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8年一月書單(上)

2018年一月書單(上)

來自專欄 短駁與長論

《德伯家的苔絲》(托馬斯.哈代)讀後感 20180101

《苔絲》是英國著名作家托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寫了一個美麗善良的農村姑娘如何從「遵從——反抗」的一個過程。在苔絲經歷的這個過程之中,她的女性自我意識正在逐漸蘇醒,到後面公然的與命運做對抗(殺死德貝維爾)。體現她女性覺醒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一、在自己被德貝維爾玷污,被要求做他情婦時毅然拒絕;二、獨自在家撫養嬰兒,不去在意眾人的眼光;三、在嬰兒死後決定到農場幹活來使自己有經濟來源;四、喜歡上農場中的另一男工安琪爾,主動追求愛情。從劇情上看,它是一部延續了古希臘悲劇元素的作品,苔絲如同是不加雕琢的自然之物,但卻在一次一次被命運無情的毀壞,正是苔絲在命運面前的對抗,使得作品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同時這個悲劇又具有濃厚的悲壯色彩。在這部作品中有幾個地方讓我映象深刻。

首先是作品的整體風格,描繪了鄉村生活的美麗與淳樸,足以喚醒一代人的記憶。同時這種自然美並不是單純與獨立的,它滲透在了每個具有這種品質的人物性格之中,特別是苔絲姑娘。其次是苔絲在知道她的孩子即將死去的那刻,她對他進行了一場特殊的洗禮儀式,想以此來挽救嬰兒的性命。這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西方的聖母畫像,在那一刻苔絲母性的力量讓人性和神性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還有一幕是安琪爾在婚後得知苔絲的過往後痛苦不已決心離開苔絲,但在那天晚上安琪爾在夢遊中對苔絲表露了自己的真實感情。安琪爾作為一個牧師的兒子他並沒有子承父業,而是選擇做一個自由的農場主。但作者在描寫中又不時的向我們透露,這種自由主義並不是一種從純粹的自由主義,而是有限制的。最後是苔絲殺死德貝維爾後被處決時的槍聲。這時的苔絲已經是一個完全覺醒了的具有自主意識的人,死亡則是她對於這個世界最好的宣言書。

《安娜.卡爾尼娜》(列夫.托爾斯泰)讀後感20180102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長篇著作,而安娜則是其中的重要主人公。作品以安娜為主線,講述了一群俄國上流社會貴族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恰恰是以俄國的一系列政治變革為時代背景。

安娜是上流社會女性的一個典範,長得漂亮,打扮得體。有個有權勢的丈夫卡列寧,又有個乖巧的兒子阿繆沙,在各個社交圈內都混得如魚得水。如果故事一直這樣發展下去,似乎這就是一個俄國典範富太太的平淡一生,但安娜骨子裡卻偏偏不是一個如此安於平淡的人,她恰恰是一個叛逆的女人,她的叛逆性主要體現在:敢於追逐自己的愛情,敢於反抗自己的命運。安娜嫁給了比自己大十多歲的卡列寧,按照他們之間平常機械化的相處模式他們之間是並沒有愛情的,也就是說他們的婚姻並不是愛情的產物而是宗教的產物,以至於卡列寧無法和安娜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宗教不允許。於是當安娜遇見了年輕充滿生機的弗龍斯基後很快就淪落在了愛情的甜蜜之中,並為了這份愛情敢於捨棄她生命中所擁有的一切。我們在這裡去深究安娜內心深處:安娜作為一個從小生活在上層社會的女孩,從小在禁欲主義的推崇下生活壓抑而找不到突破口又為了要維持生活的表象而努力偽裝著自己。

同時我們能看到書中穿插的另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列文,他崇尚自然,在本真的哲學面前苦苦思索,他遵從著自己生活的理念和原則,不媚俗也不刻意去裝高貴,也許這是托爾斯泰理想的人物吧。

