入大正時代,陸軍的舟艇部隊已經初具規模。一戰中加里波利戰役時,日本陸軍第一次看到了英軍使用新式的專用步兵登陸艦進行登陸,感觸非常大,以至於一戰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陸軍參謀本部船舶課都在研究這次作戰中英軍使用的裝備。認識到英國技術的先進,日本陸軍在大正15年(1926)從英國桑尼克羅夫特公司購買了一艘與之前海軍購買的CMB55型魚雷艇相似大小(長10.66m,排水量5.3噸,安裝400馬力汽油發動機)的CMB型魚雷艇,將其魚雷武裝拆除,作為進行登陸作戰前的高速偵查艇使用,還對其進行了仿製,仿製艇被稱為「高速艇(甲)」,其最高航速可以達到37節,在日本海軍自製魚雷艇服役之前,「高速艇(甲)」是日本陸海軍中最高速的國產小型舟艇。

日本海軍當時依然沉浸在「大艦巨跑」主義中,直到侵華戰爭。1937年8月17日,日本海軍第三艦隊旗艦,老式巡洋艦「出雲」號在上海黃浦江上遭到了中國軍隊英制CMB55型魚雷艇的襲擊,雖然沒有造成太大損失,但是依然給日本海軍高層一個很嚴重的警告。1938年日軍在對廣東地區的入侵作戰中,首次繳獲了中國軍隊裝備的CMB55型魚雷艇。此外日軍還在進攻上海的作戰中繳獲了另外2艘中國海關用於緝私的,由英國動力船艇公司製造的高速艇「關維」型。根據這些繳獲魚雷艇以及對歐美海軍魚雷艇性能的研究,日本海軍決定發展自己的國產魚雷艇。

中國海關緝私高速艇「關維」中國海關緝私高速艇「關維」

昭和14年度(1939)日本海軍臨時軍費追加預算中,首次在「雜船」部分加入了「魚雷艇,建造編號241-246,艘數六,標準排水量20噸,代表艦名一號」這樣的字樣,這意味著「魚雷艇」成為了日本海軍中「雜船」項目里最末尾的一種船艦被列入船籍,也標誌著日本海軍正式決定研發國產魚雷艇。

從「T-0」到「第1號型」----戰前日本海軍國產魚雷艇的開發歷程

日本海軍設計製造的第一艘國產魚雷艇,設計編號「T-0」,建造工作由橫濱遊艇工作所鶴見工廠進行,舾裝則在橫須賀工廠進行,在昭和15年(1940年)竣工。

為了決定「T-0」的船型,日本海軍艦政本部(艦艇技術研究單位)的研究人員可以說是煞費苦心。他們找來之前繳獲的CMB55型以及英國船舶動力公司型緝私艇進行反覆試驗,最後選擇了後者的V字型設計。「T-0」的外形是V字型高速艇的典型樣子,其龍骨選擇了櫸樹木作為材料,而板材選擇了日本扁柏,整個艇身都是木質的。具體性能為:

排水量 18.7噸

全長 19m

吃水 1.2m

航速 35節

發動機 九四式水冷航空發動機(900馬力)x2

當時日本海軍從未建造過真正的魚雷艇,所以很多問題都是第一次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魚雷艇的發動機。當時日本全國都沒有適合魚雷艇的發動機,最後海軍只能從九五式陸上攻擊機上拆下來老式的九四式水冷航空發動機給「T-0」安裝上,但是治標不治本,直到日本戰敗,日本海軍也沒能解決魚雷艇上的引擎問題,這導致戰爭中日本的魚雷艇的航速始終得不到太大的提高。

為了進一步提高魚雷艇建造技術,日本海軍決定從當時的軸心國義大利進口一艘先進的MAS魚雷艇作為參考。購買義大利魚雷艇的原因,第一是當時英日同盟已經不復存在,日本無法再通過合法途徑得到英國魚雷艇;第二是德國魚雷艇的性能先進,但是仿製技術難度高,不適合剛剛研製國產魚雷艇的日本海軍。昭和15年(1940)8月,來自義大利的MAS451型魚雷艇被運抵日本海軍橫須賀工廠。根據日本海軍資料,該魚雷艇全長18m,排水量22噸,安裝有伊索塔弗拉西尼公司(Isotta Fraschini)製造的Asso 1000型汽油發動機兩個,合計1850馬力,公試最大航速46節。日本海軍購買的這艘MAS451是安裝有武器的成品,這樣一艘魚雷艇的單價是50萬日元,比起美軍戰時的量產型高速魚雷艇還要貴。

