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小團體

女子小團體

來自專欄 櫻桃的滋味

想到這麼一個拗口的詞兒,跟當紅女團什麼的倒沒有關係。昨天偶遇一個兒時認識的學姐,她比我大一點兒,曾經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她和另外兩個女孩兒有一個貌似堅不可摧的女子小團體。她們三人在學校生活中互相照應,共同抵禦學生時代少女需要面對的風雨,同時學習成績上也有一種積極的互相帶動作用,基本上最終都考上了不錯的學校,如今也都過著社會普遍認可的不錯的生活。

記得那個時候一度很羨慕她們,組建小團體需要一種不那麼敏感,不會介意今天團體中的誰走得更近、明天誰又跟自己疏遠類似這樣問題的性格,稍大條、或者能不太在意一些細節的情緒和反應。自己不大具備這樣的性格,所以更適合一對一的只交一個朋友。

最近恰好看完《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裡面也講到五人小團體,不過是三男兩女的組合。大家在一起,為了小團體的發展,往往需要節制自己的情感,盡量扮演好其中擔當的角色,有意識地去維護它。所以,這對最為敏感的少女白來說,顯然最終是走不下去的,多崎作在最後也有所領悟。不過,男女摻雜的友情小團體本就不易長久吧,最終都會變得更複雜。所以,女子小團體長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不知道男子會不會也有這種小團體呢?

想要加入小團體,想要受到團體的接納和認可,這是一個社會人的本能反應吧。每每看到一歲多的孩子已經開始想要引起其他小朋友的注意、想要融入群體了,總不免隱隱擔心。有一個不大合群的媽媽,孩子以後的人際探索之路會找到舒適的方式嗎?要有獨立的思想、不要隨波逐流、不要盲目從眾,有這樣的覺知之前,無論如何都會有一個努力融入群體並在其中掙扎的過程,有的人這個過程還可能貫穿一生。 前幾年口碑不好但據說票房奇好的電影《小時代》,好像也是探討小團體的問題呢,觀眾是不是小女孩居多?不知道劇中和現實的她們最終有沒有長久走下去呢?

青少年時期更是需要這樣的小團體,沒有幾個少男少女真的能強大到能愉快的獨來獨往吧。那真是一個痛苦漫長又糾結的時期,有人加入了暴力團、有人加入了進取團、有人加入了稀里糊塗團,長大以後又急急忙忙地加入各種小圈子,謹言慎行地「混圈子」、識人脈、找資源,如果能得償所願,倒也不錯。

理想的女子小團體,淡如水,不一定有油膩的修圖自拍合照,彼此獨立、彼此也能從另外的個體身上汲取養分和力量,更加積極的面對各自的生活。她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動力。

推薦閱讀:

TAG:女性 | 合群 | 抱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