《芳華》(馮小剛導演、嚴歌苓編劇)20180104

在我的印象中馮小剛幾乎不再拍文藝片,在藝術面前總是屈從於商業,電影幾乎直接和賣座賺錢聯繫在了一起,而這部《芳華》著實讓他偽文藝了一把。在他的作品裡,我可以感受到一種東方知識分子的鮮明特徵:濃郁內斂的思考,渴望遺世獨立卻又忍不住悲天憫人的複雜情感。在他的作品裡,我們總會發現他下意識將世界當做一個對立面,繼而進行某種交鋒和談判。偏黃的影片質地、帶著些許幻影的光、一群年輕充滿活力的文工團構成了整個影片的芳華;但這卻幾乎只是影片的極小一部分主題,《芳華》真正想要表達的恰恰是「芳華不再」。影片將其集中體現在兩個人物身上——何小萍、劉峰。何小萍始終是一個平凡普通的人,但那個時代卻給她身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害,至六歲後她就未曾見過父親,從小就失去了父親的話語保護權,所以她孤獨、小心翼翼;而劉峰是一個被時代養成的活雷鋒,始終與那個時代的主題思想利他原則保持一致,但在人性最深處究其根本還是利己原則,所以他雖然能被大家歌頌,卻始終無法很好的生存。這兩個人都只能被稱作是時代的邊緣人,因為他們都試圖讀懂那個時代、融入那個時代,卻始終顯得格格不入。在那個最好的年紀里,舞蹈被限定了模式、愛情變得偷偷摸摸、英雄被大眾化。我們再看影片,整個電影除了何小萍剛進文工團時眾人在練舞,從她的視角能看到一段完整的舞蹈片段(表明何小萍對未來的美好幻想),後面再整個影片中只有何小翠精神失常後在草地上跳了一段獨舞(何小翠對於時代的徹底絕望),我們幾乎看不到舞蹈片段了。值得遺憾的是這部電影把一切拍得太美好、太電影化,讓人感覺有點失去了年代的質感(穗子跳水的那段與《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米蘭跳水那段可去比較/對於時代感處理可看賈樟柯導演的三部曲系列、昆汀的《低俗小說》中米婭去餐廳吃飯片段)。

《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巴爾扎克)讀後感20180105

這兩部作品都是巴爾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同時具有一些同類特徵的典型性,這種典型性集中體現在人物塑造上面,以極其鮮明的人物特徵來刻畫和烘托作品主題(這兩個作品共同的主題)——金錢。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在人們的身上似乎發生了一些奇特的變化,那就是金錢對於人性的異化,使人們的情感淡化、人性喪失。作品集中體現在葛朗台這個「箍桶匠」暴發戶為了錢如何導致自己哥哥破產而不管致使他自殺,如何欺騙自己的女兒、妻子一直過著貧窮的生活,又如何在臨死之時還念念不忘神父的銀質十字架;又體現在高老頭如何為了他的兩個女兒從一個富裕的麵包商逐漸變賣家產成為一個像乞丐一樣的破落戶,但他那兩個女兒又如何像榨乾檸檬一樣榨乾他又置之不理,甚至臨死都沒有過來看他。我們看這兩部小說時會覺得有點滑稽,人物這種不合理的行為下似乎處處透露著可笑,但看到結局又覺得可悲,透過這幾個典型人物身上看到的人物群像,看到的整個社會都被金錢所異化。

《聖殿》威廉.福克納 20180106

屈從比反抗來得更加容易,命運只是為了彰顯出人物身上的不可逆轉性。按照我的理解《聖殿》指的是一所神聖的房子,在這本小說里出現了幾處地方的房子:李釀私酒的根據地、監獄、班鮑和他妹妹共同的家、譚波兒待的那個妓院。而在這些地方之中,處於漩渦中心的兩個人不約而同的認為監獄是他們的好去處,他們抱著消極的、戲謔的態度,好像過段時日上絞刑架的是另一些不想乾的人。雖然他們二人都曾經犯過罪應該進監獄,但他們都並不是因為自己的罪行而進監獄,而那些旁觀的群眾,光看著人的表象就激怒的判定了那些不潔的人以火刑。他們打著基督教的名義,冷眼瞧著上帝叫他千萬不要憐憫這些滾在塵土中的人物,事實上他們自己也是這塵土中的一員。他們無法理解這火種的輪迴,產生一個金魚眼是社會隨意扔下的火種,產生一個譚波兒是金魚眼扔下的火種,於是這一切的種種,都會變成一個個輪迴。

在《聖殿》之中,似乎隱隱約約存在著古希臘悲劇的影子,在人物身上總存在著一種超脫主導的力量,人物對他們各自的命運一無所知,對他們的命運沒有半點抵抗的能力,而往往在他們處在最壞的境地之際在人物身上就會彰顯出一種神性,他們事先預知了結局,不再掙扎、慌張,而是冷靜、瞭然的去觀察故事的發生。所以故事的情節一直都是有條不紊的朝著既定的軌跡向前發展著,沒有脫離作者的控制。作者描繪了一個沒有多少秩序和自我意識的南方社會,也塑造了一群生活在這其中獨具自我的「惡人」。