? 日本海軍拿到這艘MAS451型魚雷艇之後,發現自己建造的「T-0」與其的差距非常大。如果說「T-0」是破爛老爺車,那MAS451型魚雷艇就是法拉利跑車。日本海軍在橫須賀海域對MAS451型魚雷艇進行了數次航行實驗,MAS魚雷艇的航速甚至達到了49節,是日本海軍裝備艦艇中的最高航速記錄。

「T-0」與MAS451型魚雷艇的對比讓日本海軍得到了許多貴重的數據,然而這些數據卻被當時的日本海軍錯誤理解了。面對「法拉利跑車」級別的MAS451魚雷艇,日本海軍認為其並不適合日本海軍使用,而且日本海軍當時普遍認為其潛在對手美國海軍的士兵貪生怕死,是不敢乘坐魚雷艇或者潛艇這種危險性較大的艦艇與當時還算強大的日本海軍正面交鋒的,戰爭初期的數次軍備計劃中日本海軍刪除魚雷艇以及反潛艦艇的建造計劃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所以日本人並不需要像MAS451這樣的高級魚雷艇,而是需要像「T-0」這樣性能適中的魚雷艇足矣。於是根據前文所述的昭和14年度計劃,日本海軍艦政本部對「T-0」稍加改進,安裝了MAS451式的魚雷發射裝置就將其命名為「第1號型」(設計代號T-1)魚雷艇,共建造6艘。「第1號型」魚雷艇組成了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之前唯一的魚雷艇部隊,其中前三艘在最初隸屬於橫須賀防備隊(防備隊是日本海軍基地港灣防備部隊),並且在1941年6月30日正式加入日本海軍特務艦籍。後來其中五艘被部署到了前線地區,剩下一艘留在了長浦。而那艘MAS451魚雷艇的結局就比較倒霉了,1943年日軍在美軍PT魚雷艇的攻擊下頻頻吃虧,而日軍卻拿不出任何手段的時候,MAS451被改造成了「魚雷艇殲擊艇」,專門用於攔截美軍的PT魚雷艇,被稱為「一號隼艇」(設計代號H-1),在1943年10月投入了前線作戰。

義大利海軍MAS451型魚雷艇義大利海軍MAS451型魚雷艇

詳解戰時日本海軍魚雷艇
戰時開發的各型魚雷艇基本構造

(1)T-1型(第1號型)

本型魚雷艇根據「T-0」型改進而成,吸收了義大利MAS451型魚雷艇的部分優秀設計,由日本海軍艦政本部下屬科研單位海軍技術研究所設計,橫濱遊船鶴見工廠建造,1941年6月開始建造,同年12月全部完工,乘員7人,共建造6艘。

第2號魚雷艇(T-1型)第2號魚雷艇(T-1型)

?

(2)大型魚雷艇(甲型)

「T-1」型魚雷艇建造完成之後,日本海軍暫時中斷了魚雷艇的建造,而加緊建造更多的大型艦艇,特別是中途島海戰之後的 「改丸5」計劃,幾乎取消了一切特務艦的建造,其中也包括「丸急」(全稱為昭和16年海軍戰時追加建造計劃)中計劃的所有魚雷艇項目。不過隨著德國海軍S型魚雷艇在歐洲戰場上不斷給英軍帶來打擊,遠東的日本海軍也變得十分眼紅,於是日本海軍軍令部在昭和17年(1942)的戰時艦船補充計劃中提出建造「魚雷艇甲,建造編號600-617,合計18艘,排水量80噸,代表艦名10號」這樣的大型魚雷艇。這種大型魚雷艇搭載了仿製MAS451型魚雷艇的伊索塔弗拉西尼Asso 1000型水冷發動機的三菱重工71號6型發動機(920馬力)四台,本發動機的具體情況將在後文詳述。最後日本海軍參考德國海軍S型魚雷艇,設計出了一種採用圓舭外形,排水量84噸,全長32.4m,裝備有四枚魚雷投射裝置的的大型魚雷艇,但是由於製造商橫濱遊船公司沒有製造這種魚雷艇的經驗,其首艇(設計代號T-51a)直到1943年11月才竣工服役,被命名為「第10號型」魚雷艇,之後在魚雷艇部隊作為指揮艇使用。

