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扔東西、說「不」……孩子越大越難帶?趕緊看這篇!

打人、扔東西、說「不」……孩子越大越難帶?趕緊看這篇!

作者:APP編輯:鳳梨小姐

當我懷孕的時候,身邊很多人鼓勵我,「尿頻、胸悶、不能喝奶茶什麼的,生完孩子就好了。」

當我「卸貨」之後,排惡露、乳腺炎就不提了,孩子濕疹、夜奶、發燒輪著來,閨蜜安慰我,「等孩子大點就好了。」

可現在mini兩歲了,我TM恍然大悟:

孩子明明是越大越難帶!好么?!

沒有幾項必殺技傍身?小傢伙分分鐘把你虐哭!

  • 分離焦慮期,每天上演苦情戲;
  • 總是愛打人,感覺我和她分分鐘會變「網紅」;
  • 好奇心超強,一秒看不住,就在吃不明物體;
  • 超有想法,和大人對著干,是唯一的選擇!
  • ……

好奇心超強

伴隨著大運動發展,寶寶的「領地」也逐漸擴大!

嬰兒床→圍欄→客廳→廚房、衛生間,在人家眼裡,通通都叫做「遊樂場」!

揣測一下,寶貝們每次發現「新大陸」的心理活動可能是這樣的:

  • 「咦?這裡有個柜子,打開看看裡面有什麼?」
  • 「哇!原來從這裡的落地窗,可以看到樓下的樹耶!」
  • 「媽媽每天在廚房裡忙什麼?我能幫上什麼忙?」
  • 「啊!這個抽紙太好玩了!越抽越多!」

於是,一不留神,家裡就成了這樣:

整潔?不存在的。

該把柜子全部鎖死?還是把孩子訓一通,打一頓?在線等,挺急的。

給孩子做好安全防護比事事都說「不」要有用得多。

如果孩子喜歡翻箱倒櫃,不妨把易碎的和鋒利的物品都轉移到別處,留下一些孩子玩一玩也不會傷害自己的東西。

如果家長僅僅是因為「覺得臟」而不讓孩子去碰,其實是大可不必的,只要給孩子及時洗手,灰塵對孩子的健康並沒有什麼影響。

對孩子的危險探索行為是要堅決拒絕的,比如摸暖水瓶、電源插座等等。雖然電源插座可以用電源保護插頭插起來,但家長也應該告訴孩子「這個不可以碰」。

動不動就打人

不知道哪天起,寶寶開始有點「暴力傾向」。

咬人、推人、打人,有時我和她玩得開心,她會猝不及防地咬我一口!心理陰影面積≈三室一廳!

帶去遊樂場,必須得步步跟緊,否則,感覺自己分分鐘會被人拍成視頻,變身「新晉網紅」!

3歲以內的孩子產生「暴力傾向」的主要原因,是源於模仿。

崔玉濤醫生髮現,「有些家長和孩子親近,會拍拍他的小屁股、胡擼胡擼腦袋,而孩子學著做的時候,卻被當成『打』」,如果孩子認為「打人」是打招呼的方式,家長需要儘早教會孩子一些簡單的問候方式來替代「打人」,比如「飛吻」「抱抱」「拉手」……

針對孩子一些並不友好的、帶有明顯攻擊性的打人,家長必須要堅定而平靜地告訴他,「不可以打人」。

家長還可以首先通過共情的方式,幫助孩子把不良情緒表達和發泄出來,然後告訴他可以怎麼做。

愛扔東西

從來不對孩子發脾氣的Oli媽媽,曾經憂心忡忡跟我吐槽:

才1歲大的小人兒,吃飯不好好吃,反覆扔勺子,我把勺子撿起來,人家繼續扔!還「挑釁地」看著我!我要憋出內傷了!

扔勺子、玩飯糰、把手放進湯里攪和、把所有的玩具嘩啦啦倒出來!

沒經歷過這些,簡直不足以談「隱忍」!

孩子的這些舉動可不是存心搗亂,而是孩子在玩耍。在玩耍的過程中,他的身體機能、智力及認知都獲得了發展。

雖然孩子扔東西會把家裡搞得很混亂,但如果他並沒有砸壞東西或傷害到別人,家長沒必要刻意阻止。

家長可以給他設定能扔東西的區域,以及控制他可扔的物品等;還能在指導孩子扔東西時進行一些行為規範的教育,比如教他把廢棄物扔進垃圾桶等。

有時孩子會用扔東西的方式表示不滿或進行反抗,這種不好的行為習慣,家長及早發現就要及早糾正。

頻繁說「不」

2歲左右的寶貝,「拒絕」成了日常。

家長的所有安排,人家通通說「不」!不過,奇怪的是,他們往往心口不一,嘴裡明明說著「不」,行為上卻是順從的。

所以,他們是天秤座還是雙子座?

大約2歲半左右,他們開始「言行一致」,嘴上拒絕,行動上也不配合。

跟孩子提A還是B?是被廣泛提及的一個辦法。但人家選擇了C?

首先,家長要把自己想要的結果做出側重性的描述,描述得越具體,對孩子的誘惑就越大。

初級版:「你想吃土豆還是豌豆?」

進階版:「你想吃土豆還是豌豆?豌豆是你剛才和媽媽一起剝的喲!你看,這本繪本上面也有豌豆。」

其次,如果孩子執意選擇了土豆,建議家長尊重孩子,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既能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也教孩子學會了如何分析和接受。

當然,有時不妨放下執念,孩子選C,真的不可接受嗎?

講求秩序

2~3歲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簡單來說,進入「處女座」模式。

  • 看完的書,一定要放在沙發上,誰動跟誰急!
  • 散落在地上的玩具,千萬別動,否則就亂了他布的「陣」!
  • 玩具熊一定要放在小兔子的左邊,放反了會讓他抓狂!

話說一開始,我真的很惱火,「為什麼看完的書不能放在書架上,一定要放在沙發上?」

當然,後來我也在反思,「為什麼看完的書不能放在沙發上,一定要放在書架上?」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

  1. 發現原有的秩序遭受破壞,會感到不舒服,甚至哭鬧;
  2. 物品放錯了位置,會很快發現,並把它放回原處;
  3. 當秩序感的需求得到滿足時,會感到滿足和快樂。

孩子對混亂的秩序或事物會產生厭噁心理,這說明他存在秩序感。但大人通常很難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因此常常無法給出合理的反應。

秩序感使他意識到每樣物品都應有其合適的位置,而他能記住每件物品原有的位置,並有能力將這些物品放回到原位,這是孩子獲得穩定性和安全感的途徑之一。

小編說

現在再想一想:孩子真的是越大越難帶嗎?

並不是。

看似「不乖」的行為,實則是孩子長大了,對探索世界有需求,對自我意識有需求……

家長只有保持學習,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本質,才能彼此達成和解。


推薦閱讀:

爸爸,媽媽,請別以愛的名義來綁架我
作為子女,請好好跟我們的母親去溝通交流吧
《養個孩子不容易》熱播,引發大眾關注幼兒教育,教育專家井立霞:沒有愛的孩子,很難健康成長
「善爸」甘休,「育爸」不能?二孩時代的爸爸進化論 | 繆斯夫人
致不上學孩子的父母

TAG:親子關係 | 育兒 | 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