△88頁他在譚波兒的眼裡能推開聲音,於是她不斷的製造聲音堆砌在他們之間,力量自然是薄弱的。她朝著陽光下的瞎眼老人呼喊,無疑是朝著過去的自己呼救,也預示著她生命之中的愚昧。(這一場景讓我想到了《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知道自己殺父娶母后將自己眼睛刺瞎的場景,如果實體的眼睛無法看清事情的真相,那麼它將毫無用處。)作者卻把一個罪惡的事件寫得如此神聖,彷彿他們都在虔誠的向著上帝禱告,但上帝僅僅只是在頂上俯瞰著人間的一切,輕柔地告訴這個躺在玉米棒子芯的女孩,苦難才剛剛的開始。

△100頁月光既是寧靜的,又是血腥的見證者。福克納善於營造一種殺戮的美感體驗,當自然之光與人性相碰撞,人類毫無疑問是裸露的,一切都是。

喜歡福克納的一個原因是我喜歡看詩人寫的小說,也喜歡看作家偽裝成詩人,連殺人、罪惡的絲毫末節中都充盈著詩意。在黃昏十分會發生的事情、在月光下的歌曲、十點半的時間段,一切都是作者刻意安排好的謀殺現場,好讓讀者輕而易舉的像是喝了一大瓶酒似的迷醉在這其中,死亡是多麼美好,活著是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的寂寞。很多人都覺得福克納的小說中對於事物的描述很冗長,甚至支離破碎的意識。但我卻始終認為,作者的這一切安排都是有意義的,用來映射某種事物的,只是我們暫時還沒有找到那把解讀的鑰匙,所以越是未解他的魅力越是無窮無盡了。

《人面桃花 》格非 20180108

時隔一年,終於讀完了格非老師的「江南三部曲」伊始篇章,格非老師頗有前朝遺風,以一個大儒者的身份出現在了讀者面前。以前在現當代文學課堂上老師總說張承志、張煒二人是精英文學之中始終堅守著純文學的作家,不知為何遺漏了格非,但在往後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必定有格非厚重的一筆。格非在中國現實主義的浪潮中另闢蹊徑,自己認為的塑造了一個烏托邦「花家舍」,格非自己在前言中表明了自己對「桃花源」生活的嚮往,所以他在小說中極力的去建造。他的三部曲分別以表達:建造桃花源——死去的桃花源——腐化的桃花源為主題,其中穿插了眾多歷史事件為故事背景,來行成一組完整的三個年代的同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無論是秀米、譚功達還是譚端午,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執念就是建造一個理由的烏托邦,但正因為他們所依託的都是烏托邦的存在,所有他們所進行的各種挑戰在現實面前都是脆弱和夢幻的。同時另一個方面,現實有多殘酷,他們的烏托邦執念才越深,正是現實世界現實的直面袒露,讓他們沉淪於自己的理想世界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界也成為了格非心中內心的執念。

「烏托邦」最早起源於「黃金鳥」「黃金國」等概念,指的是一個美好的虛幻的世界,主要是通過主人公的位移,闖入一個新世界後對新世界的感官帶給讀者一種陌生感和隔離感,江南三部曲亦是如此,在作品中格非塑造了一個遠離社會的湖心小島——花家舍,在這個小島上實施了主人公們一心想要實施的藍圖,天下大同。但在這種制度下,我們不難看到它的弊端,人的個性被完全泯滅,每個人都被塑造成完全一樣的個體,個體將變成集體的複製品。所以在作者的第三部作品《春盡江南》中,這種制度在花家舍早已土崩瓦解而花家舍早已經變成了一個灰色地帶,多麼讓人唏噓,卻又讓人並不感到意外。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勞倫斯

20180109

這本書在情節結構上與《安娜卡列尼娜》有些相似之處,都是以一個女性去追尋自己愛的權力為主題,但兩者在意義的表達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

首先,這本書的背景已經到了工業文明時代,書中四處都充斥著污染物的氣味和機器的恐怖狀態。而查泰萊夫人的丈夫克里夫無疑是工業文明下人性異化的一個代表人物,他因為戰爭失去了雙腿,依靠著自動化的輪椅生活,他對機器充滿著依賴,對底層人民充滿著奴役的情感。在他眼中,他一刻都無法離開查泰萊夫人,但卻並不是因為愛,(事實上他的愛是如同機器般冷漠的工具)他僅僅只是想維護自己男性的尊嚴(獲取他人的崇拜感,所以當一個無知的沒有自我意識的婦人包頓夫人出現時,他感到自己的偉岸形象被無比的放大)