日本海軍軍令部對於本型魚雷艇期望很大,然而事實並非其所願。當時德國海軍的S型大型魚雷艇使用木材與鋁合金建造,而當時日本海軍由於所羅門與新幾內亞航空作戰之需要,不能提供足夠的鋁合金建造魚雷艇,所以日本海軍只好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即甲型魚雷艇採用大部分船體為木製,小部分為薄鋁合金板這樣的混合構造。「第10號型」(T-51a)型的推進系統安裝有齒輪驅動裝置,兩個發動機驅動一軸,為兩軸推進,但是問題卻接連不斷,其中最大問題就是這種兩軸推進設計導致發動機出力不足。其次是「第10號型」採用木製外殼再加上日本海軍極力減輕其排水量,導致引擎機械台構造非常脆弱,引擎工作時震動巨大,只能發揮60%的出力,最高航速只有29節左右。于是之後的甲型魚雷艇直接改為四軸直連推進,解決了這個問題。第一艘四軸直連的80噸型甲型魚雷艇被稱為「T-51b」型(艦名為「第11號」魚雷艇),「T-51b」型還將「T-51a」型的四個魚雷投射裝置改為兩個,兩型魚雷艇的乘員均為18人(不搭載魚雷的情況下為12人),這兩種大型魚雷艇被稱為「甲型魚雷艇」。作為日本海軍唯一一種採用圓舭形的魚雷艇,其最後一艘在1944年8月下水,隨後因為戰況惡化以及建造複雜而中止建造,共建造8艘。

T-51a型魚雷艇(甲型)T-51a型魚雷艇(甲型)

(3)小型魚雷艇(乙型)

美軍登陸瓜達卡納爾島之後的所羅門方面作戰中,日軍不斷遭到美軍高速PT魚雷艇(Patrol Torpedo boat,巡邏魚雷艇)的襲擊,當時日本陸海軍當局都在苦苦尋找對抗美軍魚雷艇的有效辦法。日本陸軍對於PT魚雷艇深惡痛絕,PT魚雷艇4000馬力的發動機可以將其最高航速提高到40-45節,還安裝有口徑40mm到12.7mm不等的重火力,而日本陸軍在登陸、輸送上經常使用的大發動艇(登陸艇)最高航速只有8節,武器最多只有20mm機關炮(後出現用大發動艇改造的魚雷艇殲擊艇「武裝大發」,安裝有重火力),面對美軍魚雷艇幾乎就是活靶子一樣的存在;而僅憑日本陸軍從中國戰場調來的幾艘「裝甲艇」(登陸作戰火力支援艇,配備機炮和機槍)根本不足以面對數量眾多的美軍魚雷艇。日本海軍方面對於PT魚雷艇的優勢也看在眼裡,當時美軍部署在瓜島的魚雷艇部隊主要任務之一即是不斷襲擾日軍對島上駐軍的物資補給作業,於是負責進行輸送物資的日本驅逐艦就成為了美軍魚雷艇的首要目標。1942年12月11日,美軍魚雷艇PT37和PT40首次擊沉了一艘執行輸送補給任務的日本驅逐艦,而且擊沉的這艘驅逐艦正是當時日本海軍第二水雷戰隊臨時旗艦「照月」號驅逐艦,還把二水戰的司令田中賴三少將炸傷。照月號驅逐艦本來是屬於第三艦隊第10戰隊的防空驅逐艦,這次被田中借走作為臨時旗艦。無獨有偶,1944年12月12日,在與瓜島輸送作戰類似的第九次多號輸送作戰中隸屬第31戰隊的睦月型驅逐艦卯月在與美軍魚雷艇的交戰中,在菲律賓奧爾莫克灣被擊沉。

面對美軍魚雷艇的巨大威脅,日本陸海軍卻並沒有聯手對抗,而是分別開發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在小型舟艇開發上頗有建樹的日本陸軍船舶部隊(通稱 曉部隊)在1943年3月開始建造一種名為「驅逐艇カロ」的「魚雷艇殲擊艇」( V字型,全長18m,寬4.3m,最大航速37節,乘員13人,安裝有20mm高射機關炮2門,深水炸彈10枚)。日本海軍則另行設計建造了新型小型魚雷艇,將其稱為「乙型魚雷艇」。乙型魚雷艇比起甲型魚雷艇小的多,回到了過去「第1號型」魚雷艇那種小型高速艇的外形上來,也吸收了陸軍「驅逐艇カロ」的設計經驗。乙型魚雷艇建造時因海軍工廠產能不足,缺乏造船工,所以將一部分建造任務交給了民間工廠,因此為了其降低建造難度,艦政本部決定將乙型魚雷艇全艇基本改為木製,其中少數型號採用木頭與金屬材料混合構造,全長15到18米不等,寬3到4米不等,採用V字型設計;發動機方面,因為日本當時沒有可以裝在魚雷艇上的輕型柴油機,所以依然使用了之前的汽油發動機。其中大部分型號放棄了製造工藝複雜的71號6型發動機,改為使用較為可靠,數量也眾多的老式航空發動機,乘員6-7人,其主要幾種型號可以通過搭載的發動機來區分:

T-38型魚雷艇(乙型)T-38型魚雷艇(乙型)

71號6型發動機X2 設計代號T-35、H-35(隼艇)

71號6型發動機X1 設計代號T-14

71號6型發動機X1 設計代號T-25

71號6型發動機X1 設計代號T-15

日斯巴諾水冷450馬力X1 設計代號T-21型

  日斯巴諾水冷600馬力X1 設計代號T-22型

  日斯巴諾水冷450馬力X2 設計代號T-23型

  日斯巴諾水冷450馬力X2 設計代號T-31型

  日斯巴諾水冷650馬力X2 設計代號T-32型

  九一式水冷600馬力X2 設計代號T-33型

  羅倫水冷800馬力X2 設計代號T-34型

  壽三型空冷430馬力X2 設計代號T-36型

  明星二型空冷800馬力X2 設計代號T-37型

  金星四一型空冷700馬力X2 設計代號T-38型、H-38型(隼艇)

  震天二一型空冷1200馬力X2 設計代號T-39型

  火星一〇型空冷1050馬力X2 設計代號H-2型(隼艇)

因為發動機不同,乙型魚雷艇各改型艇舾裝也有略微區別。各艇具體性能詳見附表。

乙型魚雷艇中比較特殊的是設計代號T-14和T-15型,兩者都是在1944年12月被設計出來的新型小型高速魚雷艇,排水量為14.5噸,前者使用了V字型外形設計並得到量產,可以說是日本海軍在戰爭末期的主力魚雷艇;後者則是直接仿造了MAS451型魚雷艇,沒有得到量產。

T-14型魚雷艇(乙型)T-14型魚雷艇(乙型)

戰時魚雷艇的質量問題

日本海軍歷來主張「艦隊決戰」,對於像魚雷艇、海防艦這類的小型艦艇重視不足。這就導致日本海軍建造這些小型艦艇時遇到了空前的困難,作為戰時產量最大的魚雷艇,乙型魚雷艇也同樣存在這些問題。日本海軍技術研究所為了設計出新型魚雷艇的外形而反覆進行水槽試驗,也沒能對魚雷艇的性能進行大的提升。再加上戰爭中日本的造船工人因為徵兵而越來越少,所以大部分魚雷艇只能由民間的傢具工人或者木工製造,更降低了其質量。當時乙型魚雷艇的建造分別在海軍工廠和民間工廠進行,由於軍方與民間在技術上存在差異導致最後竣工的產品性能差別也很大,而且乙型魚雷艇型號繁雜,發動機種類過多,導致了該型魚雷艇的性能低下;日本當時建造乙型魚雷艇使用的木合板接著技術也並不過關,甚至出現過魚雷艇在海上只要遇到大浪就會進水的情況,但是當時的日本海軍已經沒有時間重新設計魚雷艇了。

以上的問題其實是日本海軍戰時建造艦艇的通病,隨著戰況日趨惡化,日本海軍為了建造更多的艦艇以彌補前線的損失,只能以降低艦艇的質量作為方法。

發動機

根據前文所述,甲型與部分乙型魚雷艇使用了從義大利MAS451型魚雷艇上仿製的三菱重工71號6型汽油發動機。其原型伊索塔弗拉西尼 Asso 1000汽油發動機,由三菱重工丸子機器製作所仿製,根據日本海軍艦政本部第五部昭和19年(1944)5月發布的機密文件《71號6型內火機械構造以及使用說明書》,該發動機為水冷式W型18氣缸1000馬力航空發動機的船舶改造版,昭和17年(1942)2月11日通過了50小時的運行測試,仿製宣布成功。仿製成功之後川崎機器製作所接到了製造該發動機的訂單,但是直到1943年2月才完成首台發動機,到同年10月才達到月產3-4台的水平。雖然產量很低,但是考慮到日本當時沒有製造大馬力船舶用汽油發動機的經驗,這種產量水平已經是當時相關人員努力的結晶了。後來艦政本部第五部統合下的各民間工廠還對71號6型發動機進行了組裝生產,參與生產該發動機的工廠超過50家。然而好景不長,隨著1944年5月開始美軍對太平洋地區發動全面進攻開始,日本的資源補給線被美軍不斷切斷,留給日本製造該型引擎的原材料越來越少;再加上美軍第20轟炸機部隊進駐成都,已經威脅到了日本本土,所以當時日本本土大部分地區都實行了燈火管制,導致夜間生產基本不可能。雖然根據《海軍艦政本部代用材料使用方針》,海軍方面儘可能使用其他原材料(如木頭或竹子)替代71號6型發動機上的鐵制和鋼製物件,但是依然沒有提高71號6型發動機的產量,而且此時還出現了因為生產各廠家的加工精度不一而存在的發動機質量問題,最終導致海軍方面放棄71號6型發動機,而轉而使用更加可靠的庫存老式汽油航空發動機。三菱重工71號6型發動機到1945年1月停產時,共生產340台,每月平均生產20台,最高每月生產數量為35台。

Isotta Fraschini Asso 1000汽油發動機Isotta Fraschini Asso 1000汽油發動機

之後的乙型魚雷艇大多使用航空發動機,雖然解決了急需魚雷艇發動機的問題,但是這些航空發動機大部分都是老式產品,其缺點是也有很多,首先就是出力過小使得魚雷艇航速顯著降低,其次就是排氣口會噴出明顯的火焰,這對魚雷艇的夜間行動來說非常不利。然而面對惡化的戰況和軍令部的強硬要求,艦政本部毫無辦法,只能將這種存在缺陷的魚雷艇送上前線。而隨著美軍登陸萊特島之後,日本南方補給線被美軍切斷,日本本土開始出現油荒的情況,首當其衝的就是汽油,一般只優先供應給航空部隊使用,而魚雷艇部隊得到的不是質量低下的汽油,就是根本沒有得到油料補給,這讓本來就性能低下的乙型魚雷艇更加無法發揮戰鬥力。

武器配備

對於一艘魚雷艇來說,魚雷是其最重要的武器。日本海軍的戰時國產魚雷艇均不安裝魚雷發射管,只安裝有魚雷投射裝置,所以並不涉及魚雷發射管的問題。日本海軍將魚雷艇上的魚雷投射器稱為「魚雷落射機」,是以義大利MAS451型魚雷艇上的投射器作為藍本設計的,該投射裝置的原理是使用高壓氣體將魚雷從掛架上推向魚雷艇的正橫方向來使魚雷落入水中(MAS451型不使用這一方式),最初由海軍工廠負責製造,後來眾多中小民間企業也參與到製造中來,由於這些民間工廠的技術水平比海軍工廠低很多,導致製造出來的投射器頻繁出現質量問題,甚至出現過魚雷無法發射的情況(詳見後述)。

無論是「第1號型」或者說戰時日本海軍任何一種國產魚雷艇,配備的魚雷都只有一種,那就是二式45cm(457mm)空氣魚雷。這種魚雷口徑45cm,使用空氣和石油作為動力,是很明顯的戰時量產型魚雷。二式魚雷全長560cm,重量1噸,戰鬥部炸藥量350kg,最大雷速39節,射程3km。除甲型「第10號」(T-51a)魚雷艇以外的所有日本海軍戰時國產魚雷艇都只在兩舷配備了各一枚二式魚雷合計兩枚,「第10號」則是兩舷各兩枚魚雷,合計4枚。

不過比起美軍的PT魚雷艇,日本海軍戰時魚雷艇的火力就大大落後於美軍了。與美軍在戰爭後期裝備的量產型PT魚雷艇標準配備533mm魚雷4枚、博福斯40mm機炮1門、厄利孔20mm機炮2門、12.7mm機槍4挺還有深水炸彈這種火力相比,日本海軍早期的「第1號型」魚雷艇只安裝了7.7mm機槍2挺和6枚深水炸彈,而甲型魚雷艇則安裝了九六式25mm連裝/單裝機關炮(T-51a型安裝連裝機關炮1門,T-51b型安裝單裝機關炮3門),不安裝魚雷的情況下還可以攜帶16枚深水炸彈。乙型魚雷艇因為小型所以火力配備更加貧弱,產量較多的T-38型和T-14型都只安裝了九三式13mm單裝機槍1挺(T-14也有安裝7.7mm機槍2挺的情況),還可攜帶深水炸彈2-4枚。其中機關炮一般安裝在魚雷艇後方,機槍則安裝在魚雷艇駕駛室上方。部分乙型魚雷艇被現地部隊改造,其13mm機槍被撤去,改為1-2門九六式25mm單裝機關炮。