我們再來看到查泰萊夫人,她尋求的是簡單的愛情嗎?其實並不是,她也沒有如此瘋狂的愛上密勒斯先生,她愛上的只是讓她突破禁錮,重獲解放的力量。她厭惡工業文明的侵擾,也厭惡她丈夫關於工業文明理念的那一套,她喜歡的是叢林里自然的一切生命。這種鮮活的生命之光給予了她力量,她也崇拜著自然法則下的生命。當她遇到了密勒斯,他們莊園的守林人之時,她敏銳地發現他就是自然法則下滋養的生命(同樣厭惡工業文明與工業法則),她不可抑制地愛上了他。兩人在林中小屋多次相愛,但同時又自我懷疑,他們同時矛盾困惑這是否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記憶深刻的幾處:一是查泰來夫人和密勒斯在夜晚的林中脫光衣服,在雨中奔跑的片段。表明了她對於自己內心情感的一種徹底解放,她與自然融入一體,她與原始人類融入一體,「性」只是性和繁衍的需要,不需要顧忌和考慮其他的社交禮儀。第二是查泰萊夫人在家中脫光衣服認真審視自己的身體,這是她對自我的不自信與懷疑,長期活在克里夫先生身邊,她認為自己衰老得很快。第三是查泰萊夫人在外界傳出她與守林人的緋聞時,她開始覺得難堪和怨恨。這裡也表明了查泰萊夫人自身所具有的階級屬性無法完全消除(她不喜歡密勒斯講土話),也凸顯出了人身上的矛盾複雜性。

最後關於結局,小說並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結局,讓我們不經意想到易卜生戲劇中的娜拉,娜拉決然的離開了家庭,可娜拉出走之後又會怎樣?

《醜行或浪漫》 張煒 20180110

醜行是愚昧鄉村對人性的禁錮而浪漫是農村女孩勇敢對於自己愛情的追求,於是這兩者融合在一起成為了一個故事。張煒在作品中延續了他一貫的風格,用鄉土語言來填補自然與真實,用血液里流淌著的鄉土氣息來講述故事。在這本書中作者描繪的農村不同於其他我們所見的農村,這是一個還殘留著舊式封建思想、愚昧還未開化的農村,村中所尊崇的也是舊式家長制的制度。村子裡原始、野性、野蠻,女性在這其中不過是一個繁衍後代的工具,再加上村子閉塞,幾乎與外地不通人煙,所以它就像一個小小的社會。而教師雷丁又恰恰闖入了這個野蠻的世界,教劉蜜蠟讀書寫字,成為了她心中最崇拜的人,最後他沒有逃出這個世界,卻讓劉蜜蠟有勇氣去對於這個世界作出自己的反抗。

張煒緊緊的抓住鄉土,小心翼翼的揭開舊農村的遮羞布,在這箇舊世界裡有醜惡,自然也有善意,劉蜜蠟在尋找老師的一路上遇上的都是充滿善意的鄉民。在這種愚昧的環境下,劉蜜蠟作為一個農村少女,她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覺醒。不同於賈平凹在《極花》中塑造的女性意識的喪失,張煒塑造出的這個人物身上始終有著清晰的自我意識。劉蜜蠟在命運的一次次捉弄面前,並沒有認命,而是一次比一次更為激烈的反抗,最後無意間殺死一直覬覦她的雷爺出逃。少女劉蜜蠟在途中遇到過許多男人,也經歷過許多次性交,按照舊社會的觀念她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潘金蓮。但我們作為旁觀者來看卻並不覺得她是一個壞女人,反而是一個執著、善良的女孩。劉蜜蠟一次又一次用「性」向我們證明她的自我意識,也一次又一次用「性」去展示了女性的母性心理。

關於張煒老師,先前看過他的《九月寓言》、《古船》兩本書,看完他的書大多時候是難受的,先是需要反覆去思考他書中到底想要表達的一些東西,又需要去接受他書中寫出的許多殘酷裸露的世界,所以讀他的書並不輕鬆。他並不像其他的作家用一些詼諧、幽默的諷刺讓人深醒,而是喜歡去雕刻人物的內里靈魂,或者是孕育這個人物環境的內在集體無意識的一些東西。深知在我們現當代文學中,並不缺少揭露,缺少的只是鞭笞和對自我的反省。