日本海軍九六式25mm連裝機關炮日本海軍九六式25mm連裝機關炮

魚雷艇搭載的武器中,九六式25mm連裝/單裝機關炮是日本海軍標誌性的機關炮,在昭和10年(1935年)根據法國霍奇開斯25mm機關炮仿製而成,在太平洋戰爭中後期已經過時,無法應對當時速度更快的美軍先進戰機。

九三式13mm單裝高射機槍也是仿製霍奇開斯的13.2mm高射機槍的產品,在九六式25mm機關炮服役之前作為日本海軍艦艇的標準防空機槍(日本海軍稱之為機銃)使用,也是一種性能過時的武器,早在太平洋戰爭開戰之前,日本海軍的大部分主力艦艇就都撤去了這一武器,換裝九六式25mm連裝機關炮。

日本海軍九三式13mm高射機槍日本海軍九三式13mm高射機槍

配備如此貧弱火力的日本海軍魚雷艇在面對美軍攻擊時幾乎毫無還手之力,特別是美軍飛機的空襲,使得許多魚雷艇還沒有投入戰鬥就在基地里被炸成灰燼。

建造情況

由於戰前制訂的日本海軍軍戰備計劃「丸5」和「丸急」計劃中原本需要建造的魚雷艇在中途島海戰之後的「改丸5」計劃中被取消,使得日本海軍戰時魚雷艇的建造計劃最早是在《昭和18年度(1943)戰時艦船建造補充以及陸上防備兵力等增加相關文件商議》中被提出的,當時軍令部要求建造魚雷艇480艘,其中包括甲型魚雷艇100艘,乙型魚雷艇380艘。隨後在第九次大本營海軍戰備考察部會議(注1)中,艦政本部表示繼續建造下去十分困難,但是依然沒有被軍令部同意減少建造。根據日本海軍官房艦機密第2874號文件記載,在日本帝國議會第84次會議中,由日本海軍大臣遞交的魚雷艇的建造計劃被批准實施,帝國議會對於每艘魚雷艇的建造費用撥款為687000日元(很有可能只是開空頭支票)。

以上魚雷艇的建造分別由橫須賀、吳、佐世保、舞鶴海軍工廠以及民間的橫濱遊船、三菱長崎負責建造,具體建造情況請參考附表。

由於之前日本海軍從未裝備過如此多的魚雷艇,所以沒有合適的魚雷艇乘員也成了問題,再加上戰時量產魚雷艇性能低下,導致總是延誤戰機,無法取得任何戰績,最終讓日本海軍漸漸對魚雷艇失去了信心。美軍空襲特魯克之後,日本海軍戰時魚雷艇的大量建造也迎來了計劃中止的時候。

注1: 大本營海軍戰備考察部會議是日本海軍關於軍戰備相關的研討會。

美國海軍PT-109號魚雷艇,可以看到上面配備的重火力美國海軍PT-109號魚雷艇,可以看到上面配備的重火力

?