《斯通納》約翰.威廉斯

20180111

小說主要敘述了斯通納的一生,在他的生命中時間停留在了幾個重要的節點:父母安排他去讀哥倫比亞大學農學院、他改變自我讀英國文學、與妻子伊迪絲結婚、與同事爭鬥、癌症死亡。作者並沒有塑造出一個英雄,事實上至19世紀以來,英雄早已經被理性給分解成為了無數個分子結構,英雄主義的時代已經悄然沒落了。斯通納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但對他都沒有什麼影響,他躲在自己的象牙塔內,只是好奇這種更為直接和猛烈的死亡方式,事實上在他身邊的朋友去應徵參加戰爭,也並不是為了心中的英雄情懷,而是為了形式上去融入這個社會——融入這個社會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和大家做相同的事情。斯通納的好朋友參加戰爭、妻子伊迪絲嘗試做一個正常的太太。恰恰是這些看上去很容易,都不能將其稱之為任務的行為,主角在實施時卻感覺遭受了巨大的困難,這種正常現象下的不正常行為構成了整個小說的感情基調:孤獨。

孤獨是很多小說中都會出現的主題,但在《斯通納》中卻以一種既平凡又怪異的方式將其展現了出來。斯通納的孤獨是一種自我的隔離,他將自己隔離在哥倫比亞大學這座象牙塔之中,時代的洪流彷彿與他並不相干。的確,在一個大時代中能保有這樣的平靜是無上幸事,在同時代的許多國家,普通人只怕想躲都無法躲開那些席捲而來的大浪——就像索爾仁尼琴在《紅輪》中所暗喻的那樣,一個人在昏昏欲睡中靠著機車巨大的紅色車輪,但它卻忽然轉起來,捲起你背上的衣服,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裹挾、推動著你捲入到危險的未知境地中去。相比而言,斯通納至少在不想參戰時還能拒絕參戰,一輩子都可以藏身在象牙塔里,儘管他的同儕馬斯特思嘲諷說大學「是給那些體弱、年邁、不滿以及失去競爭力的人提供的休養所」,但那兒至少還有庇護所。

他在這座象牙塔中,日復一日的生活,有自己喜歡的課堂和文學,有妻子女兒,卻感覺生活如此平庸,平庸得沒有一絲波瀾。其實我們在其中,不難感受到人類的情感在這之中似乎有所縮減,愛幾乎成為了一個奢侈品,人們都近乎嚴格的去遵守著某些原則和自我底線。從這本書里,我們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一些對事物的感覺以及自己的行為。二十歲的時候看別人的一生,真的覺得很短暫。

《卡斯特橋市長》 哈代 20180112

這本書差不多是在晚上十一點多開始看,打開後就不願意放下了,不得不說哈代寫故事的吸引力太強了,一波三折,往往給人一個意料之外的結果。這是這個月讀哈代的第二部作品,總的發現了作品總的一些比較明顯的風格。在他的作品裡沒有一個絕對的壞人,即使是有壞人的存在,在壞人身上也一定具備著某些好的品質;同時在他的作品中一定存在一個絕對的好人,最近看的兩部作品中的好人都是少女,她們純潔、美麗、善良同時都具備自己的主觀意識,她們往往用自己的善良去打動自己身邊的一些人與事。

我們看這本小說的結構:結構,作為文學作品的組織方式和內部構造,是作品意蘊的重要載體,和作者的創作意圖有著內在的對應和同構關係。在《卡斯特橋市長》中,哈代採用了類似於《聖經》的圓圈形敘事結構,展現了主仍亨察爾圓圈似的人生經歷。亨察爾人生亨察爾人生旅程的軌跡是一個首尾相合的大圓圈,其奮鬥的起點和終點是重疊的。

小說開場時,處於人生征程起跑線上的年青打草工亨察爾攜妻女在艾格頓荒原上四處尋找工作。時近黃昏,飢腸轆轆的一家人走進鄉間廟會上一家小店。在酩配大醉之際,喪失了理智的亨察爾在無意識野心本能的驅使下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把妻女賣給了一個名叫紐遜的水手,甩掉了拖累自己進取的包袱。二十五年後,重操舊業的亨察爾蹈蹈獨行在艾格頓荒原上尋找工作,並重訪當年賣妻舊址。「這樣,亨察爾又看見自己絲毫不爽地佔有了二十五年前他所佔過的位置。」

亨察爾人生旅程的大圓圈,又由兩個小圓圈組成。第一個小圓圈是事業悲劇。亨察爾拋棄妻女之後,憑藉他那「出奇的精力」挫敗了所有競爭對手,從一文不名的打草工一躍而成為卡斯特橋市的最大穀物乾草商並榮登市長寶座後來,由於野心本能作崇,亨察爾解僱了危及「他十八年來建樹的名聲和地位」的商業助手伐爾伏雷爾後,在秉承蘇格蘭人「精明」天性的伐爾擴雷強有力的竟爭面前,徒具`南方人愛走極端」和「固執」特性的亨察爾一再敗北,最終喪失了地位和財產。第二個圓圈是愛的悲劇。在事業戰場上失敗的亨察爾並未頹唐,而是開始了新的一輪拼搏一一追求被自己趕出家門的繼女伊麗莎白。然而,就在亨察爾大功告成之際,繼女的生父紐遜恰巧出現在卡斯特橋為獨享繼女的愛,受本能驅策的亨察爾竟對紐遜謊稱伊麗莎白早已亡故。十個月後,紐遜再次來到卡斯特橋,並如願與女兒見面。由於擔心繼女在明了真相後會鄙視自己,亨察爾只好懷著對繼女的眷戀,痛苦地離開了卡斯特橋,走向人生旅程的終點。

「圓圈」本是原始初民文化中最基本的原型象徵體之一。美國著名文學理論家威爾賴特曾

指出:「在偉大的原型性象徵中最富於哲學意義的也許就是圓圈及其最常見的意指性具象—輪子。從最初有記載的時代起,圓圈就被普遍認為是最完美的形象,這一方面是由於其簡單的形式完整性,另一方面也由於赫拉克利特的金言所道出的原因:「在圓圈中開端和結尾是同一的。」,一`、可以肯定「圓圈」這一形式是原始初民和希一臘人典型經驗積澱的產物,包孕著對宇宙人生的一卓越識見.象徵著人類辯證發展的歷程。從原始神話和希臘理性精神中汲取了豐富營養的《聖經》則把人類從背離上帝又返回上帝懷抱的整個過程納人圓圈形敘述結構之中,從而把`「圓圈」的象徵意蘊展示得更為明晰,更為深刻豐贍。然而,同許多其他原型象證物一樣,圓圈及其具象輪子「也潛藏著自身相反的性徵。它既可以有積極的意義又可以有消極的意義,有時還二者兼有。從消極方面來看,輪子在西方能夠象徵對命運的冒險賭博。這一層而的象徵義來源於中世紀一種名叫「命運之輪」的賭博裝置,人們用它暗示野心勃勃的人升降沉浮交替的命運燈。

在《市長》中,哈代所營造的圓圈形敘述結構揉合著圓圈這一原型象徵體消極和積極兩個

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它暗示亨察爾在尤意識野心本能驅策下在人生舞台上所做的搏鬥只不過是一場對命運的冒險賭博。如同受運氣主宰的賭徒無法擺脫成功與失敗交替的命運一樣,受制於偶然性和自然選擇法則、的亨察爾無論如何掙扎也不能規避悲劇性的結局成功和失敗總是如影隨形地糾纏著他,一切努力和掙扎只會使他更快地回到最初的起點-—一無所有。另一方面,類似於《聖經》的圓圈形敘述結構也閃爍著人類未來的希望之光。儘管圓圈形敘述結構展示了亨察爾從無到無的人生歷程,似乎暗示著人生的虛妄、奮鬥的徒勞,但從亨察爾在每一循環所做的人生追求來看,圓圈形敘述結構恰恰展現了亨察爾從背離人性到重返人性家園、從屈服於非理性的本能衝動到自覺運用理性戰勝盲目本能衝動的全過程。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在與繼女伊麗莎白朝夕相處的最後十個月間,亨察爾漸漸地意識到無意識野心本能是自己屢受磨難的癥結所在。緣此,亨察爾人生旅程的軌跡決非起點和終點完全同一的封閉性圓圈,而是螺旋形上升圓圈。

前半個月書單 :)


推薦閱讀:

愛與黑暗的故事
深夜書單| 推理類書籍,智商不夠用啦!
別讓生活壓力,拖累了你的人生 | 書單推薦
世界讀書日,那些膽敢不參與全場滿減的好書!
書單來了| 含金量超高的5本名家隨筆,本本觸動你的靈魂

TAG:書單 |