日本海軍魚雷艇乘員的訓練

1943年中期,日本海軍水雷學校開始招收學員,將其培養為魚雷艇艇長與魚雷艇乘員,之後又開始了對魚雷艇隊指揮官的培訓。

水雷學校首先對兵科第二期預備士官中的30人進行了魚雷艇艇長的培訓,這30人當中有海軍兵學校第68-70期的畢業生還有高等水產學校出身的預備士官,培訓在4個月之後結束,這些人很快被編入日本海軍的基地防備隊以及魚雷艇隊,還有6人留在水雷學校擔任教官。之後兵科第三期預備士官也被編入水雷學校進行魚雷艇乘員培訓,這期學員被稱為「第一期魚雷艇學生」。從這期學員開始,他們接受的教學不只是操作魚雷艇,還有特攻艇「震洋」,陸軍的四式聯絡艇(自殺式攻擊艇)的使用訓練等。訓練場所當時選在了川棚,那裡在1944年5月開設了「川棚臨時魚雷艇訓練所」。最早的訓練中魚雷艇乘員與特攻艇乘員的訓練是分開的,魚雷艇訓練在川棚,而特攻艇在東京灣的海軍水雷學校。後來日本海軍考慮到在東京灣進行特攻訓練影響不好,於是也將特攻艇訓練搬到了川棚。那時候川棚臨時魚雷艇訓練所的學員也變得多種多樣,有士官、特務士官、准士官、下士官兵、甚至還有飛行預備練習生(預科練)也來接受培訓。其中很多參與魚雷艇培訓的學員在畢業後沒能在魚雷艇上服役,而是成為了海防艦航海長或者機雷(水雷)長等。預科練人員是從練習航空隊(由新飛行員組成的教練飛行隊)找來的志願者組成的,他們也進入魚雷艇學校學習三個月,然後配屬到特攻艇部隊。

川棚臨時魚雷艇訓練所當時的編製為

所長 副所長 教導副官

下屬 魚雷艇學生隊 震洋艇隊 魚雷艇隊 教務部 醫務部 主計部

其中震洋艇隊和魚雷艇中還分為 駕駛員隊 整備隊 基地隊

註:魚雷艇學生是指士官以及預備學生,震洋艇駕駛員是指預科練人員,整備隊員是基地隊成員,大部分成員都是下士官兵、特務士官、准士官。

1945年4月,隨著戰況進一步惡化,川棚臨時魚雷艇訓練所內成立了警備隊以及突擊隊,也被稱為第三特攻隊,其成員都是之前魚雷艇隊的教官和學員,最早承擔九州沿海的防禦任務,後來又新設第五特攻戰隊(鹿兒島),承擔北九州到南九州的沿岸防禦任務。

比起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就開始動員大學生,培養魚雷艇乘員,日本正式培養魚雷艇乘員已經是1944年的事情了,魚雷艇乘員培養比美國整整落後了兩年,而日本海軍對一名魚雷艇乘員的訓練時間只有三個月甚至更短(注1),這也導致許多魚雷艇隊乘員尚未完全掌握魚雷艇就被送上前線。

「魚雷艇的二人」---伊藤高技術中尉與倉崎安雄大尉

在日本海軍小型高速魚雷艇發展史中,不得不提到兩個名字,那就是在吳海軍工廠造機部工作的伊藤高技術中尉與在第2魚雷艇隊擔任指揮官的倉崎安雄大尉。

1943年8月29日,吳海軍工廠廠長突然召集所有工作人員開會,會議中要說的內容只有一個,那就是負責製造魚雷艇發動機項目的伊藤高技術中尉自殺的事情。因為沒有在規定期限內完成足夠數量的魚雷艇發動機改造,僅僅上任四個月的伊藤高技術中尉認為自己犯了巨大的錯誤,耽誤了前線的作戰,因此他決定自殺謝罪。當時正值戰爭期間,伊藤中尉自殺的事情屬於軍事機密,很少有人了解,直到戰爭結束之後伊藤的事迹才被人提及。關於他負責的項目,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是當時最難讓魚雷艇搭載的91式航空水冷600馬力發動機(T-32型魚雷艇),也有人說是當時以吳鎮守府作為基地,裝備隼艇的第12魚雷艇隊所需的金星四一型空冷700馬力發動機(H-38型隼艇)。

日本海軍兵學校第68期畢業生倉崎安雄大尉,早在少尉的時候就認為日本應該擁有魚雷艇。其在以橫須賀作為的基地的海軍第7驅逐隊(驅逐艦部隊)服役時,與他同期的軍官基本留在了驅逐艦部隊,而只有他要求被調到橫須賀第六防備隊(魚雷艇部隊)服役,之後又要求前往威克島裝備有魚雷艇的第65警備隊,好像就和離不開魚雷艇了一樣。1944年他被調往水雷學校擔任教官,為日本海軍小型魚雷艇部隊的編成與戰術做出了極大的貢獻。1945年年初,倉崎大尉因前線戰況惡化而被重新派往橫須賀擔任第2魚雷艇隊指揮官,於1945年8月1日在與美軍驅逐艦的戰鬥中陣亡,被日本海軍追授海軍少佐軍銜(當時的具體情況見下篇)。

「魚雷艇的二人」上為倉崎安雄大尉 下為伊藤高技術中尉.「魚雷艇的二人」上為倉崎安雄大尉 下為伊藤高技術中尉.

「隼艇」----日本海軍的「魚雷艇殲擊艇」設想

美軍PT魚雷艇在所羅門地區的「大放異彩」對日本海軍來說刺激很大。除了要求建造乙型魚雷艇之外,日本海軍還要求設計一種類似陸軍「驅逐艇カロ」的高速艇,專門對付美軍的PT魚雷艇。這種新型高速艇將拆除魚雷兵器,同時具備強火力,以便在美軍魚雷艇出現時與其正面對抗。這種新型小型高速艇被稱為「隼艇」。

根據前文所述,「1號隼艇」(設計代號H-1)也就是那艘從義大利購買的MAS451型魚雷艇,之後日本海軍又根據MAS451型魚雷艇設計了H-2型隼艇,H-2型幾乎就是MAS451型的完全仿造版,採用鋼製結構,乘員7人,配備了火星一〇型航空發動機,安裝有20mm機關炮2門與7.7mm機槍2挺,還可攜帶深水炸彈,共建造8艘(第2-第9號隼艇)。其中的第3、第5、第7、第8號隼艇在運輸到特魯克途中被美軍潛艇送進海底。

隨後日本海軍又設計了多種隼艇,包括使用乙型魚雷艇T-35型和T-38型拆掉魚雷兵器改造的H-35型隼艇以及H-38型隼艇,搭載九六式25mm單裝機關炮3門;還有換裝51號2型10型300馬力柴油機的H-61型隼艇和換裝63號V18型 1800馬力汽油機的H-63型隼艇,部分H-61型隼艇因為戰爭後期缺乏魚雷艇而重新安裝了魚雷投射裝置,可謂是本末倒置。

隼艇的具體性能數據請參考附表。

「第101號型」與「第114號」魚雷艇----日本海軍的戰利魚雷艇

日軍在開戰初期對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的入侵作戰中在泗水繳獲了原荷屬東印度海軍的20艘不鏽鋼制的TM-4型魚雷艇,其中一部分沉沒,另一部分沒有完成建造。TM-4型魚雷艇全長18m,寬3.8m,吃水0.7m,使用1350馬力的汽油機(其中部分使用了1425馬力發動機),為三軸推進,安裝有7.7mm機槍1挺、魚雷投射器兩個,可以攜帶45cm魚雷2枚、深水炸彈4枚,最高航速33節。日本海軍駐泗水的第102工作部將其修理或建造完成,稱為 「第101號型」魚雷艇,編號從「第101號」一直排到「第120號」,其中除第101號魚雷艇在戰爭末期被送到海軍水雷學校之外,其他「第101號型」均被投入東南前線作戰中。以「第101號」為例,其最早被編入佐世保鎮守府艦籍,進入第21特別根據地隊(特別根據地隊是日本海軍前線基地部隊)服役,隨後編入第26特別根據地隊投入前線作戰,其餘的「第101號」型魚雷艇也基本經歷了與之相似的過程。

第114號魚雷艇第114號魚雷艇

?

在菲律賓攻略作戰中日軍繳獲了美菲軍隊的一艘由桑尼克羅夫特公司製造的大型魚雷艇「Q111號」,當時其沉沒在菲律賓甲米地海軍基地。該艇是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在1937年訂購,1939年交付的40噸型大型魚雷艇。該艇比起之前日本購買的CMB55型魚雷艇更加先進,航速更高,其全長20m,寬4.7m,裝備有出力1800馬力的汽油發動機,為三軸推進,可搭載45cm魚雷投射器2個,12.7mm機槍3挺,最大航速達到40節。駐馬尼拉的日本海軍第103工作部將其打撈修復,與1943年4月完成修復,進入日本海軍服役,戰爭末期被美軍擊沉。

第101號型魚雷艇第101號型魚雷艇

筆者註: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開頭描寫的日本魚雷艇攻擊美軍艦艇的場景只是根據日方人員回憶編寫的,根據美軍戰地報告當晚並沒有魚雷艇攻擊其艦隊,其艦隊也並未遭到雷擊。

附表第一 日本海軍小型高速魚雷艇建造實績

?附表第二 日本海軍小型高速魚雷艇性能表

關注作者,閱讀全文c
還有50%的精彩內容,作者設置為僅對粉絲可見



海上護衛_川南造船川內分工場

歡迎來到本村姑的研究室。這裡是戰史、小艦艇、架空戰紀、皇空研究者川內的自娛自樂型微博~


+關注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